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劉春寧
?
“行為結果體驗法”的探索與研究
文劉春寧
摘 要:幼兒在習慣養成的過程中,由于其年齡特點及生活經驗不足等原因,會出現一些行為偏差。在幼兒出現行為偏差時,適時地讓幼兒體驗到這些行為偏差造成的后果,與幼兒共同分析此行為帶來的后果,讓幼兒自覺糾正,可以讓幼兒體驗好習慣帶來的愉悅與方便,同時可以培養幼兒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
關鍵詞:行為結果 體驗法 良好習慣
行為結果體驗法是一種培養幼兒良好習慣的有效方法,主要是通過讓幼兒體驗自己行為導致的不良后果,激發幼兒產生自覺糾正、克服不良習慣的動力,最終養成良好的生活衛生習慣和行為習慣。

(一)遵循陳鶴琴教育理論
陳鶴琴提出“活教育”教學論,強調“做中教,做中學,做中求進步”,此理論基礎是杜威博士提出的:“從做中來學”,在活教育中還提出從做中教,從做中求進步。讓幼兒主動體驗,再對幼兒進行引導與幫助,使其逐漸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行為結果體驗法”讓師幼在平等、合作、互動的氛圍中尊重、理解幼兒,同時教師的幫助和指導又給了幼兒及時的、必要的關懷和幫助,使他們在體驗中獲得發展,從而獲取直接的認知經驗。
(二)遵循幼兒的發育特點
幼兒大腦皮層發育尚未完善,興奮過程強于抑制過程,不能較長時間控制自己的行為,故幼兒的自我控制能力比較差。這種特點決定了在活動時,幼兒的大腦容易激發幼兒“去做”,而不能抑制幼兒“不做”。因此,我們唯有尊重幼兒的發展特點,不急于對他做出是好或壞的評判,耐心地等待幼兒行為的自然后果的出現,才能讓幼兒在自由快樂的環境中學會遵守規則,最終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
(三)遵循了幼兒的學習特點
幼兒的思維方式具有直覺行動思維的特點,即在在對客體的感知中和自己與客體的相互作用的行動中進行思考。幼兒往往表現先做再想, 而不會想好了再做,也就是憑借自己的直接經驗對自己所做的事進行簡單的思考。當此行為給他帶來麻煩以至于不舒服時,他必須接受這種強制性的后果反饋,從而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
1.安全性原則
行為結果體驗法雖然能讓孩子在品嘗后果后促進孩子的成長,但一定要以安全為前提。對于威脅到幼兒安全的事情,堅決不要讓孩子去體驗后果。
2.自然性原則
要特別注意的一點是,幼兒體驗到的行為后果是自己的行為所產生的必然的、自然的后果,而并非人為造成的,也不是教師或成人有意安排的。
3.一致性原則
幼兒的行為習慣培養需要一段時間的堅持,更需要所有成人的協助,特別是在教育方法及理念上都要保持一致。例如:家園要保持一致性、全家要做到統一教育觀念、成人的言行要一致、要求也要前后一致等等。
4.引導性原則
當幼兒的不良行為出現時,有的幼兒不會體會到自身行為和后果之間的聯系。教師應適時介入,與幼兒一起找到行為和結果之間的因果關系,分析原因并有效地引導幼兒改正錯誤。
1.當幼兒為自己的行為后果承擔責任時,教師應當注意不傷害他們的自尊心,以免產生消極情緒。
2.教師應善于發現行為結果體驗的內容,并有針對性地有始有終地對幼兒進行引導。
背景:
班里的新玩具最受小朋友的青睞,活動時都爭先恐后地搶著玩,今天這個壞了,明天那個摔了,浩浩司空見慣地說:“沒事,老師過幾天會給我們換新的。”我很擔心,現在的孩子怎么了?為什么一點兒也不懂得珍惜東西呢?特別是圖書區的圖書,老師換了一批又一批,但總是有損壞圖書的現象出現。
描述:
這個月的圖書區,我剛剛給孩子們換了一批新書,可沒過兩天,就有孩子來告狀“老師,不知是誰把書撕破了”。我沒有批評孩子,也沒有急于告訴他們應該怎么做,而是認真思考著為什么會出現這種情況。我想:“第一、孩子沒有良好的看書習慣;第二、圖書破損沒有給孩子帶來任何影響。”
小班時,我們也不止一次地對孩子進行愛護圖書的教育,可耐心的說教好像并不見效。我想,何不讓孩子們嘗嘗自己不當行為的結果呢?因此,我認真設計了一節教育活動《愛護圖書》,開始時我故意拿了一本孩子最喜歡的圖書《喜羊羊與灰太狼》,(但中間的插頁掉了幾頁)繪聲繪色地講了起來,當講到最精彩的時候,我突然停了下來,故作玄虛地說:“呀!這怎么少了幾頁呀?灰太狼闖進羊村到底做了哪些壞事呢?后來發生了什么事呢?”孩子們沒有聽完故事,顯得很不情愿。為什么故事中途停下了?啟發幼兒反思到是自己的不良看書習慣致使圖書損壞而使所有小朋友沒法聽到完整的故事,心里感到愧疚、難為情。教師順勢表演情景劇《受傷的書小弟》,以書小弟的口吻講述著它的故事,當孩子們聽到“書小弟”因為小朋友的破壞而受了傷,傷口正在疼痛。一聽到這里,楠楠很著急地說:“我們快用白布把他包上吧。”我有些奇怪:“用白布包上干什么?那樣書上的圖和字我們就看不見啦。”楠楠難過地說:“我上次手指流血了,可疼了,醫生就用白布幫我包扎的。”說著,還看看自己的小手指,一副很疼的樣子。我心中一陣竊喜,孩子已經將“書小弟”當成了有“生命”的朋友,由“書小弟”受到的傷害聯想到自己的身體疼痛。
緊接著,我引導幼兒修補圖書。孩子們有的拿剪刀剪膠帶,有的幫忙扶著插頁,有的認真地貼著膠帶。大家七手八腳地忙活了半個小時,一本圖書才在教師的幫助下勉強補好。蒙蒙看了看剛修好的圖書,不太滿意地說:“這幾頁一點也不整齊,都露出來紙邊了。”強強一聽就急了:“修補圖書可難了,我們好不容易才粘上的,不然你試試。”聽著孩子們急切的辯解,我心想:只有體驗到修補圖書的不易,今后才能主動地愛護圖書。我走過去及時引導孩子:“你們看,小朋友不小心把圖書弄破了,大家聽不到好聽的故事,還需要我們費很大的功夫才能補好,即使補好了也和原來不太一樣,那我們以后要怎樣看書呢?”、“我們要好好看書”、“看書時要輕輕翻”、“將書合好再放進書柜”、“以后不能和小朋友搶著新書看,大家一起看”……孩子們爭先恐后地發表著自己的看法。
反思:通過一系列的體驗,孩子們嘗到了因為自己的過失而釀成的“后果”,體驗到了“書小弟”受到傷害后的疼痛,感受到圖書破損后給自己和大家帶來的不便,還有自己修補圖書的不容易,從而激發了幼兒今后要愛護圖書的好習慣。
(北京市朝陽區惠新里幼兒園)
【參考文獻】
[1] 陳虹.《陳鶴琴與活教育》,東北師范大學出版社,2010年8月
[2] 陳鋒.《教育就是習慣培養》,九州出版社2008年1月
[3] 蔣玉燕.《運用“后果體驗法”對兒童實施行為規范訓練》,網絡論壇
[4] 張兆紅.《好習慣成就好人生》,同心出版社,2010年4月
[5] 鄭慧英.《幼兒教育學》,福建教育出版社,1996年8月
[6] 王保林 、竇廣采.《幼兒心理學》,鄭州大學出版社,2007年7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