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道懿++陳熙
摘要:本文結合本校的學情,針對高職高專教育的特點,以培養行業特色、地方特色綜合技能型人才為目標,以服務行業、地區為宗旨,以學生充分就業為導向。對《機械設計基礎》課程定位、課程體系、教學方法與手段、實驗與實踐環節等方面進行改革探索。
關鍵詞:高職高專;行業特色;綜合型技能;改革探索
中圖分類號:TH122-4;G712 文獻識別碼:A 文章編號:1001-828X(2016)007-000-02
一、引言
云南錫業職業技術學院依托行業企業辦學,積極推進校企融合、工學結合的辦學模式,堅持“質量立校、特色興校、人才強校、服務榮校”的辦學理念,加強與企業的融合育人、融合就業融合發展,注重學生動手能力的培養和職業崗位能力的訓練,培養適應現代工業企業生產所需的高素質技能型人才,為云南省地方經濟建設和有色金屬行業提供人才支撐和智力支持,努力建設成為輻射行業和地圖,綜合實力強、人才培養質量高、特色鮮明的升級骨干高職院校。高職學生的特點主要為:(1)個人理想和現實差異的心理矛盾(2)文化基礎差,入學成績普遍偏低(3)自身素質與高校要求不適應(4)人生目標模糊,學習的主動性與自覺性不高(5)心理問題日漸增多(6)學習觀念個性化、多樣化。針對上述高職學生的特點,如何使學生更好掌握《機械設計基礎》課程,以利于培養真正適應社會需要、行業需求的實用型人才作初步探索。
《機械設計基礎》是機械專業主干技術基礎課,主要包括機械原理和機械設計兩部分的內容。本課程的教學目標分知識目標,能力目標和素質目標三個層面,知識目標在于傳授常用機構和通用零件的知識,能力目標在于培養學生的創新設計能力,素質目標在于提高學生提出問題、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但我校學生機械基礎知識較差,實驗學時基本為零,學生實踐知識匱乏。面對這種現狀,我們必須對《機械設計基礎》課程教學進行改革,從課程認知、課程體系、教學方法與手段、實驗與實踐環節等方面不斷地進行探索和實踐,以提高教學質量。
二、行業認知與課程定位
隨著近年來適齡入學人數的下降伴隨全國各地如雨后春筍般新起的高職高專又多。造成本校的招生工作帶來巨大的挑戰。為了保證學校的正常運行,對學生的文化成績也有所微調。由于錄取分數段較低而且錄取的機電一體化技術、機電設備維修與管理兩個專業存在文理混招大部分學生學習能力較差,學習的主觀能動性不足,都不太重視理論課程的學習。為了使學生在思想上能重視該課程的學習,提高學生學習的興趣,堅定他們學好這門課程的信心,行業認知非常重要。課程初期不僅要使學生充分了解該課程的主要內容、特點及重要性,還要做好行業專業認知及課程定位。針對行業認知,我們為學生介紹機械學科的含義、范疇、課程設置及就業前景,以激發學生的求知欲望;針對課程定位,我們一般會聯系身邊的科學、生動的實例,如汽車、千斤頂,電葫蘆、縫紉機、自行車和平衡車等,來激發學生學習和鉆研的興趣,使學生體會到該課程的重要性,由被動學習變為積極主動的學習。
三、課程體系的整合
高職院校針對人才培養目標和理論課時相對緊的特點,對《機械設計基礎》課程內容進行了整合。本課程涉及到工程制圖、工程力學(理論力學和材料力學)、工程材料與熱處理、機械基礎、液壓傳動和公差配合等,如何協調各課程之間的先后順序這一重要環節,理順各課程之間的關系,形成有條不紊的課程體系有著比較大的難度。例如,工程制圖、公差配合與鍵、銷、軸承等標準件的內容。材料力學與機械設計基礎中的強度、剛度設計校核。為了更好的適應現代科技的快速發展,對《機械設計基礎》課程中一些比較古典、抽象和深層次的內容進行刪除,增加電、液為動力的機構組合,結合礦山設備如顎式破碎機、浮選機、輸送機、液壓支架、掘進機、井架、絞車等行業設備有較全面認識。
四、教學方法與手段更新
我校學生學情不理想,基礎知識薄弱,已經習慣了老師在臺上講,學生在臺下聽的學習模式,這種課堂模式缺少了學生的能動和自主性,導致課堂氣氛沉悶,教學效果不佳。針對這種學情,我們教學設計要注意以下幾點:
(1)教學內容設計以“工程實際”為原則,輕理論重實用。例如,在講述鉸鏈四桿機構時,充分列舉在縫紉機踏板機構、火車車輪聯動裝置、公交車自動門的開啟和飛機起落架結構。(2)多媒體教學和常規講授教學合理地結合。多媒體教學手段的利用,使得常規板書教學中可以融入圖片、3D模型、動畫(四桿機構、凸輪、機械傳動、齒輪加工)等內容,直觀生動。而且多媒體教學在教師的解說和引導下,會調動學生的思考和探討,這樣課堂氣氛活躍,寓教于樂,學生受益不少。(3)理實一體化教學必須執行。學生大多數對機械產品不入門,對于常用零件和典型機構并不能深入了解,所以現場教學和實踐環節就必不可少。結合我校的辦學特點,可以深入各采選廠、冶煉廠請工廠的工程師進行現場教學,在現場通過觀察實際的機械設備,指定學生講述這里面的機械設計知識,最后由教師總結課程。
五、實驗與實踐環節的增加
《機械設計基礎》是一門理論+實踐的課程,要培養學生的思考技能和創新技能,就必須注重實驗、實踐教學。并且實踐教學主要以生活中實際相關聯的機械設備為主。
我校自開設機電一體化技術、機電設備維修與管理專業以來就已經充分配置了機械零件實驗室。其中有帶傳動、鏈傳動、齒輪、軸承、銷、鍵、聯軸器、離合器、平面四桿機構、凸輪結構、槽輪結構、軸系零件的組合、動平衡和減速器。在我多年的教學過程中,根據教學進度及時組織學生到實驗室進行參觀加強對理論知識的掌握,增加學生對所學內容的感性認識。同時,增加學生在實驗室動手的機會,根據我校機械零件實驗室具體的條件,我們安排了5個實驗項目:機構運動簡圖繪制、凸輪輪廓檢測(采用與相關軟件聯機)、齒輪范成原理、軸系零件組合和減速器拆裝實驗。
我校自2007年開設機電一體化專業以來一直缺乏《機械設計基礎》課程設計這一環節,造成學生在進行畢業設計時工程制圖讀圖和繪圖的能力較差,機械傳動的設計與校核基本不會。傳統的課程設計都是老師統一命題,不同的是給定的初始條件不同,但學生進行減速器設計的過程大同小異基本上按照網絡現有的或者參考書的照搬照抄。這樣的教學使得學生獨立思考的機會很少更沒有任何創新,缺乏學生對機械課程整個體系的全局認識。針對傳統的課程設計,并與國內外大型企業的應用軟件接軌,我建議使用UG、Solid works、Inventor等通用型3D軟件進行減速器的設計,學生在使用軟件進行減速器造型過程中可以加入自己的構思。將《機械設計基礎課程設計》任務分成兩部分:一是在進行《機械設計基礎》課程教學中就進行一些零件的軟件設計,二是在學期末進行兩周的校企合作的設計項目或技術革新項目,在項目完成過程中學生可以激發自身的創新設計理念。
六、結束語
針對高職高專自身的特殊性,《機械設計基礎》課程的教學在我校存在的問題,提出了幾種課程教學改革的措施;對行業認知和課程定位,課程體系的整合,教學方法和手段更新,實驗與實踐教學的增加。從培養目標實際出發以學生更好地就業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的主動性、積極性,使他們學有所得,培養學生綜合運用知識的能力為后續的課程奠定堅實的基礎。
參考文獻:
[1]云南錫業職業技術學院章程.
[2]莊嚴,郭在云.機械設計基礎[M].北京理工大學出版社,2012.
[3]胡迎花.高職高專《機械設計基礎》課程教學改革探索[J].科技創新導報,2009,20:164.
[4]陳志勇.高職《機械設計基礎》課程改革的探討[J].機械制造與研究,2008,37(5):74-75.
[5]陳靜,李雪英.高職高專“機械設計”課程改革的實踐與探索[J].教育與職業,2012(15):131-1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