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媛
[摘 要] 當前,高三語文試卷批改與評講普遍形式機械、內容單調,學生參與度不高,教學效果不盡如人意。教師應當將試卷的批改變學生被動接受為主動參與,變單一操作為合作訓練,變機械操作為情感激發,變單一評講為分析拓展,變課堂生成為系統工程,通過這些有益的轉變,優化試卷批改與評講的效益。
[關鍵詞] 高三語文;試卷批改;試卷評講
語文試卷的批改耗時耗力,大多數教師深受其苦。但學生似乎并不感激,單調的勾勾叉叉和冰冷的數字對他們并沒有吸引力。而試卷講評往往也是教師唱獨角戲,從第一題講到最后一題,按照讀題目、報答案、背答案的步驟進行。看似面面俱到,但收效并不盡如人意。選擇恰當的方法批改、評講試卷,對于培養學生的學習能力和學習習慣、提高學生的學習效率有重大的意義。針對高中語文試卷批改與評講,教師可以從下面幾個方面進行優化轉變:
一、變被動接受為主動參與
以往改試卷一直都是教師的單邊活動,整個過程學生鮮有參與。其實,教學應該是一項雙邊互動的過程,學生親身參與才會更有感觸。例如,教師經常抱怨學生書寫不好、卷面不整潔,但學生并沒有太大的反應,因為基本上他只看到了自己的試卷。如果教師讓學生參與到批改中來,學生就可以把自己的試卷同他人的進行比較,更容易記住別人所犯的錯誤,也容易發現自己的不足,這種方法的效果比起苦口婆心式的念叨、說教要好得多。而且學生參與批改還能提高他們的學習效率,學生往往會用挑剔的眼光去改別人的作業,在這個過程中,他們的注意力會更加集中,無形中就加深了對知識的記憶與理解。
同樣,試卷評講中,也要讓學生主動積極參與進來。傳統課堂中,教師說,學生記,一份試卷從頭到尾答案對一遍就算評講結束。這樣的教學模式沒有重視學生的主體性,沒有真正關心學生對知識的理解,課堂往往低效。《新課程標準》明確指出了:“學生是學習和發展的主體。”“學生是語文學習的主人。”在評講中,教師可以請解答出色的同學來講講解題的思路,為其他同學作示范。主動參與式的學習符合“學習金字塔”理論,可以最大程度地記住學習內容,也有利于學生樹立自信心,從參與中意識到“我也行”,這對于創新型人才的培養也有一定的作用。
二、變單一操作為合作訓練
以往的試卷批改和評講大都由教師完成,學生參與度不高,形式比較呆板,效果平平。引進小組合作學習,可以改變這種狀況。特別是批改作文時,在審清題意的情況下,先提供一些不同層次的文章供學生參考,再讓他們進行組內交換批改,找出每篇文章的亮點和不足,并給出一個分數。每篇文章組內所有成員都要打分,最后再綜合一下,給出較合理的分數。如遇到沒有把握或分歧較大的,則由教師來評判。這種形式可以讓學生在交流中產生思維碰撞,有利于激發學生的潛能,實現知識與情感的融合,同時又能增強學生的責任感和評價能力。
在試卷評講中,教師更要舍得放手。特別是對認識比較模糊的問題或有爭議的問題,要充分發揮小組成員的智慧,讓他們自主探究、自主解決,在辯論中進行解題方法和思維能力的培養,這樣對知識的印象會更加深刻,更不容易忘記。而且還可以培養學生的合作意識、團隊精神,使學生感受到學習是一種愉快的事情,從而滿足學生的心理需要,促進學生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的和諧發展,最終達到學生愛學、會學、樂學的目標,進而有效提高教學質量。
三、變機械操作為情感激發
通常的試卷批改中教師習慣用“√”“?菖”來評判正誤,采用百分制量分或等級量分。長此以往,機械式的操作讓教學處于被動,學生也漸漸沒了興趣。假如教師批改時嘗試換成“﹏”“?”等符號,表面上看,只是符號上發生了改變,但至少從視覺上讓學生少了一種壓迫感,從心理上拉近了學生和教師的距離。
德國教育家第斯多惠說過:“教育的藝術不在于傳授本領,而在于激勵、喚醒、鼓舞。”在批改中引進批語就是一種不錯的方法。當然,批語不要墨守成規、千篇一律,要因人而異、因題而異。對于優等生,要從思路上拔高,讓他感到還有更高的山峰要攀登;中等生要督促他們牢抓基礎,注重方法的總結與思維的發散;暫時不理想的同學,要借機激發學習的熱情,找出亮點,鼓勵他進行縱向比較,給其信心。對于一些態度不端正、屢教不改的,該嚴厲就嚴厲。總之,恰當適度的批語不但是對學生的正確評價,而且可以起到促進師生情感交流的作用。以情誘情,以情激情,既能幫助學生改掉不好的學習習慣,也能讓他感受到教師對他的關心和重視,使師生關系更融洽。正所謂“親其師,信其道”。這樣的教學往往事半功倍。
四、變單一評講為分析拓展
美國課程理論家斯塔弗爾比姆說過:“評價最主要的意圖不是為了證明,而是為了改進。”改進什么?《語文課程標準》明確指出:“評價的目的不僅是為了考察學生實現課程目標的程度,更重要的是為了檢驗和改進學生的語文學習和教師的教學,改善課程設計,完善教學過程,從而有效地促進學生的發展。”所以考試之后的評講就顯得尤為重要。教師對試卷要仔細分析,找出學生的共性問題,診斷還存在問題的知識點,選擇評講的方式方法,有的放矢、注重實效。另外,教師評講時不能囿于試卷本身,要對試題所涉及的知識點進行延伸與拓展,以考題為切入點,帶動對其他相關知識體系的梳理。做到評一題、通一類、悟一法。一份好的語文試卷就是一個寶貴的資源庫,我們要善于對試卷進行有效開發利用。比如,現代文閱讀中的語段往往思想深刻、觀點新穎、文筆優美,可以作為寫作素材。如果平時多一點這種積累,一定程度上也能調動學生閱讀文本的激情,產生積極的閱讀心態,對解題也是很有幫助的,同時還能提升學生的人文素養,為學生的寫作增添鮮活的素材。
五、變課堂生成為系統工程
試卷批閱與評講最終不是簡單生成為一節課,它應該包括前、后期的大量工作。教師批閱前要對參考答案反復斟酌,不唯答案是尊,要敢于質疑,探究答案的合理性。教師可以制定詳細的評卷細則,分配好學生參與的內容,根據學生特點,劃分好小組,提出批改的具體方法和要求,讓學生系統地參與試卷批發。改好后,對各項情況進行統計分析,摸清得分情況,確定評講的內容和形式。一份試卷講評課下課后,絕不意味著整個試卷講評結束。教師既要針對本次考試編制高質量的跟進練習,更要對本次考試進行反思,重點找出不足,為下階段的復習尋求突破口,真正提高復習的效率。學生除了訂正試卷外,更主要的是明確自己做錯的原因,整理出適合自己的錯題本,經常翻閱,避免再犯同樣的錯誤。所以一次考試其實就是一項系統工程。
鄭金洲教授認為:“教學應從學生的角度和眼光思考教學內容與方法,而不是用教師自己的思維替代學生的思維,用教師自己的行為替代學生的行為,用教師自己的文化替代學生的文化。”真正從學生的立場去觀察與思考課堂,教師就會認識到,學生既有的經驗有哪些,教學的內容與他們已有的認知水平有無差距,差距多大。事實上,試卷的批改與講評也要遵循學生的認知規律,突出學生的主體作用,重視與學生的情感交流、注重知識的遷移與拓展,以提高評改實效。
參考文獻
[1]鄭金洲.課堂教學的50個細節[M].福州教育出版社,2007:127.
[2]王世錄.讓學生成為試卷評閱的主人——從高三語文試卷評閱課談構筑新型“少教多學”試卷評閱教學模式[J].語文教學通訊,2013,(11/A).
[3]許令周.語文試卷評講課的現狀及對策[J].文學教育(下),2013,(8).
[4]王亞聲.高三語文試卷講評課低效行為探析[J].語文教學之友,2012,(4).
責任編輯 范宏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