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萌 王秀龍
[摘要]現今,我國正處于社會經濟發展的過渡轉型期,經濟的多元化發展使得社會矛盾激增,需要提升政府執行力以促進社會的和諧發展。如何提升政府執行力是一個需要探究的問題。
[關鍵詞]政府;執行力;提升;措施
2006年3月召開的全國人大十屆四次會議中,溫家寶提出需“提升政府執行力”。后來胡錦濤又在十七大報告中再次強調政府執行力,此后政府執行力就一直成為了重點研究話題,這說明了提升“政府執行力”的重要性以及黨中央提升政府執行力的決心。
1、政府執行力的含義
政府執行力是指國家政府在執政中所展現出來的執行效力,分為廣義與狹義兩種。廣義的政府執行力是指國家政府為了達到既定目標,并依照相關法律法規政策,制定出詳細的、可行的發展規劃目標,實現資源的優化、整合、分配、調度,并在正確、科學、高效解決政府事務中展現出的執行能力。狹義的政府執行力多為政府為實現執行目標而凸顯的能力與效力。政府執行力貫穿于國家政府施政的整個過程中,處于動態變化的過程,在不同的階段具有不同的表現形式。在政府執行活動初期,主要表現在預測力、領會力、計劃力等方面,但在執行中期(過程)中,則表現在領導力、決策力、溝通力、調整分配力等方面。從宏觀層面來講,政府執行力主要是指國家政府在執政時的能力和效力。從微觀層面來講,其主要指下級政府在執行黨中央給予的任務時的決策辦事能力與效力。由此可得出,政府執行力為各省市下級政府在施政時,所展現出的決策能力、執行能力與效力。此處所述的執行能力又指各級地方政府在執行黨與國家的法律政策的能力。總的來說就是各級地方政府對黨中央指示、下達任務的理解能力、行動能力、決策能力、分配能力、執行能力、溝通協調能力等。此處所述的效力即為各省級地方政府在執行國家法律法規政策時的效益、效能與效應,也就是為解決群眾問題的能力,解決社會問題的能力,公眾對政府執法的滿意度,社會的穩定情況等[1]。
2、提升政府執行力的必要性
唐朝時期,唐太宗就意識到民眾力量的強大,意識到在治天下的過程中應做到體恤民情,關心百姓廣聽言論,尊重民意,得到民眾擁護與愛戴,最高掌權者才能更好的為國家謀取更多福利與財富,促使百姓安居樂業。政府執行力的高低反映了政府尊重民意、體恤民情的程度,政府執行力關系到政府在群眾心中的形象,也關系到整個民族的興衰成敗。提升政府執行力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主要體現在以下幾方面:
2.1、提升政府執行力有助于樹立政府威信
俗話說“得民心者得天下”,在市場經濟快速發展的21世紀,無論是哪種市場經濟,都涉及到商品的交換、流通,整個市場經濟的發展都離不開政府主導,在市場主體中構建互信多贏,學會遵紀守法,做到言而有信,公平正義。提升政府執行力可以使得整個社會在良好的經濟秩序中進行各項交易,從而推動經濟發展。此外,政府執行力還應該在營造公平、正義、守信的社會市場經濟秩序的前提下,在教育、就業、醫療、設施等領域也發揮實效,從而有助于樹立政府的威信,使民眾更加服從政府管理。
2.2、提升政府執行力有助于增強政府駕馭全局的能力
在當今國際、國內局勢緊張的新時期,國家政府通過全局謀劃,制定政策、推動立法、加強管理等,創設了良好的發展氛圍。執行力的提升要求政府結合社會經濟發展的新動態,做好黨領導經濟工作中的新定位,站在時代發展高度看待問題,管理民眾,為民眾辦實事、謀福利,制定出促進社會經濟發展,維護民眾利益的方案,正確處理各級政黨之間的關系,縱觀發展大局,掌握好經濟發展的方向舵,制定出科學的方針、政策,并始終做到總攬但不包攬,大事小事一起抓,并處理好城鄉發展、地區經濟發展、經濟收入分配之間的關系。因而國家政府在提高執行力,統籌處理這些關系的同時,可增強國家政府駕馭全局的能力。
2.3、提升政府執行力有助于促進和諧社會發展
和諧穩定社會是我國經濟發展的最終目標。而政府執行力的提升有利于實現小康社會,帶動群眾的創造性、積極性與主動性。較高的執行力可營造穩定、安寧、和諧的社會發展氛圍,鞏固國家政府執政地位,更好的完成政府執政使命,為和諧社會的發展奠定基礎[2]。而只有將政府的執行力提高,才可以把思想統一到發展上,把心思集中到發展上,把力量凝聚到發展上,促進和諧社會的建立與發展。
3、新時期影響政府執行力的因素分析
3.1、執行不到位
(1)推諉、逃避執法。現今各級政府部門在落實上級下達任務時,相互逃避、推諉,出現問題后,又開始相互指責、推卸。例如,2009年,湖州市南潯區發生了一起強占國有領土的案件,該區善璉鎮約285平方米的面積被當地村民屠某、焦某、黃某、姚某等強占,使得周邊居民的房屋地基下沉,墻體開裂,剛建成不久的民房瞬間變成危房,后來村民聯名反映,當地政府部門開始下發了《責令停止違法用地行為通知書》,但此5人根本就未將此放在心上,在無視國法的基礎上強行動工,在此期間當地政府人員沒有過問此事。后來提及此事,當地政府人員將責任推給農民,認為農民沒有及時阻止這五人的行為。這種推諉、逃避執法行為均屬于執行不力,不利于政府公信力的形成,也不利于樹立政府的良好形象。
(2)有令不行,不按指令辦事。現今,我國政府部門有令不行、有法不依、不嚴格按照法規辦事,不貫徹國家相關法律法規政策。部分地方政府內部的本位主義嚴重,并以局部利益為主,蔑視國家法律法規制度。滿意的、具有較強實踐操作性的法律法規才執行,不合意的、執行較困難的法律法規則視之不管。
3.2、制度不完善
俗話說:“無規矩不成方圓”,制度是用以約束、規范人們行為的主要工具,完善的、可行的、具有操作性的制度可確保組織的正常運行。由于制度不完善,我國的政府執行力存在一些不足:(1)不完善的執行監督制度。我國關于政府執行力方面制定的法律法規制度較多,但制度的執行監督力度不足,無法做到獎懲分明,責任落實到人頭,暗箱操作等不良事件屢禁不止,制度無法發揮自身真正功效,政策的執行缺乏公平性;(2)不完善的政府運作機制與制度。政府部門重點針對“執行力”制定出了法律法規制度,但該制度卻缺乏相應的輔助配套制度來協助其發揮效力,出臺后的制度缺乏可操作性,或在實施時與現有制度矛盾,削弱了政府威信,降低了政府執行力[3]。
3.3、政府工作人員素質有待提高
現在有些政府工作人員在自己的崗位上不履行職責,時刻抱著“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的態度。對于國家政府工作人員來講,最重要的就是在自己的崗位上兢兢業業,從人民的利益出發,為人民排憂解難,促進國家的經濟發展,促進社會發展,但是目前有些政府工作人員的素質低下,有待提高。
4、提升政府執政能力的措施
4.1、創新政府管理理念,提升政府執行力
針對現今政府執行不到位的現象,還需從創新政府管理理念,增強政府執行力著手,具體做法包括:(1)強化政府責任理念。政府部門應強化自身服務意識,做到權責相稱,在崗位上真正做到為民服務,履職履責,抓好新形勢下聯系群眾“四幫四促”工作。各級政府執法人員要深入基層、深入群眾,幫助學習領會精神、促進思想統一,幫助理清發展思路、促進科學發展,幫助解決實際問題、促進增比進位,幫助化解矛盾糾紛、促進和諧穩定,切實做到人對人、面對面、手拉手、心連心。(2)嚴格按照政令辦事。我國各級政府部門應積極響應黨中央號令,通過正常手段盡可能的完成黨中央交給的任務和要求,并嚴格按照相關法律法規制度辦事,不可做出有違法律、法規政策的行為,真正做到權為民所用,為人民群眾謀福利,謀發展,維護群眾的合法權益,促進和諧社會的建立,實現全面奔小康。
4.2、完善法律法規制度,為提升政府執行力保駕護航
制度是對所有執行主體具有約束力的行為準則與規范,有利于增強國家政府執行力,因此,要提升政府執行力,還應完善相關法律法規制度,具體做法包括:(1)制定、完善監督制度。為了提升國家政府執行力,還應盡可能的制定、完善監督制度,確保現有的每一項制度都在監督下完成,發揮制度實效。(2)大力加強政府機構效能建設,健全投訴受理機制,在各級地方政府機構建立投訴中心,及時受理對機關干部人員尤其是領導干部相互推諉、辦事拖沓,“吃拿卡要”等問題的舉報,對不作為、不盡責、不務實的國家領導干部要嚴肅處理。
4.3、提升工作人員素質、增強政府執行力
國家政府工作人員的主要職責是為了國家的繁榮發展,群眾的切身利益而工作,為了和諧社會的建立而奮斗。提升政府執行力就必須要提升國家政府工作人員綜合素質。國家政府工作人員應本著為人民服務宗旨,真抓實干,全身心的為人民謀福祉。同時國家在選拔人才時,要嚴格把關,重點考評人才的綜合素質,將素質作為應聘面試的首要關卡。
政府執行力關系到國家的生存和發展,在經濟轉型發展的21世紀,提升政府執行力勢在必行。應該堅持科學發展觀,認真貫徹落實“十二五”規劃,從完善法律法規制度、強化溝通、提升人員素質等多方面提升政府執行力,以促進和諧社會的建構。
[注釋]
[1]唐東,石興安.地方政府推行行政問責的實踐及其效果分析——以銅仁市為例[J].四川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14(1):31-35.
[2]于華,史煥高.加強政府網絡執政能力建設——從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角度[J].黨政研究,2014(4):71-75.
[3]魏紅亮.盤活執法裝備高效水政執法[J].水政水資源,2014(4):71-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