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朝順
[摘 要] 在中學語文教學中,教師要善于開展啟發式教育,以問題促使學生主動積極地參與到學習過程中,引導學生將外在的學習要求轉變為自覺、自愿的心理渴望。語文教師在教學中要樹立以學生為學習主體的理念,給予學生充足的思考時間,營造輕松的教學氛圍,加強師生情感交流,培養學生的意志力,健全激勵性評價體制。
[關鍵詞] 中學生;主體性意識;培養方法
《語文課程標準》指出,語文教學需堅持以人為本的理念,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應注重培養學生的主體意識,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進而提高語文教學效果。決定教學質量的最關鍵因素,是教師的專業素質和人格魅力。在中學語文教學中,教師要善于開展啟發式教育,以問題促使學生學習。只有引導學生將外在的學習要求轉為自覺、自愿的心理渴望,才能變以往灌輸式、被動式吸收為主動探究式學習。
一、培養學生學習主體性意識的重要性
現代教育教學理論提倡教師要注重學生的個性化學習需求,充分發揮學生學習主動性。中學語文新課標明確了學生在教學中的主體地位,作為語文教師,應注重培養學生的主體性意識。
主體意識具有豐富的內涵。人的自主性、能動性和創造性,是主體意識中包含的主要內容。自主性指個體能夠順從自己的心意去做想做和愿意做的事情,能夠理性判斷自己的行為;能動性在哲學上指人們通過大腦進行思維活動,有目的地改變周圍的客觀世界;主體性表現在思維支配下進行有計劃的活動,在自主性的基礎上對事物有自己的創新性理解。
在教學中,學生是學習的主人,有權質疑,有權對教材上的觀點或教師的講解發表自己的看法。作為教師,應轉變傳統教學觀念,為學生的自由發展開拓空間。教師要經常站在學生的角度,想一想他們在學習中可能存在的困難,哪種教學方法更能被他們接受。尊重每一個學生的想法,縮短師生之間的心理距離,這樣才能激發學生的學習積極性。
設定教學目標,旨在提高工作效益?,F代教學理念要求教師能夠通過科學合理的教學目標引領教學,并且能夠保證教學過程順利進行。傳統教學中,教師過于注重講授知識,一些老教師認為憑著自己幾十年的教學經驗足以應對新課改,故而課堂教學依然是滿堂灌,嚴重束縛了學生主體性的發揮。現代語文教學更注重的是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創造性思維以及語感的培養。但現實情況是,就算教師注重學生主體意識的培養,仍然會出現教學問題。比如一些教師想利用提問的形式培養學生的思考能力,卻不能嚴格把握教學的度,拋給學生過多的問題,導致學生沒有充足的時間思考,思維空間受到了嚴重的限制。
二、培養學生主體意識的方法
(一)樹立以學生為學習主體的理念
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應始終以“培養學生的主體地位”為宗旨,構建和諧、真誠的人際關系,這是培養學生學習主體意識的前提。學生是學習的主體,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扮演參與者、引導者和組織者的角色。
培養學生的主體意識,教師應善于引導學生積極思考,讓學生主動參與到教學活動中。在教學過程中,教師切忌運用滿堂灌的教學方式,更不能限制學生沿著自己提前設計好的思路走下去,而是要指導學生自主思考,不斷增強學生的主動性意識。新課改背景下,教師應創新教學方式,分層次設置問題,在合適的時間段進行提問。在這樣的教學模式下,學生的主體地位才能得到保障。
(二)給予學生充足的思考時間
在傳統語文教學中,課堂狀態是教師講、學生聽。往往一節課下來,學生并沒有充足的時間思考,學習效率很低。教師要指導學生進行課前預習,從中發現問題,以便教師在課堂教學中進行重點講解,實現有針對性的學習。在教案中設計提問環節,教師要激發學生的主體意識,使學生與文章作者產生情感共鳴;同時要善于在教學過程中留白,給予學生充足的思考時間進行消化。
(三)營造輕松的教學氛圍
一些教師比較注重“師者權威”,課堂教學一板一眼,氣氛比較沉悶,長期下來學生感覺十分壓抑,產生懼怕老師的心理。在這種環境下,學生并不能進行有效的自主學習。教師應營造良好的教學氛圍,借用多種教學工具,如多媒體、音像設備等,提高學生學習的興趣,引導學生進入課文描繪的情境中去。賦予課文文本生命力,激發學生的參與熱情。
教師需要注意的是,多媒體技術的使用不可泛濫,否則會給教學帶來一些負面影響。多媒體教學并不是全能的,如果教師經常播放與課文無關的視頻,會耽誤課堂教學進度。在語文教學過程中,多媒體的使用要根據實際情況適時應用,以達到最佳的教學效果。
(四)加強師生情感交流
在新課改背景下,教師要深入了解學生,和學生做朋友,了解班上學生之間的差異。每個人都有自己的優點和缺點,教師應理解學生之間的差異,運用有針對性的教學方法,因材施教。教師在平時的教學過程中,要關注學生的情緒變化,照顧學生的自尊心。
(五)培養學生的意志力
學生由于肩負繁重的學習任務,常常不能在一件事上堅持太久,比如定期閱讀一本好書。培養學生的意志力,需要教師及時發現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情緒波動,幫助學生消除學習障礙,不斷戰勝心理問題,提升學生的心理素質,激發學生學習的自信心和積極性。通常學生會將內心的需求通過行為表達出來,教師要能針對學生的行為表現采取恰當的教育方法,以滿足學生的情感需要。
(六)健全激勵性評價體制
在教學過程中,應改變單一的教師評價模式,采取學生互相評價與教師點評相結合的方式,以建立相對全面客觀的綜合評價體系。對于主動回答問題的學生,教師應給予充分的肯定和表揚。教師點評完之后,可以讓學生互相評價。在互評的過程中,學生可以看出自己與別人之間存在的差距,從而對照自身,取長補短,最終實現共同進步。
參考文獻
[1]劉園園.高中語文教學中學生問題意識培養策略的分析[J].讀與寫(教育教學刊),2014,(11):94.
[2]劉娟.基于新課標對高中英語課堂教學中學生主體性的思考[J].科教文匯(中旬刊),2010,(3):141-142.
[3]林盈.淺談高中思想政治課堂教學中學生問題意識的培養[J].學周刊,2015,(17):45-46.
[4]袁士軍.高中歷史教學中學生創新意識培養的路徑研究[J].教育教學論壇,2013,(20):62-63.
[5]袁枚.高中語文教學中學生問題意識的培養[J].教育教學論壇,2013,(24).
[6]張甲衛.高中思想政治課教學中學生的主體性培養[J].德州學院學報,2013,(S1):13.
[7]李善中.試論高中地理教學中學生主體性的發展[J].現代中小學教育,2011,(11):46-49.
[8]張志清.高中語文如何突出學生主體性[J].學周刊,2012,(6):90.
[9]顏廷文.淺談高中政治教學中學生主體性問題[J].讀與寫(教育教學刊),2012,(9):112.
責任編輯 張淑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