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小華
[摘 要] 歷史學習在學生的人格塑造和素質培養方面起著重要的作用。歷史教師要更新教育理念,把學生當作學習的主體;提高自身素質,具備復合知識結構;明確歷史教學目標要求,培養學生的問題意識和創造思維;創新高中歷史教學方法,注重教學過程,加強學科綜合教學。
[關鍵詞] 課改;歷史教學;創新
歷史學習具有人文性特點,在學生的人格塑造和素質培養方面起著重要的作用。創新課堂教學,要求教師不斷更新教學觀念,突破傳統教學模式,為課堂注入新的元素,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寓教于樂,把歷史知識傳授給學生,為學生終身學習奠定堅實的基礎。下面,筆者結合自己的教學經驗談談如何適應教育的創新要求,落實歷史課堂教學改革。
一、更新教育觀念
第一,樹立以人為本的教育理念。明確教育教學的目的是為了促進學生全面發展,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第二,要把學生當作學習的主體,教學活動以學生為主,教師起引導作用。第三,要認識到學校教育的目的是培養所有的學生。學生可能在先天智力上存在一定的差異性,教師在教學的時候要因勢利導,揚長避短,使每一名學生都能體驗到學習的成就感。第四,要具有培養創新人才的教學觀念,重視學生體力、能力、思維、觀念等各個方面的發展,在教學中以促進學生發展為教學目標,把學生培養成為社會所需要的創新型人才。
二、提高自身素質
實施素質教育,教師先要轉變自己的角色,努力使自己成為學者型、專家型的教師,這樣的教師才符合新時代教育的要求。具體來說,教師應該做到以下幾點:
一是端正自己的教育態度。對待學生不能厚此薄彼,要關注所有學生,重視學生全方位的發展。
二是具有創新意識。這是培養學生創新能力的首要條件。當前,大多數歷史教師在教學中充當著傳授知識的角色,在文化的傳承方面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長期以來,這樣的教師在教壇上占據主導地位,但隨著社會的飛速發展已無法滿足學生多樣化的學習需求。“給學生一杯水,教師要有一桶水。”要培養創新型學生,教師必須成為創新型教師。
三是運用現代化教學手段。歷史教師要與時俱進,掌握多媒體、投影儀、互聯網等使用方法,能夠制作并使用課件進行教學。通過網絡下載教學所需要的圖片和課件,不斷充實自己,培養自身熟練運用現代教育技術的能力。歷史教師要會利用網絡資源豐富自己的知識儲備,善于學習新的教學方法。
四是具有研究能力。作為教師,在新課改的浪潮中要積極參與教研活動,了解教學研究的基本步驟,提高自己的教學研究能力。
五是具備復合知識結構。新課改背景下的歷史教師,不但要掌握現代教學手段,還要了解歷史學科的發展趨勢,能夠把實際問題和教學理論聯系在一起,把不同學科之間的知識融合在一起,成為一名復合型教師。時常關注歷史教育科學研究的前沿信息,以引導者、組織者、合作者、督促者的姿態融入到學生中間,使自己成為一名獨具魅力和特色的教師。
三、明確歷史教學目標要求
教學的目標就是讓學生學會學習和善于思考,這也是創新教育的要求。讓學生學會選擇適合自己的學習方法,獨立思考問題。在歷史教學中,教師要引導學生掌握歷史學習的方法,使之懂得運用學過的歷史知識解決實際問題,以提高學生的創新能力。
1.引導學生尋找有效的學習方法
如今,人們生活在學習型社會中。在歷史教學中,教師應積極引導學生樹立終身學習的觀念,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引導學生積極參與到教學活動中,多和學生交流互動,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讓他們自主合作探究,從而掌握歷史理論知識,提高思想認識。另外,教師也要學會學習,及時更新自己的知識儲備。
2.培養學生的問題意識
學生在學習歷史的過程中會遇到一些不理解的問題,此時教師應鼓勵學生主動思考,學會有條理地提出問題和解決問題。引導學生從多方位去觀察和分析事物,做出自己的判斷和選擇,形成一種新的認識。教師要重視培養學生的問題意識,鼓勵學生大膽進行想象和猜想,激發學生的探究心理。
3.注重學生的人格培養
21世紀高素質人才的評判標準不只看專業知識,人格和品質同樣很關鍵,這也是學習型社會的教育目標。學生通過學習歷史知識,了解世界發展的軌跡,理解和尊重其他國家的文明成果,認清國際社會的發展方向,明確生活中遇到的問題和挑戰,汲取民族文化精髓,探求人生的意義,以完善自己的人格,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和世界觀。
四、創新高中歷史教學方法
在歷史教學中,如何才能讓學生掌握有效的學習方法和思考歷史問題的方法?這需要教師統籌考慮,優化組合多種教學方法。
1.掌握現代科學技術
培養創新型人才,需要教師在教學中運用形式多樣的教學方法去刺激學生的感官,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現代科技手段的運用,為課堂創設了良好的教學情境。教師可以結合故事情境制作Flsah動畫課件,活躍課堂氣氛,豐富教學內容,使歷史課堂圖文并茂,進而拓寬學生的思維。
2.處理好“傳承”與“創新”的關系
除了創新,高中歷史教學的另一個目標就是“傳承”,即傳承文明,包括歷史知識、民族精神、民族傳統,還包括探索歷史規律、總結歷史經驗、吸取歷史教訓等。創新教育從一定意義上來說,需要在貫徹以史為鑒的基礎上發展優秀的教育成果。繼承和創新,兩者是辯證的關系,沒有繼承的創新,就像一根浮草;而沒有創新的繼承,只能讓學生感到枯燥機械,課堂沒有一點生機。在實際教學中,歷史教師要把這兩者的關系處理好,將歷史知識和社會現實緊密地聯系在一起,凸顯時代氣息,培養學生的實際應用能力。
3.注重學法指導
教材上對歷史上的主要人物和主要事件一般會有具體的評價,但學生對于這個評價結論是怎樣總結的并不是很清楚。高中生具備了批判性思維,會質疑,所以他們不會輕易相信教師和教材上的解釋。教師需改變以教為中心的教學模式,注重學生質疑能力和自主品格的培養,使學生由學會到會學。把學法指導貫穿到整個教學中,在講課的時候體現思維過程,變被動學習為主動探究歷史問題,讓學生主動去發現和探究,以促進學生全面發展。
4.加強學科綜合教學
當今社會對復合型人才的需求與日俱增。因此,教師在教學中要注重學生思維的拓展,提高學生發現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歷史教師在教學中要聯系其他學科知識,探索知識間的融合途徑,使封閉課堂變為開放課堂,幫助學生學會知識遷移,進而提高自身綜合素質。
參考文獻
[1]代曉容.新課程背景下高中歷史創新教學有效探究[J].內蒙古教育:基教版,2013,(11):33.
[2]蔣正甫.新課程理念下的高中歷史教學之我見[J].中華少年:研究青少年教育,2013,(21):383.
[3]熊利冬.新課標背景下高中歷史教學有效課堂的幾點探討[J].讀寫算:教育導刊,2012,(14):23.
[4]圖娜木拉.新課程背景下歷史有效教學探究[J].語文學刊:高等教育版,2015,(7):170-171.
[5]劉后玉.關于高中歷史課堂如何有效創設探究教學情境的幾點思考[J].科教文匯,2012,(1):122-123.
責任編輯 張淑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