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茜
[摘 要]筆者通過在專業課教學中存在高職中職模糊不清的問題入手,以案例分析的方式分析高職與中職在專業課教學中的側重點和培養目標上的區別,以期與讀者共同探討與提高。
[關鍵詞]高職教育;中職教育;專業課側重點
近年來,我國職業教育得到了長足的發展和進步。在《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120年)》中提到要增強職業教育吸引力,形成適應經濟發展方式轉變和產業結構調整要求、體現終身教育理念、中等和高職專業教育協調發展的現代職業教育體系。作為一名由中職升入高職學院的專業課教師,在教學中也深刻體會出這一轉變和銜接中出現的一些問題,就以在理論和實踐教學中的案例來進行分析,愿與讀者共同探討。
一、高職與中職目前在學習專業課上存在的問題
1.高職教育和中職教育作為同一類型的教育,人才培養目標都是培養適合某崗位需要的、具有職業能力的技能型人才。從培養目標的描述來看,高職教育與中職教育都將學生掌握某項職業(崗位)技能作為重點。這就使得在教學上,同一門專業課的內容講授重復,在中職課上要求掌握的重點,在高職課上同樣強調,使學生學習起來具有重復學習,浪費學習時間,產生厭煩情緒。
2.中等職業教育屬于技能型職業教育,側重于培養學生特定崗位的熟練操作能力,對相關的操作原理及理論知識僅有粗略的了解;而高等職業教育屬于技術型職業教育,是技能型職業教育的后續教育。但是在教學中,這個目前的教材接續性上還很模糊,雖然教材封面上都是寫的高職高專規劃教材,但是內容上比起中職教材來說,層次上區別不是十分明確和清楚。
3.高等職業教育與中等職業教育均強調實踐性,但是在到企業現場的實踐實習過程中,中高職學生在同一崗位上技能基本無區別,學生也覺得干的是一樣的活兒,沒有繼續深入了解、學習的動力。
4.在我國的教育體制中一直都是傳授性教學,學生往往缺乏自主性和創造性。學生從小學、中學,一直到了中職,升入高職,還是延續著這個模式。使得在講授專業課時,例如需要學生針對作業流程或者大客流的組織方案上思考、創新時,高職學生往往沒有這個能力。
二、區別高職與中職專業課傳授的思考
1.雖然高職與中職教育都是“以服務為宗旨”“以就業為導向”,辦學模式也都是“工學結合”,在教學模式中,都在努力實現“教、學、做”一體。但是在專業課講授中教師還是應該區別其側重點,例如:在中職教育中旅客的定義是持有效車票的人及同行的免費乘車兒童。而在高職教育中它的定義完畢后,還要引導高職學生思考,那么押運人,或者對接送旅客的人員等其他無票人員的處理呢?要從理論上加以升華,從而是高職學生在今后崗位上更能應變。
2.中等職業教育屬于技能型職業教育;而高等職業教育屬于技術型職業教育,是技能型職業教育的后續教育,培養學生除具有特定崗位的操作能力外,還要掌握相當的理論知識。中等職業教育對學生的理論知識要求低,崗位針對性強;而高等職業教育對學生理論知識要求相對較高,因而轉崗適應性就比較強。從某一具體崗位到整個職業生涯,學生具有更大的發展空間和可持續發展能力。這在教學中,教師也要明確體現出來側重點的差異。例如:作為一名售票員,中職教育中注重對于一般售票流程的熟練掌握的技能訓練,要求速度和準確率都要高,而高職教育中我們在要求學生掌握同樣技能的同時還需要向他們介紹值班員、值班組長甚至值班主任的工作要求及職責,為他們今后的晉升打下理論的基礎。
3.高等職業教育與中等職業教育均強調實踐性,但兩者的內涵不同。中等職業教育受理論基礎的局限,只能使學生掌握常規的技能,側重于再生性技能的培養;而高等職業教育培養的學生不僅懂技術,而且能進行技術開發,能將工程設計轉變為工藝流程,將原理理念轉化為管理規劃。這在實踐教學和情境模擬中,要求教師在中職教育中強調各崗位工作流程的熟練操作,多練多做,使得學生有熟練的操作技巧;在高職教育中則要灌輸專業前沿的理論知識,引導學生常思考,針對既有的工作流程知其然還要知其所以然,能從制定的角度嘗試著創新和更高效的方案。
4.中等職業教育是經驗型技術教育,培養學生的再造性技能;而高等職業教育是轉化型技術教育,側重于使學生能將理論的設計方案轉化為具體實踐規劃,培養學生的創造性技能。這就要求教師在學生在校期間就著力培養學生的設計能力,比如對于車站站房的布局,有了各種車站的參觀實踐認識之后,中職生熟悉了各種車展站房的布局,以適應今后工作崗位的環境,而高職學生在學習了站房設計的理論原則和各組成部分的設計要求,嘗試自己進行設計,哪怕剛開始只是其中一個部分的優化,也是一個良好的開端,逐漸培養主動思考、主動嘗試的學習交互模式,使自身接受的理論知識轉化為實際生產技術的能力。
三、結語
總之,在教學實踐過程中,專業課教師應分清兩者間的區別,給兩者做出明確的定位和學習側重點,使得中職學生和高職學生在其學習的層次上根據基礎區分開來,并且為他們很好的接續、深造打下一個適當的基礎,力求使我們的每一個名學生都能到自己能力上最大限度的發揮和發展。
參考文獻:
[1] 馬海漫,宋玉佳.高速鐵路客運組織.西南交通大學出版社,2015.
[2] 王越.鐵路客運組織.人民交通出版社,2013.
[3]彭進.鐵路客運組織.中國鐵道出版社,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