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永貞
當前,職業教育正面臨發展機遇,大家越來越清醒地認識到中職的語文課程是學生形成學習能力、培養審美情趣、學會人際交往、提高文化素質、完善職業素養的基礎。為了更好為職業教育服務,培養合格的綜合型中職人才,筆者根據多年的教學實踐,淺談一下中職語文教學中進行美育的途徑。
一、加強閱讀訓練,體會語言美
在中職語文教材中,有很多作品的語言是非常優美的。當我們反復閱讀這些作品時,就會產生一種美感,使人有一種愉悅地美的享受。毫無疑問,這種語言美對激發學生閱讀興趣,提高學生朗讀能力和口頭表達能力起著不可低估的作用。
在閱讀訓練中,教師要針對不同的閱讀材料,指導學生靈活運用多種閱讀方法。如《致橡樹》等當代詩歌,可通過反復朗讀,讓學生品味“木棉”和“橡樹”的意境之美,感受舒婷的愛情觀“相愛的雙方既平等獨立又相互依存”;如講授《雷雨》時,可采用分角色朗讀的方法,體味人物的性格特點,引導學生讀出周樸園的盛氣凌人,魯侍萍的怨恨,自然引出對周樸園的恨,對魯侍萍的同情,引發對社會問題的深深思考。
又如講授《我的空中樓閣》等散文,可通過精讀、賞讀的方法,來感受作者熱愛大自然的情感,群山、小屋、純綠的無花樹把我們帶進了一個遠離塵囂、遼闊優美的世外桃源。細細品味之下,這樣美的文章離不開作者對語言純熟的駕馭技藝,比喻、擬人、對偶、排比等多種多樣的修辭手法的運用,對比、用典等各種表現手法的使用,長句、短句的變化,整句、散句的組合……總之,用一個詞來形容的話——搖曳生姿!作者筆下那些生動、新鮮、奇異的比喻,引領我們去欣賞一幅幅靈動的優美的圖畫,引領我們去感受作者內心深處對快樂、自由、和諧的追求。體現了李樂薇散文的獨特個性和美學價值。
因此,在語文教學中應充分發揮語言的特點和魅力,讓學生從語言美中獲得特殊的美感體驗,并提高對文學語言的感知力。
二、加強觀察訓練,善于發現美
羅丹說:“生活中并不缺少美,只是缺少發現美的眼睛。”
如畫的自然和多彩的生活為美育教學提供了豐富內容和廣闊場所。因此,教師要鼓勵學生關注自然和觀察生活,帶領學生走出學校、走進自然、走入社會。如組織學生參觀風景名勝,激發學生熱愛自然,熱愛祖國的強烈情感。并讓他們搜尋與之有關的楹聯、碑刻、傳說、史實、詩文等,體味其中的文化意蘊,深化熱愛祖國悠久歷史和燦爛文化的情感。這些強烈而豐富的情感體驗,不僅能夠積累鮮活的寫作素材,還會激發學生觀察美的渴望,提高發現美、創造美的能力。
筆者曾經組織《三月,我與文明同行》的活動去慰問敬老院的老人,到公園撿白色垃圾,組織《今天“我”當家活動》的活動跟父母換位體驗生活的艱辛,通過開展這些形式多樣、豐富多彩的課外實踐活動,從養成教育、自信教育、感恩教育入手,豐富學生的生活經歷和情感體驗,引發他們強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使學生在學習和生活中積極主動地發現美、體驗美,進而創造美。
三、加強賞析訓練,鑒賞藝術美
賞析訓練是提高學生審美能力的重要環節。通過對優秀文學作品的賞析,能夠使學生感悟作品的藝術魅力,獲得豐富的審美情感,從而養成高雅的藝術趣味和積極的鑒賞態度。在賞析訓練之前,教師要向學生介紹作品所涉及的有關背景材料,引導學生用歷史的眼光和發展的觀點整體感知作品所表達的情感。比如在教學《荷花淀》時,我引導學生研究課文導讀,發現小說的寫作時間是1945年春,由此可以看出寫作背景是抗日戰爭,這是一篇關于戰爭的小說。在作者的筆下,我們感受到荷花淀景美,情美,人更美。引導學生賞析“月下編席”, 涼風拂面,滿心爽意,庭院靜靜,心緒悠悠。“月亮升起”的時候,讓人感到“涼爽的很”,“干凈的很”,而葦子濕潤潤的,正好編席,“此情此景”令人心曠神怡,勞動自然成了舒心愜意的享受。水生嫂是作者著力刻畫的中心人物,“夫妻話別”一節,小說以對話、動作演繹故事情節,傳神地傳達人物心聲。 “但是大門還沒關,丈夫還沒回來”,兩個“還”寫盡女人盼夫回歸的心情。聽到水生'“明天就到大部隊上去了”時,“女人的手指震動一下”,“把一個手指放在嘴里吮了一下”,一“震”一“吮”,兩個看似極不起眼的細微動作,將女人牽夫、戀夫的內心世界畢顯無余。我們感受到了一個賢惠,溫柔,體貼的水生嫂。
由于文學作品內涵本身具有一定的含蓄性、隱喻性,并且學生之間在觀念、素養等方面存在個體差異,所以對同一作品的鑒賞往往表現出鮮明的個性色彩。因此,教師要努力構建一個平等民主活躍的課堂,積極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引導學生注意作品內涵的多義性和模糊性,采取先放開后引導,先存異后求同的策略,鼓勵學生發表不同見解,使學生積極富有創意地構建作品,從而提高鑒賞美的能力。
四、創設審美情景,體味意境美
中職語文教學中,教師要充分利用多媒體創設情境,可幫助學生在特定的氛圍中,盡快獲得真切的情感體驗,增強學生感知的形象性、直觀性,使學生沉浸在美好的意境之中,激發學生豐富的聯想和想象,產生強烈的審美傾向。例如,講曹雪芹的《林黛玉進賈府》時,單從文字描述中,學生很難理解王熙鳳的機變,利用多媒體制作課件,再現《紅樓夢》中的這一片段,尤其是把她的笑演繹出來,再進行點撥,激發起學生的興趣,學生很快能認識到王熙鳳的“明是一盆火,暗是一把刀”的性格。作為信息時代的語文教師,運用好這一手段,創設出與教學內容相適應的教學情境,必將給學生帶來更美好的情感體驗。
五、加強寫作訓練,善于創造美
培養學生審美的創造力是美育的最終目的,而寫作訓練是培養學生挖掘美、提煉美、創造美的有效途徑。寫作訓練中,教師要重視學生作文基本功的培養,引導學生從自身熟悉的生活中選取寫作素材。如,采取先寫后導的方法,鼓勵學生大膽想象、激情創作,想寫啥就寫啥,愛寫啥就寫啥,寫出后再進行啟發和引導。如鼓勵和引導學生對作文思想主題進行逆向或多向的思維,從不同角度去思考問題,獲得多種感受、體驗,產生強烈的創作欲望,達到“籠天地于形內,挫萬物于筆端”。如,開展日記、書信、感想文、評論文等寫作訓練,讓學生以自己的生活為基礎,表達自己所見所聞所感,培植學生的創造性。同時,組織學生成立文學社團,舉辦文學期刊,通過交流寫作心得等形式,提升學生挖掘美、提煉美、創造美的能力。
總之,通過這些途徑,使學生品味作品優美的語言,感知作品塑造的藝術形象,感受作品的藝術魅力,激發珍愛自然、熱愛生活的感情,提高道德修養,提升文化品位,發展健康個性,形成健全人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