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卓逸
[摘 要] 誠信,作為中華傳統美德之一,早在中華文化的源頭《周易》中就有諸多論述,后經先秦諸子、漢唐宋明乃至近代賢哲的闡發與肯定,其外延日趨深廣,內涵不斷豐富,構成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核心組成部分。千百年來,誠信文化已滲透到中國社會生活的諸多方面,被視為社會成員應當遵守的道德標準和行為準則,影響著中華兒女精神品格的鍛造,為國家的富強、社會的穩定、人民的幸福發揮了積極作用。在當今社會,弘揚誠信文化,具有極其重要的時代價值和現實意義。
[關鍵詞] 文化;誠信;演變;價值
“誠信”一詞,古時原為兩個單音節詞“誠”和“信”。“信”與“仁、義、禮、智”并稱為“五常”,是中華傳統美德之一。“信”的本義是指人說話要誠實可信,許慎《說文解字》:“信,誠也,從人從言。”[1](P52) “信”的含義包括誠實、言行一致,以及信用、信譽、信任等內涵。“信”與“誠”雖為兩個單音節詞,然二者可以互訓,本義相通。《說文解字》:“誠,信也,從言成聲。”[1](P52)隨著語言的發展,后來“信”與“誠”組成了一個雙音節詞“誠信”,其核心思想是“誠實守信”,其基本內涵應包括三個方面:真誠信實、踐諾守信、恪盡職守。“誠信”作為中華傳統美德之一,自古就受到先民的重視。千百年來,誠信文化滲透到社會生活的諸多方面,被視為社會成員應當遵守的道德準則,且早已內化為中華民族的深層道德意識,成為中國人立身興邦之本。
一、《周易》說“誠信”
誠信,作為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和價值標準,在中華文化的大道之源——《周易》中就有過較為全面的闡述。
《周易》六十四卦中設有“中孚”卦,《雜卦》云:“中孚,信也”,[2](P211)孔穎達注疏:“信發于中謂之中孚”,是闡述誠信的專卦;“孚”字在《易經》中凡四十余見,一般均作“心懷誠信”解[3] (P496)。《觀》卦卦辭:“盥而不薦,有孚颙若。”[2](159)說的是祭祀神靈要心誠。《比》卦初六云:“有孚比之,無咎。”[2](P149)交朋友要講誠信。《小畜》卦九五:“有孚攣如,富以其鄰。”[2](P150)誠信既可富己又可富人。《家人》卦上九:“有孚威如,終吉。”[2](P173)治家不可缺少誠信與威嚴。《睽》卦九四:“交孚,厲無咎。”[2](P173)互相講誠信即可轉危為安。《小畜》六四:“有孚,血去惕出,無咎。”[2](P150)誠信可以免災。《隨》卦九五:“孚于嘉,吉。”
[2](P157)誠信可獲嘉美之吉。凡此等等,充分反映了《周易》的誠信觀。
誠信,是《周易》的重要人文觀之一。《中孚》九五爻辭:“有孚攣如,無咎”,[2](P192)說明如果人有誠信,并且連續不斷地講求誠信,就沒有災禍。誠信在《周易》的義理中既是做人的底線,又是做人的極高境界,它可分為遞進的四個層次。第一個層次為“行險而不失其信”,[2](P166)這是做人的最底線,人可以行險,可以稍稍偏離人的軌道,但是不能失去誠信。第二個層次為“有其信者必行之”,[2](P210)做人必須遵守諾言,講求信用,有諾必踐。第三個層次為“忠信,所以進德也。修辭立其誠,所以居業也”,[2](P211)將誠信作為“進德”、“修業”的基礎,賦予誠信以崇高的道德意義。第四個層次,即誠信的最高層次為“默而成之,不言而信,存乎德行”,在默然中成就一切,不用言語而致誠信,使之依存于德行之中,這里已把誠信與道德融一體。[2](P200)
二、諸子論“誠信”
春秋戰國時期,是我國歷史上社會大動蕩、思想大變革時期,尤其是思想文化領域,出現了“百家爭鳴”的局面。盡管諸子百家觀點各異,但在“信”的看法上基本是一致的。諸子從各個角度闡述了“信”的重要性,都把它視作做人、做事的基本準則;同時,把“誠”看作“信”的基礎,把“信”看作“誠”的表現,進而把是否“誠信”看作評價人、區分人的重要標準。
儒家學派創始人孔子非常重視“誠信”,把它作為自己教育學生的四個科目之一:“子以四教:文,行,忠,信。”[4](P104)他認為“誠信”是做人的基本準則:“人而無信,不知其可也。”[4](P61)在《論語》中他多次強調“主忠信”,他認為“誠信”是成就君子的必要條件。“君子義以為質,禮以行之,孫以出之,信以成之。君子哉!”所以,他主張選拔舉薦人才時,首先要把“誠信”作為條件之一。[4](P178)同時,孔子還認為,“誠信”乃為政三大法寶之一,子貢問政,他說,“足食,足兵,民信之矣”。[4](P144)這里,孔子將取信于民看作政治最重要的前提,他甚至認為,如果實在要去掉兩種的話,則寧可去掉前兩者,而保留“信”。
儒家亞圣孟子也十分重視“誠信”,他特別強調其道德內涵。他認為“可欲之謂善,有諸己之謂信”[4](P393)。將自身擁有善稱為“誠信”。孟子進而認為,“誠信”是做人的根本:“思誠者,人之道也。”[4](P300)同時,孟子將人言為信、以言語取信于人上升到誠身明善,只有以誠待人,才能取信于人。荀子則認為誠信是君子修養心性的前提:“君子養心,莫善于誠。”[5](P46)心懷誠意,則萬物不能侵害:“致誠則無它事矣!”[5](P46)反之,如果心無誠意,言而無信,則任憑你是天王老子也將寸步難行:“天地為大矣,不誠則不能化萬物;圣人為知矣,不誠則不能化萬民;父子為親矣,不誠則疏;君上為尊矣,不誠則卑。”[5](P48) 所以,荀子認為,誠信是立身興邦之根本:“夫誠者,君子之所守也,而政事之本也。”[5](P48)
主張無為而治、逍遙物外的道家學派對“誠信”也有諸多論說。老子認為社會上誠信不足,所以才有不講信用的:“信不足,有不信焉!”[6](P67)而輕易承諾別人的,就必然少有講信用的:“輕諾必寡信。”[6](P243)莊子則認為:“無行則不信,不信則不任,不任則不利。” [7](P454-455)
法家代表韓非子則強調誠信對于君主的重要性:“小信成則大信立,故明主積于信。賞罰不信,則禁令不行。”[8](P304)另一位法家人物商鞅則認為誠信是治國方略之一:“國之所以治者三:一曰法,二曰信,三曰權。”[9](P110)墨家代表墨子則認為:“志不強者智不達;言不信者行不果。”[10](P10)
在“百家爭鳴”的春秋戰國時代,諸子百家主張不同,觀點各異,在諸多問題上流派之間相互攻訐,互相詰難,卻在“誠信”這一問題上異口同聲,觀點一致,這也充分說明了古人對誠信的重視。
三、誠信文化的發展
秦漢時期,隨著大一統局面的形成,文化思想也得到進一步發展。西漢大儒董仲舒在孟子的“仁、義、禮、智”的基礎上,加上“信”,將之稱為“五常”,從此“信”成為約束人們的道德行為準則。
唐代的魏征對“誠信”思想的發展,做出了重要的貢獻,他曾上疏李世民,較為詳細地闡發了他關于“誠信”的思想:“臣聞為國之基,必資于德禮;君子所保,惟在于誠信。誠信立則下無二心,德禮形則遠人斯格。然則德禮誠信,國之大綱,在于父子君臣,不可斯須而廢也。”[11](P2555)魏征奏疏的核心是認為誠信是維系國家生存的關鍵,他的思想對李世民產生了重大的影響。李世民不僅接受了魏征等思想家的誠信觀,更重要的是,他能把誠信思想落實到治理國家的諸多方面,對初唐時期形成和諧誠信的人際關系產生了積極影響,對現在依然有借鑒意義。唐太宗李世民“以大信行于天下”的故事,曾被《資治通鑒》等歷史文本記載。
宋明理學非常重視“誠信”的道德觀念。周敦頤把“誠信”提到相當的高度加以闡述,他認為:“圣,誠而已矣。誠,五常之本,百行之原。”[12](P32)程頤、程顥則對“忠信”進行了充分的肯定和贊美:“圣人言忠者多矣,人道只在忠信。……若無忠信,豈復有物乎?”[13](P61)理學大家朱熹也說:“信則,言之實也。”他還強調:“人道惟在忠信,‘不誠無物。人若不忠信,如木之無本,水之無原,更有甚底!一身都空了。”[14](P503)
近代社會,國家積貧積弱,多災多難,傳統文化遭到了諸多質疑甚至摒棄,但“誠信”依然受到很多思想家的肯定,并被賦予了新的時代內涵。比如,資產階級思想家陳天華,提出資產階級在商業活動中要“誠實無欺,人人信得過”。孫中山賦予傳統道德新的內涵,提出新的資產階級道德規范“忠孝仁愛信義和平”。談到“信”,他說:“中國古時對于鄰國和對于朋友,都是講信的。依我看來,就信字一方面的道德,中國人實在比外國人好得多。”[15](P54)他的言語間,體現出對“誠信”的肯定與贊美。
“誠信”在當代則進一步賦予“信仰”的含義,這是“誠信”的最高層次。革命年代,無數先烈為了人民解放、國家獨立、祖國富強的崇高信仰,而矢志不渝地奮斗獻身,以“大信”譜寫了中國歷史上最壯觀的篇章。而在當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大潮下,“誠信”被作為市場的“通行證”和“基石”,沒有誠信的市場絕對支撐不起繁榮的經濟。
四、誠信文化的當代價值
誠信,作為中華民族的道德標準與行為準則,千百年來,影響著中華兒女精神品格的鍛造,已融匯到整個中華民族的道德意識之中,成為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精髓之一,為國家的富強、社會的穩定、人民的幸福發揮了積極作用。在當今社會,弘揚誠信文化,具有極其重要的時代價值。
對于國家、政府而言,誠信是強國之基。放眼全局,真誠交往,誠信外交,就會得道多助,反之則會失道寡助,以習近平為核心的當代國家領導人深得其中三昧。我國提出的“一帶一路”建設戰略,并非把目光僅僅放在我們本國利益上,而是為了帶動“一帶一路”周邊國家的經濟發展與繁榮,以實現共贏,因而受到了 “一帶一路”沿線國家的普遍歡迎,也贏得了國際上的好評如潮。對于政府而言,則要真心實意地對待百姓,體恤民情,做到全心全意地為人民服務,為老百姓辦實事。政府守信、公信,才能得到人民的擁護。否則,就會民怨載道,引發社會的不穩定,近年來發生的多起“城管事件”就充分說明了這一點。正因為誠信之重要性,所以我國各級政府推出了一系列建設“誠信政府”的“組合拳”,如浙江省率先推出的“四張清單一張網”等。隨著“誠信政府”建設力度的加大,政府公信力在逐步提升,執政基礎不斷鞏固。
對于行業、企業來說,誠信是興業之根。只有真正樹立消費者是上帝的觀念,嚴把產品的質量關,做到誠信經營,童叟無欺,才能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站穩腳跟,才能永葆企業行業長盛不衰。否則,見錢眼開,唯利是圖,以次充好,假冒、坑蒙、欺詐無所不用,到頭來害人害己,不僅斷送了企業,而且還把自己送進了監獄。眾所周知的“三聚氰胺奶粉”“地溝油”等事件就是慘痛的教訓。近年來,針對經濟領域“失信”現象日趨嚴重的狀況,各級政府進一步加大了社會誠信體系建設,對失信企業通過黑名單、曝光臺等措施予以了嚴懲。總體看,市場的信用“秩序”在逐步架構,誠信經營、公平競爭日益成為市場主體自覺。
對于個人而言,誠信是立身之本。誠信是做人的根本,一個人只有對國家忠誠,對別人真誠,有諾必踐,言而有信,做到誠實做人,誠信辦事,才能得到人們的信任,受到人們的尊重,才堪委以大任。否則,信口雌黃,自欺欺人,瞞天過海,乃至恬不知恥,炫富炫官,招搖撞騙,必將受到人們的唾棄。前段時間炒得沸沸揚揚的“郭美美事件”就是一個極好的反面教材。
總而言之,只要我們繼承并弘揚中華誠信的優秀傳統文化,做到政府取信于民,企業誠信經營,人人堅守誠信,就能扭轉誠信缺失的社會頹勢,建立一個誠信和諧的大同社會。
參考文獻
[1]許慎.《說文解字》,北京:中華書局,1981.
[2]陳戍國.《四書五經》,長沙:岳麓書社,1991.
[3]李光地.《周易折中》,北京:九州出版社,2002.
[4]朱熹.《四書集注》,南京:鳳凰出版社,2006.
[5]王先謙.《荀子集解》,北京:中華書局,1988.
[6]辛戰軍.《老子譯注》,北京:中華書局,2008.
[7]曹礎基.《莊子淺注》,北京:中華書局,1982.
[8]張覺.《韓非子譯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
[9]高亨.《商君書注譯》,北京:中華書局,1974.
[10]孫貽讓.《墨子間詁》,北京:中華書局,2001.
[11]劉昫.《舊唐書》,北京:中華書局,1975.
[12]周敦頤.《周子通書》,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0.
[13]程顥、程頤.《二程遺書》,北京:中國戲劇出版社,1999.
[14]黎靖德.《朱子語類》,北京:中華書局,1986.
[15]孫中山.《三民主義》,北京:九州出版社,2011.
責任編輯 藍光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