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麗芳
[摘 要] 對話是語文新課標的核心理念之一,閱讀教學的本質也是對話,有效的對話可以使學生對文本的認識從膚淺走向深入,進而提高閱讀效果。文章從小學語文閱讀教學中的師生對話、生生對話、生本對話、與編者對話等途徑進行研究探討。
[關鍵詞] 提高;小學語文;閱讀教學;效果;途徑
《語文新課程標準(2011版)》明確指出:“閱讀教學是學生、教師、教科書編者、文本之間對話的過程。”由此可見,語文教學的本質就是對話,并且這種對話與教師、學生、教科書編者是分不開的,是一個多重對話、互動交錯、共同成長的過程,在這個對話的過程中,學生對文本的理解也會逐漸走向深入。
一、在師生對話途徑中啟迪思維
新課標指出:“教師應加強對學生閱讀的指導、引領和點撥,但不應以教師的分析來代替學生的閱讀實踐。”在閱讀教學中,師生之間的對話是在平等基礎上的精神溝通與交流。這種對話不是簡單的課堂一問一答活動,而是教師在準確把握教學重難點的基礎上,為了啟迪學生思維,引領學生深入探究時的一種不可缺少的教學活動。因此,教師要精心設計對話內容,激發學生學習興趣,在平等的基礎上與學生真誠對話。
如在教學蘇教版語文三年級上冊《第八次》課文時,文中有這樣一段話:“就這樣結了斷,斷了結,一共結了七次都沒有結成。”一個同學在讀這句話時,把“結了斷”“斷了結”的順序讀顛倒了,引來了許多同學的偷笑。這時,筆者沒有責怪學生,而是趁機引導:
師:都是描寫蜘蛛斷網再結的,這樣讀也可以吧?
生(立刻反對):不行,不一樣。
師:為什么呢?
生:因為斷了結,和蜘蛛真正織網的順序不一樣,應該是先結后斷,斷了再結,結了又斷,斷了又結……這樣反復的過程,如果改成斷了結就不符合常規了,還沒有結怎么就斷了呢?
師:你書讀得很仔細,除了這點以外,仔細再讀,看看還可以感受到什么?
生1:我還感受到了蜘蛛屢戰屢敗,屢敗屢戰,愈挫愈勇的精神。
生2:我感受到了蜘蛛七次沒有結成網都沒有氣餒。
生3:我覺得蜘蛛結網的精神值得我們每一個人學習。
就這樣,在師生的層層對話中,學生對文本的理解感受逐漸走向深入。
在小學語文教學中,師生對話是最常用的一種教學形式,教師要善于抓住那稍縱即逝的教學契機,和學生展開真誠對話。在這個對話的過程中,教師要平等對待學生,用心傾聽每一個學生的發言,或進行追問,或點撥引導,貶義詞或畫龍點睛等等。只有這樣,才能真正把學生的閱讀引向深入,從而打造出高效的語文課堂。
二、在生本對話途徑中深入閱讀
生本對話是閱讀教學的核心,在生本對話的過程中,學生可以真正沉入文本,與文本中的人物對話,與文本表達的深意對話,與文本作者對話等等。這樣一來,在學生與文本深入對話的過程中,學生對文本的感悟更加深刻,能夠真正進入文本所表達的內心世界,與作者產生共鳴,加深自己的理解體驗。
如在教學蘇教版語文六年級下冊《天游峰的掃路人》課文時,可引導學生與文本對話,先自由讀課文,邊讀邊畫出描寫天游峰的句子,讓學生就天游峰的高、險與文本對話,說說自己是從哪些地方看出來的,這樣一來,學生在與文本對話的過程中,抓住重點詞句“九百多級石梯” “仿佛風一吹就能斷掉似的” “飄飄悠悠”等,可以深刻感受到天游峰的高與險。在此基礎上,還可以引領學生與文中人物對話,讓學生就天游峰掃路人的外貌、語音、動作、神態等描寫與文本中的人物對話,這樣一來,有學生就可以從“炯炯有神”“30年后,我照樣請你喝茶”中感受老人的自信與開朗。與此同時,學生還可以與作者對話,從作者與老人的對話中,學生經過仔細品讀,自然可以感受到作者從掃路人身上得到的教育,掃路人的話語深深感染著作者,因此,他也變得更加樂觀開朗了。
閱讀是運用語言文字獲取信息、認識世界、發展思維、獲得審美體驗的重要途徑。在語文教學中,教師要引領學生與文本進行深入對話,只有這樣,才能讓學生學會認識世界,不斷發展學生思維,從而使學生在生本對話的過程中獲得美好的體驗感受。
三、在生生對話途徑中合作探究
語文新課標提倡在學習中采取自主合作交流的學習模式,注重學生的積極參與,有效互動。因此,在閱讀教學過程中,教師要依據文本的特點,提出有價值的問題,讓學生進行合作交流。這樣一來,學生與學生之間就可以暢所欲言,發表自己的獨特見解。在生生對話的教學氛圍中,學生的發言會更積極,更踴躍,閱讀也更有效果。
如在教學蘇教版語文五年級上冊《林沖棒打洪教頭》一課時,讓學生以小組為單位就“武藝高強,謙虛有禮的林沖最大的特點是什么?”進行合作交流探討,在教師問題的引領下,在小組合作學習過程中,有學生說“林沖起身讓座說明他是一個彬彬有禮、禮讓別人的人”;有學生說“林沖連說不敢,不敢說明他非常謙虛,是一個懂得謙讓的人”;還有的學生說“從林沖帶著木枷說小人就算輸了吧”這句話中可以看出林沖是個善于忍讓的人。在生生對話的基礎上,為了使學生的閱讀進一步走向深入,教師又追問道:“洪教頭是壞人嗎?林沖為什么要打他?”這樣一來,學生之間的對話興趣更濃厚,紛紛發表自己對林沖和洪教頭的個人見解。學生之間的學習氣氛也更濃郁,為提高閱讀效果奠定了基礎。
在閱讀教學中,教師要鼓勵學生與學生之間積極對話,合作探究,互通有無,求同存異。在這節課例中,當學生之間的對話得到一個高潮或者告一段落以后,教師通過自己巧妙的問題引領使學生之間的對話得到了另一個高潮。這樣一來,在靜思細品中,在合作探究中,在自由表達中,自然涌現出了許多學生對文本的無限創意與個性見解。
四、在與編者對話途徑中領會意圖
語文教材中的每篇作品都是編者精心選編的,從課文結構、文章立意到課后習題等等,無一不凝聚著編者的眼力和智慧。在語文教學中,教師要引領學生與編者充分對話,明白編者的編排意圖,編者設置的習題目的是什么,這篇課文為什么不放在教材開始部分,而要放在其他地方等等。只有領會編者意圖,才能充分挖掘出教材在本冊、本單元的教學價值。
如在教學蘇教版語文五年級上冊《滴水穿石的啟示》一課時,可以從這些方面引領學生與編者對話。首先,《滴水穿石的啟示》為什么要安排在這一單元的末尾,《天火之謎》《厄運打不掉的信念》《諾貝爾》這幾篇課文在內容所要表達的主題上有什么關系,通過與編者對話,學生從天火之謎中學到了“只要我們勇于探索、大膽試驗,就可能揭開大自然的奧秘”。在《諾貝爾》《厄運打不掉的信念》中學生明白了只要有堅定信念就能獲得成功的道理。在這種與編者對話的過程中,《水滴石穿的啟示》放在單元末尾的含義就不言而喻了。這篇課文的啟示不僅是本課的啟示,還是整個單元所要告訴人們道理的總結。除此之外,教師還可以引導學生對話編者,為什么要選取這些插圖。這些插圖在文中起到了什么作用等等。通過與編者對話,文本的教學價值就可以充分體現出來,學生的閱讀也更加深入。
在閱讀教學中,其實編者的痕跡是時刻都存在著的。比如在課后練習中,漢字書寫由低年級的鉛筆描紅到高年級的鋼筆描紅最后到臨寫,課文朗讀要求的不同變化,以及古詩在整個語文教材中的編排等等,無一不是凝聚著編者深深的教學意圖。因此,教師要引領學生與編者認真對話,揣摩編者意圖及獨具匠心。只有這樣,學生對文本的理解感受才能更加深刻,對文本解讀才能更加客觀、公正。
總之,閱讀教學是師生對話、生本對話、生生對話,以及與編者對話的多重對話過程。在這個對話的過程中,教師要真正做到“以學生為主體,以教師為主導”,為學生創設出適合對話的環境氛圍,從而使學生在對話的過程中閱讀理解逐漸走向深入,進而使學生在對話中不斷發展思維,彰顯智慧,碰撞出精彩的火花。
參考文獻
[1]李海燕.淺談小學課堂對話教學[J].時代教育(教育教學版),2009,(05).
[2]王麗娟.小學語文實施“對話”教學的探索研究[J].教育實踐與研究,2006,(09).
[3]黃俊.小學語文對話教學失效現象的剖析及矯正[J].教育實踐與研究(小學版),2008,(12).
責任編輯 敖小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