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玉芬
在新時期“新課改”的大背景下,教師對閱讀與表達教學形式的探索可謂層出不窮。根據新課標教育理念,結合湘西地區的中學生閱讀與表達能力訓練的實際情況,提出了“對湘西民族地區中學生閱讀與表達能力培養”的研究。依據語文閱讀與表達教學的特點,試圖在研究和實踐過程中,培養學生閱讀與表達興趣,拓寬閱讀與表達教學渠道,探索少數民族地區學生閱讀與表達指導的原則、方法及有效途徑,促進其語文素養的全面發展。
一、閱讀能力、表達能力的界定
閱讀能力是指完成對文章的閱讀所應該具備的本領,包括對文章感知、理解、鑒賞的具體閱讀活動,以及順利完成閱讀所必需的正常動機、興趣、情感、意志和個性。閱讀能力包括:(1)認讀能力。一般包括對文字符號的感知與辨識能力、識字量和認讀速度。(2)理解能力。文中重要詞語理解能力、文中重要內容的功能的理解、文章結構和表現形式的理解、作者觀點、思想的理解。(3)鑒賞能力。是對文學的欣賞和評價能力。(4)評價能力。是指對閱讀材料的思想內容、表現形式、風格特征等做出評判的能力。(5)探究能力。針對問題進行探討,有所發現和創新。
表達能力是指一個人善于把自己的思想、情感、想法和意圖等,用語言、文字、圖形、表情和動作等清晰明確地表達出來,并善于讓他人理解、體會和掌握的一種能力。表達能力包括口頭表達能力、文字表達能力。(1)口頭表達能力:俗稱口才,是指用口頭語言來表達自己的思想、情感,以達到與人交流的目的的一種能力。(2)文字表達能力:是人們交流思想、表達思想的工具,是學好專業、成就事業的利器。文字表達能力是各類高級專門人才具備的基本素質之一,因為高級專門人才不同于一般的工作人員,他們不僅需要過硬的專業知識,而且需要良好的綜合素質,文字表達能力更是其綜合素質的重要內涵之一。
二、課堂閱讀教學的方法
通過實踐,我總結出了課堂閱讀教學的基本模式:閱讀文本,整體感知→合作探究,交流展示→檢測反饋,拓展遷移。
具體來說,第一環節要引導學生透過文字去整體理解文章所表達的內容,對事物獲得感受,讓文字所表現的事物在頭腦中形成鮮明的形象,讓書本的語言化為學生頭腦里的內部語言。第二環節要引導學生體會作者是怎樣運用語言文字表達內容的,總結文章的寫作特點,感受語言魅力,同時引導學生把自己對語文的了解、對事物的認識、感受,把頭腦中鮮明的形象說出來,讓內部語言化成外部語言。第三環節是鞏固閱讀效果,緊扣讀寫聯結點,拓展到課外的閱讀和表述中,在理解語言文字的基礎上學習運用,在運用語言文字的訓練中加深理解,使學生閱讀與表達能力都得到發展。具體有以下幾種閱讀教學方法:
1.比較發散閱讀法
將同類型的或風格完全相反的文章放在一起閱讀,或將同一作家不同風格的作品放在一起,要求學生從文章內容,表達方式思想情感,語言特色進行比較,使文章相互滲透、補充和深化,從而發現真偽,分清優劣,找出規律。這類方法探索性強。讀者不是盲目地接受現成的事實或者觀點,而是以審慎的態度對閱讀材料進行鑒別和驗證。進而發現新問題,尋找新答案,這適合閱讀能力較強的學生。
2.發現求異閱讀法
中國的學生就是考試的機器,參加奧林匹克賽拿金牌是絕對優勢。很多時候我們的學生,是被動學習,沒有自主合作探究精神,沒有創造性的發揮,缺乏自由想象的空間,自主選擇的興趣。于是我們提出了“發現求異閱讀法”讓學生獨立思考、探究、發現而獲得。不是說,一千個讀者就有一千個哈姆雷特嗎?給學生制定相同的篇目讓學生自由閱讀,讀出自己的感悟——小組交流討論,展示閱讀成果。
3.活動提高閱讀法
如在上《孔雀東南飛》這一課時把學生分成四組,男女搭配,先由小組將這首長詩改寫成劇本,然后分角色進行表演。因為事先做足了功課,劇本改寫及表演都做得十分成功,特別是第二組第三組的同學,將焦母那封建家長的專制無理及焦仲卿的軟弱,表現得惟妙惟肖。在上《裝在套子里的人》時我采用了法庭審判的形式選取組織能力很強的學生擔任法官,讓語言表達能力強的同學做別里科夫的辯護律師和公訴人,通過法庭激烈而有序的辯論,將沙皇專制制度吃人的本質一步一步地揭示出來。通過組織形式多樣的活動,既提高了學生的閱讀興趣,培養了學生閱讀與表達能力,又提高了學生的團結協作組織能力。
三、寫作表達教學方法
1.以作文為主線,多種表達方式并存
(1)基本模式
書面表達——常規作文教學模式:布置話題,生成素材→形成初稿,修改選拔→成果展示,自我升格。
具體來說,第一環節是教師布置話題,學生圍繞話題搜集并加工素材;第二環節是學生寫作,完成初稿,并在小組內交流互批互改,修改并選拔出小組佳作。第三環節是成果展示(包括優美句子、語段、全篇),選出最佳作品,印發交流,最后是學生自評、互評并自我修改、寫出升格作文。
口語表達教學:選定話題→充分準備→展示交流→討論評價→總結提升。在教學實踐中,借助課前三分鐘、朗讀、演講、辯論等形式,口語表達能力訓練。
(2)其他形式
表達的形式可以是多樣的,我們確立了幾種常規的表達方式,如隨筆、讀后感、發微博、寫日記、微作文等多種方式。形成以作文為主線,多種表達方式并存的百花齊放的現象。
2.在寫作表達方面探究出適合我們少數民族地區學生的方法
(1)針對學生作文審題難,提出“化大為小、小題大做、化虛為實、由實入虛”的原則
化大為小:就是加限制性成分,從而把范圍縮小。可以在中心詞前加修飾語也可后加中心語等,如以“創新”為話題:勇氣是登上創新之巔的云梯。
以小見大:把話題范圍內的某一點、某一側面、某一細節、某一場景寫深入、充實、生動,而不必面面俱到。
小題大做:有些題目、材料是很具體、微小的,如果就事論事,立意就不高、不開闊。這時就需大處著眼,從小到大,就事說理。把具體事物同某種哲理、精神聯系起來。把文章放入社會背景、時代高度中去。可以談規則、談道德、談風氣、談奉獻、談和平、談環境、談交流、談戰爭、談社會現象等。在文章中凸顯“生命意識”“文化氣息”“現實精神”化虛為實與由實入虛:
例如,康德說:“人就是不斷地進行創造性的工作,工作是人得到快樂的最好方法。”愛因斯坦說:“只要每一天你得到一件合理的事情做,從此你的工作和生活都會有奇異的色彩。”一個普通人說:“我們或許終身吃苦,但我們應該活得精彩。”以“精彩”為話題寫一篇議論文。
這里就要采用“化虛為實由實入虛”的原則,要在闡釋了“精彩”的上述意義以后,把論述的側重點放在人生為什么要活得“精彩”,在具體深刻的論述中闡明“精彩的活著”才能體現生命的價值和意義。“精彩”由實入虛即“生命意識”“文化氣息”“現實精神”。例如,北京卷高考題“我有一雙隱形的翅膀”也應該采用“化實為虛”的原則,“翅膀”由實入虛即人生走向成功的一些因素,如堅毅、誠信、奉獻執著、大愛無疆等。
(2)針對議論文的寫作過程中思路紊亂的現象提出了“六步定式”,即:點、正、反、深、聯、總。
點:就是在文章的開頭旗幟鮮明地亮出自己的觀點。觀點一定要正確。
正、反:就是從正面或者反面或者正反對照,舉例子或講道理對文章的觀點進行論證,證明自己的觀點是正確的。
深:對中心和事例進行深入分析、發掘,從擺現象到揭示分析本質,指出事情的危害并發掘原因。
聯——緊密聯系現實,展開議論;議論文的寫作就是要解決現實問題,所以一定不能脫離現實而存在,否則就成了八股文。
總——總收全文,呼應中心。或重申論點,或發出號召。
總之,生活本身的復雜多變,曲折起落,因此,閱讀寫作時一定要研究生活。唐朝的白居易響亮地提出了“文章合為時而著,歌詩合為事而作”的口號。所以,我們必須傾聽時代的足音,呼吸時代的空氣,把握時代的脈搏,讓自己的心合著時代的節奏一起跳動,真正用心去感悟時代、體驗時代,為時代而唱。
(作者單位:湖南省保靖民族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