喻小紅
[摘 要]閱讀在小學語文教學中占有重要地位。為了提高學生閱讀的質(zhì)量,就得想辦法提高課堂輕松越快的閱讀氛圍。本文對閱讀在學生學習中的作用進行了簡要的分析,并提出了如何創(chuàng)建課堂閱讀輕松氣氛的方法。
[關鍵詞]小學;語文;閱讀
閱讀教學是小學語文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在小學語文教學中占有重要的地位。閱讀有利于理解和鞏固學習,有利于培養(yǎng)表達能力;有利于綜合性學習能力的提高。閱讀教學是老師指導學生通過閱讀理解文章的思想感情,掌握文章表達的方法,提高閱讀能力與形成良好的閱讀習慣的過程,閱讀教學的質(zhì)量在很大程度上決定整個語文教學的質(zhì)量。為了提高學生在課堂上的閱讀質(zhì)量,首要的便是要創(chuàng)建課堂上輕松的閱讀氛圍。
一、閱讀對于學生的重要性
1.閱讀教學是識字的重要途徑。語文這一門學科具有工具性,語文素質(zhì)的提高對學生今后的學習、工作、生活均有深遠的影響,而閱讀教學是語文教學的一個重點、難點,加深對閱讀的理解,有助于提高學生的學習能力。我們知道閱讀教學是識字的重要途徑,有利于提高識字質(zhì)量。識字是閱讀和作文的基礎。小學低年級以識字為重點是對的,但必須提早閱讀,從小學一年級開始讓學生“在讀文中識字”。我們不能脫離閱讀教識字,純粹為識字而識字的教育方法,再也不能適應新的語文教改潮流。講解課文是理解能力和思維能力訓練的重要途徑,是識字、閱讀、作文訓練的有機結(jié)合。一字、一詞,只有放在特定的語言環(huán)境中,做到字不離篇,才能使學生更確切地理解意思。
2.閱讀能夠提高聽、說和寫的能力。在閱讀中,學生不僅理解課文內(nèi)容,受到思想教育,而且逐步理解和積累詞語,認識用句子表達思想感情,了解作者是怎樣確定中心,怎樣選擇材料、組織材料,怎樣遣詞造句,連句成段、連段成篇的,并且從中學習作者觀察事物、分析事物的方法,提高認識能力。同時,教師還要重視引導學生隨時積累課文中的好詞佳句、精彩片斷。要引導學生在理解的基礎上,通過朗讀、背誦、摘抄等形式,積累課文中的優(yōu)美詞語、精彩句段,同時培養(yǎng)對好詞佳句的敏感,養(yǎng)成積累詞句的習慣。在我們的課文中,有大量景美、情深的課文,對于這些課文,教師要重視創(chuàng)設情景,使學生自然而然的入情入境,在陶情冶性的同時,品味生動、形象的語言。教材中引導積累語言的方式主要有兩種,一是背誦,二是抄寫。其中有的是指定背誦的部分,有的則是由學生選擇,背誦自己喜歡的部分。對于教材中安排的這些背誦、抄寫的練習,應該通過交流、檢查,使之落實,還要重視培養(yǎng)學生積累語言的興趣和主動積累語言的習慣。教材中比較多地采用讓學生背誦自己喜歡的部分,抄寫自己感興趣的語句的形式,其用意很明確,那就是引導學生主動積累,培養(yǎng)興趣,使之逐步形成習慣。
3.提高學生的理解能力。閱讀對理解文本內(nèi)涵有重要的作用。我們常說的“書讀百遍,其義自見”早已明確地指出了閱讀的作用。一代教育家葉圣陶先生早說過:“語文教學中的一大任務是教師要引導學生會讀書,讓學生‘潛心會文本。”然而,在課堂教學過程中,我們往往只是注重設置問題讓學生思考,然后再由老師進行詳細的分析講解。特別是實行新課改以來,我們更是大量設置問題,留下大量時間,讓學生自己分析、探討,美其名曰“提高學生的自主探究能力”。殊不知,我們忽略了理解文章的重要前提――閱讀文本。實際上,不少學生在僅有的幾分鐘之內(nèi)對文本內(nèi)容的了解只能是浮光掠影、走馬觀花,更有學生連最基本的文字障礙都沒來得及掃清。這種情況下談什么自主探究呢?眾所周知,學習語文重在實踐、訓練。而“讀”又是最基本的實踐和最有效的訓練,直接決定學生對課文的理解程度。沒有以扎實認真的閱讀訓練為前提,學生對文本的內(nèi)容只是一知半解,甚至是毫無頭緒,要他們怎樣去思考、探討呢?因此,在語文教學中,沒有充分的閱讀就無法通曉文章的字面含義,領略文章的豐富感染力,領悟文章的深刻內(nèi)涵。我們應該首先騰出足夠的時間讓學生自主閱讀。讓學生通過閱讀把握文章的整體意思,咀嚼、消化文字語言,吸收、儲備語言營養(yǎng),從而為能更加深入地了解文章內(nèi)容,更深刻地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更透徹地體味文本意蘊做準備。
二、創(chuàng)建輕松閱讀氛圍的方法
1.塑造親和形象。充滿微笑地去授課,這應是教師的一種修養(yǎng)。現(xiàn)在有些教師在授課時,常常板著臉孔,總是想著要在學生中樹立威信。試問,學生對你還有親切感嗎?學生還愿意與你交流嗎?其實,教師的威信不是建立在嚴厲的外表基礎上,而是來自于教師本身的學問和修養(yǎng)。微笑地面對所有學生,這是一種自信,一種完全有能力駕馭和征服學生的自信。同時,這種微笑要求是發(fā)自內(nèi)心的,是對學生真正關愛的外化表現(xiàn),是一種真正愿意與學生進行交流的情感表露,而絕不是虛假、造作的表演。因此,我們語文教師如果要想使學生在一種愉快的課堂氣氛中去追求知識,更好地提高課堂教學效率,那就應該讓自己有一種親切感,用自己的這種情緒,去感染學生,去調(diào)動學生,這樣才能達到一個更好的教學效果。
2.充分形成師生互動。課堂的閱讀教學應當是教師和學生之間的雙向活動,是兩者共同參與、協(xié)調(diào)完成溝通交流的信息傳遞過程。教師只有充分發(fā)揚教學民主,才能增強學生的課堂“主人翁”意識,鍛煉他們積極思維的能力和勇于質(zhì)疑的膽量,讓他們嘗到“跳一跳就能夠得到”的甜頭,讓學生不僅主動參與學,也參與教。如果教師只是按照自己的思維方式與傳統(tǒng)的教學方法,或直接或抽象地告訴學生標準答案,那就難以把教學任務落到實處,也很難影響到學生的心理意識的接受,更何況學生對老師的依賴思想也會一如既往,因此,學生的主體意識就不會被激發(fā)出來,他們就永遠是臣服于知識的“奴隸”,是知識的“記事本”。在閱讀教學中,必須摒棄傳統(tǒng)的教學觀念和方法,努力創(chuàng)設民主和諧的教學氛圍,嘗試著讓學生參與教學,體現(xiàn)真正的學習民主。
3.激發(fā)閱讀興趣。我們都知道“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培養(yǎng)學生的閱讀能力首先應該培養(yǎng)閱讀的興趣。如果我們能使閱讀變“苦”為“樂”,就會“讀”得輕松愉快,“讀”得扎實牢固。培養(yǎng)學生閱讀的興趣要以情感人,引起共鳴。小學生情感發(fā)展容易受到老師語言、神態(tài)的感染,在課堂上教師應充分發(fā)揮語言神態(tài)等感召效應,結(jié)合與課本配套的多媒體課件演示,引起學生的情感轉(zhuǎn)移,最終能達到共鳴的學習效果。例如在課文《荷花》一文中,通過課件演示了那一池姿態(tài)各異,色彩明艷的荷花,再加上配樂朗誦讓同學們欣賞,同學們也情不自禁地“走近”荷花池和葉老一起去“欣賞”荷花的美。在感情朗讀中,引導學生對“冒”等動詞的品味使課堂教學又上升了一個新的高度,很多同學還不由自主地隨著荷花一起舞蹈,完全把自己融入了荷花池中,和荷花融為一體,去感受大自然的美。因此,調(diào)動學生的閱讀興趣,激起學生朗讀的欲望,通過忘情的朗讀,學生才能身臨其境的融入到課文中的世界,讀出語感和情趣,讀出自己獨特的感受和理解,讀出自己的興趣和能力。
三、結(jié)語
總之,活躍的課堂氣氛能有效地提高教學效率,達到教學相長的目的。教師在課堂教學中,要以學生為主體,充分發(fā)揮學生的主體作用,激發(fā)他們的學習興趣,調(diào)動學習積極性,真正做到教師只是課堂教學的組織者、引導者,學生才是學習的主人。努力營造良好的課堂氛圍,構建新型的師生關系是時代發(fā)展的需要,是我們每一位教師應該努力的工作方向。
參考文獻:
[1]王洛倩,創(chuàng)設良好的課堂氛圍,提高學習興趣[J].現(xiàn)代閱讀(教育版),2013.
[2]錢霞,注意各個教學環(huán)節(jié),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J].中國校外教育,2013.
[3]肖云華,小學語文教學如何創(chuàng)建良好的課堂氣氛[J].《讀寫算(教研版)》,2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