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05);"/>
999精品在线视频,手机成人午夜在线视频,久久不卡国产精品无码,中日无码在线观看,成人av手机在线观看,日韩精品亚洲一区中文字幕,亚洲av无码人妻,四虎国产在线观看 ?鄭科巍
【摘要】 目的 探討心理彈性對乳腺癌患者生活質量的影響。方法 84例乳腺癌患者, 按照護理模式分為對照組和觀察組, 各42例。對照組采用常規護理模式進行護理, 觀察組采用心理彈性訓練護理模式進行護理, 對比兩組生活質量。結果 兩組患者護理前中國癌癥化療患者生活質量量表(QLQ-CCC)評分對比, 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護理后觀察組QLQ-CCC評分明顯高于對照組, 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 心理彈性對乳腺癌患者生活質量有著明顯影響, 醫護人員要注重對患者心理彈性訓練護理, 改善患者生活質量。
【關鍵詞】 心理彈性;乳腺癌;生活質量
DOI:10.14163/j.cnki.11-5547/r.2016.09.172
乳腺癌為女性常見癌癥, 在治療與疾病因素作用下會加重患者心理障礙。在心理學上心理彈性為個體遭受重大應激或創傷后可恢復至原始狀態, 且更注重個體遭受挫折后的新生與成長, 亦可被稱作復原力與心理韌性[1]。彈性心理即當自身處于不利環境下可有效應對與快速適應, 密切關聯于高自尊、應對能力、自信以及認知反饋。心理彈性中包含社交能力、利用類型多樣的社會資源、認知靈活性以及家庭凝聚力等, 可以通過學習或訓練獲得與增強。本文為探討心理彈性對乳腺癌患者生活質量的影響效果, 現選取84例患者為其開展心理彈性訓練, 具體報告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 1 一般資料 選取遼寧省阜新礦業集團總醫院腫瘤外科2014年4月~2015年4月收治的84例乳腺癌患者作為研究對象。按照護理模式分為對照組和觀察組, 各42例。對照組年齡42~74歲, 平均年齡(58.4±9.3)歲;36例已婚, 4例離異, 2例喪偶或分居;其中1期9例, 2期20例, 3期11例, 4期2例。觀察組年齡40~75歲, 平均年齡(59.8±9.7)歲;34例已婚, 5例離異, 3例喪偶或分居;1期8例, 2期21例, 3期10例, 4期3例。兩組患者一般資料比較, 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具有可比性。
1. 2 護理方法 對照組采用常規護理, 包括心理指導、病情觀察以及并發癥護理等。觀察組在對照組基礎上加用心理彈性訓練方案, 具體包括:①結合心理彈性框架理論與前人研究成果, 明確入手點為社會/行為、情感、認知以及精神心理彈性4大影響因素, 對患者情緒管理、社交能力、自我意識、社會支持以及解決問題能力予以培養。應用方法包括主題游戲、討論、分析個例以及分享等, 完成后要求成員寫下面臨問題與心得體會, 總結與反饋于下次訓練中, 1周/次, 1.5 h/次, 連續12周。②健康教育:腫瘤科主管護師于患者入院后開展健康宣教, 2次/周, 30 min/次, 將患者無助感與迷茫感減輕, 使其更加了解自身疾病。宣教內容應包含診療乳腺癌基本知識、預防知識、治療方法與效果、不良反應、醫療費用以及預后等。③認知行為干預:開展人員為心理咨詢師2名, 均接受過專門培訓2次, 40 min/次, 主要內容需涉及輔助患者對診治、康復階段出現的不良行為與認知予以糾正, 還需開展行為訓練, 開展指導性想象與漸進性肌肉放松, 比如想象自身癌細胞正在被免疫系統逐漸消滅等, 以愉悅心情。④冥想放松練習:醫院提前準備好冥想音樂磁帶, 主要內容為冥想放松指導語且配有音樂, 20 min/d。操作者先介紹冥想放松優勢與機制, 而后播放, 使患者親身體驗并充分掌握方法。完成小組訓練后自行練習。⑤康復指導:康復理療師講解乳腺癌術后康復相關知識, 包括如何預防上肢水腫、鍛煉計劃等, 使患者充分掌握如何應對康復過程中會出現的各種問題, 適應腫瘤并學會正常生活。⑥充分面對自我:在醫護人員引導下患者開展自由討論, 將自身癌癥故事分享給其他患者。醫護人員在討論中發揮的作用主要為指導與促進, 使所有患者都能將自身情緒與想法充分宣泄與表達出來, 由此可讓小組成員均獲得相應心理支持。
1. 3 觀察指標[2] 應用QLQ-CCC評分對患者護理前后生活質量予以評定, 分數越高代表生活質量越好。
1. 4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20.0統計學軟件進行數據統計分析。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 x-±s)表示, 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以率(%)表示, 采用χ2檢驗。P<0.05表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對照組護理前QLQ-CCC評分為(31.6±4.7)分, 觀察組為(31.1±4.9)分, 差異無統計學意義(t=0.27, P>0.05);對照組護理后QLQ-CCC評分為(37.5± 5.6)分, 觀察組為(46.2± 6.8)分, 差異有統計學意義(t=6.06, P<0.05)。
3 討論
當前醫學模式逐漸轉變為生物-心理-社會醫學模式, 治療疾病最終目標并非為將生存期延長, 而是將滿意終點當作出發點。對患者治療效果與健康程度進行反映時不能僅包含生物學指標, 社會活動功能與心理健康測評亦需納入進來。經研究得知[3], 乳腺癌患者有極低的生存質量評分, 由此可知乳腺癌患者不僅軀體疾病嚴重, 且社會與心理功能也出現相應缺失。因此可采用聯合或單獨干預方法, 注重患者心理彈性訓練, 包括社會支持、放松技巧以及行為認知等, 提升個體自我情緒管理能力, 對壓力負面影響予以緩沖, 增強個體幸福感, 促使應變能力提升, 由此來改善乳腺癌患者生活質量。
本組護理后對照組QLQ-CCC評分為(37.5±5.6)分, 低于觀察組的(46.2±6.8)分, 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
綜上所述, 心理彈性在極大程度上影響乳腺癌患者生活質量, 醫護人員要注重對患者心理彈性訓練, 改善其生活質量, 增強個人幸福感。
參考文獻
[1] 黃昆, 許勤, 蔣明, 等.乳腺癌術后化療患者心理彈性與焦慮抑郁的相關性研究.護理學雜志, 2013, 28(2):89-91.
[2] 陸靖, 史鐵英, 劉啟貴, 等.協同護理模式對乳腺癌患者創傷后成長和心理彈性的影響.中國實用護理雜志, 2015, 31(18): 1353-1356.
[3] 陸靖, 史鐵英, 李鶴, 等.乳腺癌患者創傷后成長與心理彈性、社會支持和自我效能的相關性研究.中國實用護理雜志, 2015, 31(16):1171-1174.
[收稿日期:2015-11-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