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銀穩,徐曉鴻,陳家斌
(武漢大學人民醫院漢川醫院心血管內科,湖北 武漢 431600)
?
葛根素聯合氯吡格雷治療不穩定性心絞痛療效及對患者炎性因子的影響
夏銀穩,徐曉鴻,陳家斌
(武漢大學人民醫院漢川醫院心血管內科,湖北 武漢 431600)
摘要:目的探討葛根素聯合氯吡格雷治療不穩定性心絞痛(UAP)療效及對患者血清炎性因子水平的影響。方法從2013年1月—2014年10月選取武漢大學人民醫院漢川醫院心血管內科收治的114例UAP患者,按隨機數字表法隨機分為兩組,對照組(n=57)和觀察組(n=57)。對照組在常規治療基礎上給予氯吡格雷治療,觀察組在對照組的基礎上聯合應用葛根素治療。比較兩組患者臨床療效,UAP發生頻率、發作持續時間及炎性因子水平。結果觀察組的治療有效率為94.7%,明顯高于對照組的總有效率82.4%(P<0.05)。與對照組相比,觀察組治療后UAP發生頻率減少,持續時間縮短,炎性因子TNF-α、IL-6、IL-1β水平降低,比較都有統計學差異(均P<0.05)。結論葛根素聯合氯吡格雷是UAP的有效治療方案,能夠顯著提高臨床療效,減少UAP發生頻率,縮短UAP發作持續時間,并明顯減輕機體炎性反應,臨床上值得進一步研究。
關鍵詞:葛根素;氯吡格雷;不穩定性心絞痛;炎性因子
不穩定性心絞痛(unstable angina pectoris, UAP)是常見的心血管疾病,是由冠狀動脈粥樣斑塊破裂出血、血小板聚集引起繼發性管腔狹窄而導致機體缺血缺氧的臨床綜合征,預后較差。如果治療不及時,病情持續進展將出現心肌梗死、心律失常等危重急癥,威脅患者生命[1]。目前,血小板在促進UAP發生中的重要作用已經得到公認,抗血小板治療尤為重要[2]。炎性級聯反應與心血管疾病的發生發展密切相關,在斑塊的穩定性方面具有重要意義[3],多種促炎因子會促進斑塊破裂出血。因此,抗血小板與減輕機體炎性反應是UAP治療的重要環節。本研究旨在探討葛根素聯合氯吡格雷治療UAP療效,并觀察治療方案對患者多種血清炎性因子的影響,為UAP臨床治療提供一定理論支持與臨床經驗。
1 對象與方法
1.1研究對象選取2013年1月至2014年10月選取武漢大學人民醫院漢川醫院心血管內科收治的114例UAP患者作為研究對象,按隨機數字表法分為對照組(n=57)和觀察組(n=57)。所有入選病例均符合中華醫學會心血管病學分會制定的UAP相關診斷標準[4],排除急性心肌梗死、血液系統疾病、自身免疫系統疾病、嚴重心肺、肝腎功能不全、藥物應用禁忌、依從性差等患者。對照組男32例,女25例,年齡44~72 歲,平均年齡(57.4±11.0) 歲,病程2~14年,平均(9.2±3.1)年。觀察組男35例,女性22例,年齡46~74歲,平均 (58.0±10.4)歲,病程4~16年,平均(9.7±3.5)年。兩組患者基線資料相比無顯著統計學差異。
1.2治療方法兩組患者均被給予硝酸甘油舌下含服、阿司匹林治療,并根據病情酌情給予β受體阻滯劑、鈣拮抗劑等常規藥物治療。對照組在常規治療基礎上給予氯吡格雷(成都名陽藥業有限公司,國藥準字H20103599)75 mg口服,每天1次,療程4周;生理鹽水250 mL,靜滴,每天1次,療程為2周。觀察組在對照組的基礎上聯合應用葛根素注射液(山西普德藥業有限公司,國藥準字H20055117)500 mg+生理鹽水250 mL,靜滴,每天1次,療程為2周。
1.3療效判定及觀察指標治療4周后,進行UAP臨床療效評價。顯效:經過治療,患者胸痛癥狀完全消失,或發作頻率減少≥80%;有效:治療后患者胸痛發作次數減少≥50%;無效:患者胸痛癥狀、發作頻率。顯效和有效均為治療有效。治療前與出院2周內觀察并記錄患者發作頻率與持續時間。并于治療前后,抽取患者靜脈血,采用ELISA法檢測比較兩者患者炎性因子腫瘤壞死因子α(tumor necrosis factor,TNF-α)、白細胞介素6(interleukin-6,IL-6)及白細胞介素1β(interleukin-1β,IL-1β)水平,試劑盒均購于上海拜力生物科技有限公司。

2結果
2.1不穩定心絞痛療效比較觀察組和對照組的治療總有效率分別為94.7%和82.4%,與對照組相比,觀察組總有效率顯著提高,比較有統計學差異(P<0.05),見表1。

表1 不穩定心絞痛療效比較/n(%)
2.2心絞痛發作頻率與持續時間比較治療前,兩組患者UAP發作頻率及持續時間無顯著差別。治療后2周內,兩組發作頻率及持續時間均有不同程度改善。觀察組治療后UAP發作頻率顯著少于對照組,持續時間顯著少于對照組(均P<0.05),見表2。
2.3炎性因子水平比較治療前,兩組患者炎性因子TNF-α、IL-6、IL-1β水平無顯著差別。治療后,兩組TNF-α、IL-6、ⅠIL-1β水平均降低(均P<0.05);然而,觀察組TNF-α、IL-6、IL-1β水平均顯著低于對照組,比較都有統計學差異(均P<0.05),見表3。

表2 心絞痛發作頻率與持續時間比較 ±s)
注:與本組治療前相比,aP<0.05;治療后兩組相比,bP<0.05。

表3 兩組患者炎性因子水平比較
注:與本組治療前相比,aP<0.05;治療后兩組相比,bP<0.05。
3討論
UAP是介于穩定性心絞痛和急性心肌梗死之間的常見心血管疾病,是急性心肌梗死的前驅表現。該病起病急、進展快、病死率高,對患者的生命安全構成嚴重威脅[5]。因此,控制UAP病情發展具有重要臨床意義。
UAP的病因研究中發現,血小板在冠狀動脈粥樣斑塊處聚集是最終導致管腔狹窄,引起UAP發生的主要原因,而抗血小板是UAP的基礎重要治療手段。通過積極的抗血小板,能夠有效降低UAP患者的病死率,并顯著改善預后。氯吡格雷是一種新型的血小板拮抗劑,主要通過選擇性結合血小板表面受體而達到抑制血小板聚集和血栓形成的目的[6]。孫廣江等[7]在常規基礎上應用氯吡格雷治療UAP后發現,聯合應用氯吡格雷在減少患者心絞痛發作頻率、縮短發作持續時間方面較常規治療具有更顯著優勢。葛根素是從豆科植物野葛的干燥根中提取出的單體,主要用于心血管疾病的治療,具有抑制血小板聚集的作用,而且能夠改善阿司匹林抵抗患者中的血小板高反應性,有利于抑制血小板水平[8]。但目前關于葛根素聯合氯吡格雷治療UAP的研究甚少。本研究中,與單用氯吡格雷組相比,采用葛根素聯合治療組UAP治療總有效率顯著提高,UAP發生頻率減少,持續時間縮短,結果表明該聯合治療方案能夠更有效改善UAP臨床癥狀,提高治療療效,這主要與兩者聯合能夠增強抗血小板聚集作用有關。
相關研究顯示[9],冠狀動脈粥樣斑塊穩定性是影響UAP發生發展的主要決定因素,而炎性反應在加速粥樣斑塊破裂中具有關鍵作用。其中TNF-α是重要的炎性因子,可以促進血管細胞黏附因子表達,與冠心病的不良預后顯著相關[10]。IL-6是一種具有多種生物學效應的炎性因子,能夠誘導纖維蛋白原生成,同樣可以反映心血管不良預后[11]。IL-1β是IL-1的主要激動劑,具有顯著的促炎作用[12]。與健康人群相比,UAP患者TNF-α、IL-6及IL-1β水平顯著升高,這些炎性因子一方面能夠加速粥樣斑塊內巨噬細胞凋亡,增大斑塊內脂質核心,另一方面可以激活巨噬細胞,促進能夠降解斑塊內膠原蛋白的基質金屬蛋白酶的分泌,從而使斑塊纖維帽變薄,促進斑塊的破裂出血[13]。因此,減輕炎性反應是UAP治療的有效靶點。現代藥理學證實[14],葛根素可以通過調控環氧合酶-2影響花生四烯酸、前列腺素而發揮抗血管炎性損傷的作用。但目前關于葛根素對UAP患者炎性因子影響的研究較少。本研究中,與單用氯吡格雷組相比,聯合葛根素組治療后炎性因子TNF-α、IL-6、IL-1β水平降低更顯著,結果表明葛根素可以有效減輕UAP患者的炎性反應,提高斑塊穩定性,從而提高治療療效。
綜上所述,葛根素聯合氯吡格雷是UAP的有效治療方案,能夠顯著提高臨床療效,減少UAP發生頻率,縮短UAP發作持續時間,并明顯減輕機體炎性反應,臨床上值得進一步研究。
參考文獻:
[1]Nakamura M,Yamashita T,Yajima J,et al.Impact of early statin initiation on secondary prevention in Japanese patients with coronary artery disease[J].J Cardiol,2011,57(2):172-180.
[2]周建嶺,馬亭.阿司匹林聯合氯吡格雷強化抗血小板治療不穩定性心絞痛的療效觀察[J].臨床和實驗醫學雜志,2012,11(20):1647-1647,1650.
[3]宣云崗.阿托伐他汀、氟伐他汀介入對不穩定心絞痛患者血清炎性因子、血脂表達影響及意義[J].海峽藥學,2012,24(5):74-76.
[4]中華醫學會心血管病學分會,中華心血管病雜志編輯委員會.不穩定性心絞痛和非ST段抬高心肌梗死診斷與治療指南[J].中華心血管病雜志,2007,35(4):295-304.
[5]谷峰.比索洛爾聯合辛伐他汀治療老年不穩定心絞痛的臨床療效研究[J].中國全科醫學,2011,14(6):652-654.
[6]劉冬梅.氯吡格雷與阿司匹林聯合用藥治療不穩定型心絞痛的臨床效果分析[J].中國醫藥導刊,2012,14(1):55,63.
[7]孫廣江,高華,張振英,等.氯吡格雷治療不穩定心絞痛療效分析及安全性評價[J].河北醫學,2014,(4):573-576.
[8]王晶,楊俊杰,田峰,等.葛根素對阿司匹林抵抗患者血小板功能影響的臨床研究[J].中國醫藥導報,2012,9(35):17-19.
[9]杜尋輝,何昆侖,唐發寬,等.丹紅注射液對老年心絞痛患者炎性因子的影響[J].中華保健醫學雜志,2012,14(2):137-139.
[10] 李靜,劉勤社,彭寧,等.葛根素注射液對冠心病穩定型心絞痛患者超敏C反應蛋白、腫瘤壞死因子α的影響及療效[J].陜西醫學雜志,2012,41(8):957-959.
[11] 馮惠平,賈新未,王占啟,等.阿托伐他汀對不穩定型心絞痛患者IL-6、BNP水平及心功能的影響[J].山東醫藥,2013,53(41):13-15.
[12] 劉書院,鐘小理,楊正林,等.IL-1Ra/IL-1β及IL-10/IL-6比值在冠心病的作用及其意義[J].新醫學,2012,43(6):379-382.
[13] 李巧汶,李志樑,邱健,等. 穩定性心絞痛患者發生急性冠狀動脈綜合征前后血漿炎性因子水平的變化及意義[J].中華老年心腦血管病雜志,2011,13(4):327-329.
[14] 苑程鯤,沈文娟,吳效科,等.葛根素臨床應用新進展[J].中醫藥信息,2011,28(6):125-127.
(收稿日期:2015-10-12,修回日期:2016-01-08)
doi:10.3969/j.issn.1009-6469.2016.04.0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