杜振興
摘要:中國傳統文化博大精深,中國民間剪紙藝術就是一顆璀璨的文化瑰寶。這一最具民族傳統的藝術,歷史悠久,風格獨特,以其特有的藝術品質,文化內涵,讓人賞心悅目。同時,也由于其簡介、美觀、大方、或夸張抽象變形的藝術可操作性,千百年來為廣大人民所喜愛。如何把這一古老的民粹引入課堂,使其傳承發揚光大,是值得我們每一個從事美術教育工作者應當深思的,也是我們的義務和責任。高中生文化課學習任務繁重,且面臨高考的壓力,如何開展好美術素質教育,讓道德課堂背影下的學生既享受了美育洗禮,又不增加他們的學業負擔,正是我們高中美術教師時刻在想和要做的。
關鍵詞:中國剪紙傳統藝術;民俗文化;高中生;美育
一、中國剪紙藝術
剪紙又稱刻紙,包含剪和刻兩層含義,中國最古老的民間藝術之一。剪紙是一種鏤空藝術,其在視覺上給人以透空的感覺和藝術享受。以剪刀(或刻刀)為工具進行的創作藝術,剪紙藝術作為一門即傳統又現代的藝術表現載體,以其獨有的藝術品質,文化魅力,讓人賞心悅目,據史料記載我國的剪紙藝術可以追溯到公元前1600年到1100年之間,最早的時候人們用樹葉、樹皮、獸皮等做鏤空制作。但真正意義上的剪紙藝術,當然應是在造紙術發明以后,所以,剪紙藝術在我國民間流傳極其廣泛,歷史悠久。
二、中國剪紙藝術的民俗性
中國剪紙藝術起源于民間,所表現的載體形式大多與勞動人民的生活息息相關,強調物像的典型化特征,作品藝術格調呈現出滿而不亂,多而不散,靜中求動,動靜相間,平易近人的藝術特色。作品善于把多種物像組合在一起,并產生出理想中的美好結果。無論用一個或多個形象組合,皆是“以象寓意”、“以意構象”來造型,同時,又善于用比興手法創造出來多種吉祥物,把約定俗成的物象組合起來表達創作者的心理,追求吉祥如意的美好寓意。
剪紙藝術之所以能夠得以源遠流傳,納福迎祥的表現功能是其主要原因;工具材料簡單易備,技術含量無需過高的門檻也是其一。不論是宮廷藝師,鄉野村夫,孩童農婦,只要有興趣,一把剪刀,一張紙,無需畫稿都可以隨手剪來。人們祈求豐衣足食、人丁興旺、健康長壽、萬事如意,這種樸素的愿望,都可寄托在妙趣橫生的剪紙藝術上來。
剪紙藝術,猶如一株常青藤,古老而長青,它特有的普及性、實用性、審美性構成了符合人們心理需求的象征意義。
三、高中美術課教學現狀及反思
現階段,高中美術課主要在高一年級開設,所用教材是《美術鑒賞》(人民美術出版社 課程教材研究所 美術課程教材研究開發中心編著),教材內容涵蓋了古今中外各類美術門類的知識,信息量很大。但是,正是因為教材知識面涉及廣泛,作為美育常識性讓學生了解一下尚可,如果教師上課泛泛而談那就顯得略微有些枯燥了。當今,教師上課基本上都是按部就班,遵循教學大綱要求,運用多媒體課件引導學生完成大綱所規定的教學任務。
高二年級開設選修教材,有些學校開設書法課程,有些學校開設繪畫選修課程,有些學校為了追求片面的文化課成績,雖然課程表上顯示美術課程,其實美術課早已經讓道給了文化課占用;至于高三年級,由于學生面臨畢業升學的雙重壓力,文化課學習任務繁重,大多數學校自然就不再開設美術課的。
近年來,隨著新課改的普及,藝術教育、素質教育又被有識之士提上日程。如何進行藝術的素質教育、如何進行校本課程的開發和研究,如何開展適合本校校情的特色教學?業已被教育界領導所重視,努力探索適合新形勢下辦學靚點、積極打造適合本校的校本課程開發,也如雨后春筍般蓬勃發展;隨著人們對現代教育的深入認識,那種一味追求升學率的教學模式必將被新興的教育教學理念所替代。
新的教育形勢下,作為一線美術教師當把精力放在如何把美術課上好,如何在道德課堂背景下探索出一條適合本土的美育課程,使學生在愛學、樂學、易學的環境下學到一些有意義的知識,陶冶情操,啟迪智慧,培養能力。鑒于此,校本課程的開發尤為重要且意義非凡。
四、傳統剪紙藝術作為中學美術校本課程的可行性探索
高中階段,學生的知識能量已經很大,從幼兒入學到高中生涯,十多年的教育培養,足以掌握了適量的文化知識與藝術涵養。中國民間藝術早已被學生所熟悉了,剪紙藝術的民俗性、工具材料的簡單性、作品形式的多樣性,無不讓學生歡欣鼓舞、躍躍欲試。
眾所周知,中國剪紙藝術是中國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它題材廣泛,內涵豐富,形式多樣,是其他藝術難以替代的,在世界藝術之林中,它那獨特的東方文化魅力在我們生活中發揮著特有的魅力和實用價值。
正是由于剪紙藝術的實用性、大眾性和易于普及性,我們學校幾位美術教師從學校實情出發,廣泛學習、收集和整理出了一部分易學易教的剪紙技藝,大家積極籌備教育教學用具,花費很大的精力、物力、財力去整合我們所能接觸到的剪紙作品,經反復實踐論證,通過小組教學,學生實驗,刪繁就簡,編纂出了一本適合高中生學習的《手工剪紙藝術簡易技法》。
現在,我校除了按高中課程開設教材外,多了我們自己的特色課。通過我們教師的不懈努力,學生學習興趣很是高漲,我們辦起了學生社團,成立了班級興趣小組,廣大教師經常互動,組織學生參與社會實踐活動,既豐富了廣大師生的藝術素質、創作源泉、提升了技藝,又擴大了視野,拓寬了知識面,陶冶了情操,激發了大家愛國愛民愛藝術的情操。
實踐證明,我們的校本課程開發是正確的,是得到廣大的學生及其家長支持的,是教有成效學有成就的。老師們不斷探索,為自身“充電”,不斷有好的剪紙作品誕生;學生們一改往日被動的聽課到現在的積極動手制作,課堂充滿了活力,一幅幅作品凝聚出了學生們的智慧和汗水。總之,通過理論學習到動手操作,再從實踐到理論,極大的提高了師生對這一古老傳統藝術的學習創作熱情,為了調動師生們的創作積極性,我校還不定時聘請社會賢達、能工手巧人士來校講課,附近有什么藝術展覽,也會想方設法組織學生參觀學習,每學期都要舉辦剪刻技能比賽,這種“走出去、請進來”的教學模式,極大地調動了廣大師生的積極性。現在,我校剪紙興趣小組(社團活動)開展的有聲有色,剪紙藝術教學已經成為我校特色教學的一張名片。
五、結語
馬克思說過在所有的文化中,民間藝術是人類智慧的精華。因而,在中學美術教育中加強民間美術的容量就顯得尤為重要。這不僅是傳承人類文明精華的要求,也是民間美術自身特性的必然。 剪紙藝術以其獨有的品質,豐富多彩的形式,很容易被人理解,更容易被中學生感知、認識、掌握。深得學生們的喜愛,如何把中國傳統文化與現代藝術緊密融合,并使之代代相傳發揚光大,使我們這些基層美術教育工作者的任務和道義。沒有繼承就沒有創新,越是民族的也越是世界的,相信,剪紙藝術的價值隨著科技文明的高度發達必將進一步得到世界文化藝術的認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