付榮嶸
【摘要】 目的 探討改良小梁切除術(小梁切除聯合絲裂霉素C)治療青光眼患者的手術方法及臨床療效。方法 回顧性分析施行改良式小梁切除術64例(64眼)青光眼患者的臨床資料。結果 手術順利完成, 無嚴重并發癥的發生;隨訪4~12個月, 眼壓<15 mm Hg(1 mm Hg=0.133 kPa) 40眼, 15~21 mm Hg 13眼, 21~26 mm Hg 11眼。術后虹膜炎癥反應16眼, 1周內得到控制。前房少量出血7眼, 保守治療后吸收。17眼出現角膜反應, 經保守治療1周后角膜透明。結論 改良小梁切除術治療青光眼手術操作簡單, 并發癥少, 可以有效地減少術后淺前房的發生, 臨床效果滿意, 值得臨床推廣應用。
【關鍵詞】 改良小梁切除術;青光眼;臨床療效
DOI:10.14163/j.cnki.11-5547/r.2016.09.070
濾過手術是治療青光眼的主要方法, 而小梁切除術又是主要的濾過性手術方法[1], 缺點是患者術后眼壓失控、淺前房、低眼壓、濾過泡瘢痕化等并發癥造成手術成功率降低[2]。2012年2月~2014年12月本院對64例(64眼)青光眼患者施行改良式小梁切除術, 取得了較為滿意的臨床療效, 現將手術經驗總結報告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 1 一般資料 本組為2012年2月~2014年12月施行改良式小梁切除術64例(64眼)青光眼患者, 64例患者病程2周~12個月, 平均病程7周, 其中男30例, 女34例, 年齡13~79歲, 平均年齡(49.6±10.5)歲。其中慢性閉角型青光眼10眼, 急性閉角型青光眼48眼, 外傷性青光眼6眼, 眼壓經術前藥物治療降至或接近正常。
1. 2 手術方法 手術采用常規麻醉, 管狀視野的患者加用球周麻醉[3], 在患者顳上偏鼻方向作以穹隆部為基底的結膜瓣8~10 mm, 分離Tenon囊, 作以角膜緣為基底、邊長為3 mm梯形的1/2鞏膜厚度的板層鞏膜瓣, 剝離至透明角膜緣內1 mm。將粘有0.4%絲裂霉素C的棉片置于鞏膜瓣下并覆蓋球結膜2~4 min, 在顳上方角膜緣內12 mm 處作平行于虹膜表面的傾斜輔助口, 行常規小梁切除及虹膜周切術, 恢復鞏膜瓣, 用10-0尼龍線結節縫合鞏膜瓣鼻側端頂角、球結膜對位縫合1~2針、顳側頂角作1針可調縫線。由前房穿刺口注入平衡鹽溶液以恢復前房, 將妥布霉素20 mg, 地塞米松2.5 mg, 注射在下方結膜下, 術后3~5 d全身應用抗生素及激素[4], 術后第1天起每天觀察視力、眼壓、濾過泡、前房情況, 抗生素、糖皮質激素局部及全身應用, 或加阿托品滴眼, 局部滴用典必殊眼藥水1個月, 根據濾過情況及前房深度及愈合情況3~14 d拆除可調節縫線[5, 6]。
2 結果
2. 1 治療效果 術后前房形成術后24 h內前房形成35眼, 48 h前房形成14眼, 術后前期淺前房包括Ⅰ~Ⅲ度15例, 經過散瞳、降眼壓、加壓包扎等措施, 1周后均恢復正常。術后隨訪視力與術前比較, 提高者30眼, 視力不變者22眼, 視力下降者12眼。術后2周患者眼壓控制在6~16 mm Hg, 隨訪4~12個月, <15 mm Hg 40眼, 15~21 mm Hg 13眼, 21~26 mm Hg 11眼。
2. 2 并發癥 術后虹膜炎癥反應16眼, 1周內得到控制。前房少量出血7眼, 保守治療后吸收。17眼出現角膜反應, 經保守治療1周后角膜透明。
3 討論
傳統上的濾過手術是治療青光眼的主要方法, 而小梁切除術又是主要的濾過性手術方法, 手術的主要缺點是:術后眼壓升高、濾過泡滲漏、前房積血、睫狀體脈絡膜脫離、淺前房、虹膜炎、造成患者視功能損害[7-9]。因此抑制局部纖維細胞增殖以及減少瘢痕形成是保證手術成功的關鍵。改良小梁切除術不僅達到降眼壓的效果, 同時減少了術后并發癥的發生率。
手術需要注意的是:①術前適度降低眼壓, 球后麻醉后按摩眼球數分鐘。 ②鞏膜瓣需要更厚和縫合更牢固, 以保證前房恢復正常深度;周邊虹膜切除口要作的寬些, 以利于術后散瞳[10, 11]。③術中從穿刺口注入平衡鹽溶液盡可能維持前房深度。改良切口避免了房水直接從鞏膜瓣根部流出, 降低術后淺前房的發生率[12]。④使用可調縫線, 可以有效控制早期房水過多外流引起濾過過強, 造成淺前房的發生。
綜上所述, 改良小梁切除術治療青光眼手術操作簡單, 并發癥少, 可以有效地減少術后淺前房的發生, 臨床效果滿意, 值得臨床推廣應用。
參考文獻
[1] 中華醫學會眼科分會青光眼學組.中國青光眼臨床工作指南(2005).中華眼科雜志, 2005, 41(12):1140-1142.
[2] 葛堅, 孫興懷, 王寧利.現代青光眼研究進展.北京:科學出版社, 2000:164-169.
[3] 江素萍, 稽訓傳, 王麗天, 等.絲裂霉素在青光眼濾過術中的應用.中國實用眼科雜志, 1995:13 (11):662-664.
[4] 曾新生, 彭燕一. 改良復合式小梁切除術治療青光眼的臨床觀察. 中國實用眼科雜志, 2007, 25(8):879-881.
[5] 劉杏, 鐘毅敏, 黃晶晶.改良小梁切除術治療抗青光眼術后眼壓不降30例.廣東醫學, 2008, 29(5):780-781.
[6] 朱賽萍.改良小梁切除術治療高眼壓青光眼50例療效觀察.中國初級衛生保健, 2009, 23(11):111-113.
[7] 鐘珊, 李莉.改良復合式小粱切除術治療原發性青光眼的臨床觀察.廣西醫科大學學報, 2009, 26(5):786-787.
[8] Abraham LM, Selva D, Casson R, et al. Mitomycin:clinical applications in ophthalmic practice. Drugs, 2006, 66(3):321-340.
[9] Aterides SP, Skuta GL, Reynolds AC. Wound healing modulation in glaucoma filtering surgery. Int Ophthalmol Clin, 2004, 44(2):61-106.
[10] 劉婭利, 陳曉明.青光眼手術治療的歷史和現狀.國際眼科雜志, 2006, 6(6):1378.
[11] 傅培, 李美玉.提高青光眼手術治療水平.中華眼科雜志, 1998, 34(3):65.
[12] 王淑華, 程強, 趙亞君, 等.小粱切除聯合絲裂霉素C鞏膜瓣可調縫線在青光眼術中應用.中國實用眼科雜志, 2004, 22(8): 654-655.
[收稿日期:2015-12-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