黎燕麗 張秀妮
廣東省廣州市番禺區中心醫院,廣東 廣州 511400
?
預見性護理在72例老年臥床預防壓瘡中的應用
黎燕麗張秀妮
廣東省廣州市番禺區中心醫院,廣東廣州511400
【摘要】目的:觀察預見性護理防治老年臥床患者壓瘡的應用效果。方法:選擇144例老年臥床患者作為研究對象,根據護理模式的不同隨機分為研究組和對照組各72例。對照組采用常規護理模式,研究組以臨床Braden壓瘡評估結果為參照,采用預見性護理模式。統計兩組患者臨床各期壓瘡例數、壓瘡康復時間以及Braden評分,計算各組總壓瘡率。結果:研究組臨床各期總壓瘡率僅為6.95%,明顯低于對照組25.00%,兩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研究組壓瘡康復時間明顯低于對照組,研究組護理期間的感覺、活動、移動等六項Braden量表評分均明顯高于對照組,差異均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預見性護理防治老年臥床患者壓瘡可明顯減少康復時間,降低壓瘡發生率,可臨床推廣應用。
【關鍵詞】老年臥床患者;壓瘡;預見性護理
壓瘡是由于身體骨粗隆凸出處和床褥之間的皮膚組織,甚至肌肉,因持續受壓、血管栓塞、局部缺氧、組織壞死、腐脫等原因而形成的潰瘍。老年臥床患者是醫院護理的特殊群體,由于患者身體不便,需長期臥床,導致患者局部組織因長期受壓而發生持續性缺血、缺氧、營養不良而引起組織潰爛甚至壞死(壓瘡)[1]。為了降低老年臥床患者的壓瘡發生率,我院開展了預見性護理,并與傳統常規護理模式進行對比,探究這一新護理模式防治老年臥床患者壓瘡的實際應用效果。
1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選擇2014年6月至2015年2月期間在我院接受治療的老年臥床患者144例作為研究樣本,根據護理方式的不同將144例患者隨機分為研究組和對照組兩組。研究組72例,男48例,女24例;平均年齡(68±6.2 )歲;截肢18例,心腦血管疾病42例,骨折12例。對照組72例,男46例,女26例;平均年齡(66±5.8 )歲;截肢20例,心腦血管疾病39例,骨折13例。兩組患者性別、年齡等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護理方法對照組采取常規查房換藥等普通護理方案,根據患者病情,建議患者進行適當的體能鍛煉,當患者身體局部發生紅腫等表征后,予以適當的按摩和藥敷處理,若病情發展,紅腫部位擴大或發生壓瘡,及時通知主治醫師予以治療。研究組采用預見性護理方案:①以Braden壓瘡風險評估表對每一位患者進行壓瘡風險評估,并實時更新,當六項評分總和小于等于14分時,表明存在壓瘡風險。此時應及時采取措施對高評分患者的受壓部位及骨突出處貼減壓貼膜,并為患者更換氣墊床,減少患者受壓部位摩擦風險。②建立護理人員責任制,逐級落實到人,負責壓瘡高風險患者的臨床護理。協助壓瘡高風險患者每小時更換一次體位(其余患者依風險指標,體位變更時間酌情遞增)并于受壓部位呈環形按摩半小時,促進血液循環。③及時與患者家屬溝通,每天為大小便失禁患者清洗更衣,保持皮膚清潔干燥以降低病菌侵入幾率,降低壓瘡風險。④調節病房相對濕度與溫度,保持涼爽的室內環境,建議患者及時補充水分以預防因皮膚干裂而發生皮膚摩擦損傷。⑤為患者設計營養餐,飲食以魚、蛋、果蔬、牛奶等高蛋白、低熱量、易消化、富含維生素的食物為主,以提高抵抗力,強化機體能力,增強對病菌的抵抗能力。⑥正確演示壓瘡預防器材的使用方法,為有條件的患者配備壓瘡預防器材,提醒患者避免使用橡膠類坐便器。⑦普及壓瘡風險與預防知識,加強患者及其家屬對壓瘡的風險意識,提高患者的配合度。⑧及時對患者進行心理輔導,保持患者擁有良好的心理狀態。統計兩組護理模式的臨床各期總壓瘡率及壓瘡康復時間,分析兩種護理模式的效果差異。
1.3評價指標壓瘡Ⅰ期[2]指患者骨隆突處皮膚完整,伴有壓之不褪色的局限性紅斑;壓瘡Ⅱ期指受壓部位有一個淺的開放性潰瘍,伴有粉紅色的傷口床(創面),無腐肉;壓瘡Ⅲ期指全層皮膚組織缺失,可見皮下脂肪暴露,但骨頭、肌腱、肌肉未外露;壓瘡Ⅳ期指全層組織缺失,伴有骨、肌腱或肌肉外露。總壓瘡率=壓瘡各分期例數總和/ 病例數×100% 。
Braden量表[3]共分感覺、活動、移動、潮濕、營養、剪切力與摩擦力六項指標,每項指標最高分為4分,以臨床實際觀察的皮膚狀態為評分標準,分數越低,表明壓瘡的發生風險越高。

2結果
2.1兩組臨床各期壓瘡率比較研究組壓瘡Ⅰ期壓瘡率及總壓瘡率均明顯低于對照組,兩組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兩組壓瘡Ⅱ期、Ⅲ期壓瘡發生率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臨床各期壓瘡率比較 [例(%)]
注:與對照組比較,*P<0.05。
2.2兩組患者壓瘡平均康復時間對比研究組壓瘡平均康復時間(34.7±3.6)d,明顯低于對照組(49.6±6.1)d,兩組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2.3兩組護理期間平均Braden量表評分比較研究組護理期間感覺、活動、移動等六項Braden量表評分均明顯高于對照組。兩組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兩組護理期間平均Braden量表評分比較 (分,±s)
注:與對照組比較,*P<0.05。
3討論
壓瘡是一種常見的皮膚潰瘍疾病。其主要病因是患者某些部位長期受到垂直壓力而缺血壞死,此外還與患者的營養狀況及皮膚受摩擦程度有關。近年來,有研究結果表明,摩擦力、剪切力、壓力是壓瘡形成的主要因素,而患者的年齡、營養狀況、皮膚干燥度、心理狀態及環境濕度等均對壓瘡的形成有影響。
本文通過預見性臨床護理防治老年臥床患者壓瘡的相關研究發現,采用傳統護理模式,患者“感覺”、“活動”、“移動”等六項Braden量表評分均明顯低于預見性護理組,表明采用預見性護理模式,可明顯降低患者壓瘡發生風險。同時,預見性護理模式較傳統常規護理,患者壓瘡總發生率由25.00%明顯降低到6.95%,這與魯海蜃[4]的研究結果類似。此外該護理模式將常規護理的壓瘡平均康復時間(49.6±6.1)d明顯降低到(34.7±3.6)d。可見預見性護理模式見效快,患者住院時間短。有研究結果表明,預見性護理模式在一定程度上還可以減輕患者的經濟負擔[5]。對比兩種護理模式的實際應用效果并結合臨床經驗,預見性護理模式的成功與經常變換患者體位,為患者受壓部位按摩等護理方式密切相關[6]。特別是大小便失禁患者,由于潮濕的環境極易致使細菌滋生從而引發受壓部位組織感染,加重患者病情,因此針對上述患者應著重保持身體清潔干燥,并做好房間通風。此外環境溫度、濕度對壓瘡的發生及病情改善也有十分重要影響,涼爽的居住條件可以降低患者排汗,避免粘連受壓部位,從而降低壓瘡的發生率[7]。良好的飲食習慣也是降低老年臥床患者壓瘡發生率的有力保障,由于老年臥床患者免疫力低下,豐富的營養可以有效改善患者免疫力,提高抗感染能力,從而減輕壓瘡的病情程度。患者的心理健康程度與治療配合度同樣對預見性護理的效果有直接而重要的影響。保持患者良好的心理狀態,培養患者壓瘡風險意識,同樣對降低壓瘡發生率有著不可忽視的作用。而傳統的護理模式極易忽視患者的配合程度,致使配合執行力低下,延誤壓瘡的防治。
綜上所述,預見性護理模式防治老年臥床患者壓瘡的應用效果同傳統常規護理模式相比,效果更好,見效更快,患者經濟負擔更低,可以在臨床推廣應用。
參考文獻
[1]戴正銀,林紅霞,王彤,等.集束化干預策略在老年臥床患者預防壓瘡護理中的應用[J].江蘇醫藥,2014,40(20):2522-2523.
[2]許麗敏,郎云琴,詹才勝,等.壓瘡防范措施的改進及效果分析[J].中華護理雜志,2013,48(7):621-623.
[3]鄧霞,曾穎,汪敏,等.壓瘡安全管理在101例老年臥床患者壓瘡預防中的應用[J].重慶醫學,2013,42(1):109-110.
[4]魯海蜃.外科老年患者術后壓力性潰瘍的危險因素及干預措施[J].中國老年學雜志,2014,34(23):6675-6677.
[5]錢瑋.3種方法治療老年褥瘡療效比較[J].醫藥導報,2013,32(4):490-491.
[6]李玉紅,楊宏.2010~2012年老年腫瘤患者壓力性潰瘍發生情況及危險因素[J].中國老年學雜志,2013,33(10):2448-2449.
[7]陳靜,馬靜,趙欣,等.神經外科患者壓瘡預防的護理體會[J].醫學研究生學報,2012,25(3):289-291.
(收稿日期:2016.01.20)
【中圖分類號】R472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7-8517(2016)07-0133-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