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為了提高《古代漢語》課的教學質量,真正提升中文學生的文言文翻譯水平,《古代漢語》課程的教學改革必須從學生實際出發,針對影響學生學習的不利因素,從教師素質入手,改革教學方法,調整并豐富教學內容,增添古文字與文化因素,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調動學習積極性,同時使課內教學與課外訓練相結合,切實提高學生古文學習能力。
[關鍵詞]文言文翻譯 教學改革 教學內容 教學方法
[中圖分類號]H109.2-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9-5349(2016)08-0227-02
《古代漢語》作為中文專業的基礎工具課,在奠定扎實的語言文字基礎,掌握漢語的語音、詞匯、語法體系,傳承優秀的民族文化方面具有舉足輕重的作用。然而,目前《古代漢語》的教學現狀卻不容樂觀。在多年的調查采訪基礎上我們了解到,多數學生對這門課程的印象是枯燥難懂,知識點瑣碎繁多、不易掌握,文言翻譯太過艱深,因此學習興趣很低。怎樣改變這一現狀,是擺在每一位《古代漢語》課教師面前的艱巨任務和重要研究課題。下面我將結合自己的教學實踐,從幾個方面論述關于這門課程的改革設想。
一、提高教師自身素質
《古代漢語》課程涵蓋的內容是相當廣泛的,涉及到文字學、音韻學、訓詁學、語法學、詞匯學、中國傳統文化等諸多方面,同時,還必須掌握古今漢語的差異和演變規律,具備現代漢語、語言學、教育學等相關領域知識,這就要求教師通貫古今,有廣博的知識視野。由于很多古代漢語教師的知識儲備嚴重不足,往往只知道照本宣科,把課本上的文言文翻譯、通論部分基本講完就應付了事,內容單調、千篇一律,完全擺脫不了傳統灌輸填鴨式教學模式。這樣單調乏味的授課內容和方式使學生的學習興趣、學習熱情逐漸消失殆盡,隨之產生了厭學情緒。所以古代漢語教師首先必須提高自身素質,掌握豐富的語言文化知識,這樣授課時才能得心應手。比如,文言文翻譯過程中,要注意挖掘文中體現出來的古人的思想精華,結合當今實際,以優秀傳統文化激勵學生,引發他們的民族自豪感和使命感,從而把這種積極的情感投注到古漢語的學習上,激發學生內在的學習動機。比如,講《論語》時,以孔子“知其不可而為之”的執著入世精神鼓舞學生有堅忍不拔的精神,以天下為己任,培養高度的社會責任感;講《孟子》文選時,以孟子“舍生取義”的大丈夫精神激勵學生具有崇高的民族氣節;講《禮記》時,講述我國作為“禮儀之邦”的歷史淵源,引導學生擁有“謙恭儒雅”的君子風范;講《墨子》則強調墨家思想的博愛平等意識對當今社會的深刻意義與現實價值;而寥寥5000字的《老子》則體現出作為“群經之首”的深邃與廣博,蘊含著中華民族的終極智慧,塑造著炎黃子孫的民族性格。這些不經意間滲透進去的文化教學內容對于學生理解課文、傳承民族文化起著極為重要的作用。另外,授課時教師需要把相關的大量語言知識導入課程體系,使各門學科間的知識融會貫通,既使古漢語授課內容變得充實豐富,又為相關學科的學習奠定了基礎。同時還必須根據教學對象的特點,運用恰當的教育方法,有較強的掌控課堂的能力,隨時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吸引他們參與課堂教學。
二、注重原有教學內容的設計
大學階段古代漢語的教學目標是使學生能夠翻譯中等難度的古文,所以一切教學內容要圍繞此目的進行。以往絕大多數的古漢語課程設計都是一半課時用來講讀文選,另一半時間講解古漢語通論,文選部分學生比較有興趣,而古漢語通論中三分之二的內容是虛詞等語法知識,學生對這部分知識比較反感,往往教學效果較差。究其原因,一方面是覺得古漢語語法與現代漢語語法極為接近,虛詞的分類、功能、研究方法等大同小異,沒必要用大量時間反復講類似的內容,重復單調,令人厭煩;二是覺得語法知識枯燥、沒興趣學;三是覺得語法知識沒什么用,會不會都行,不太影響翻譯古文。針對這種情況,我首先調整了教學內容,把一部分語法虛詞知識分散融合到課文解讀中,根據上下文語境來解釋語法現象、虛詞的作用等,這樣學生就容易透徹理解虛詞的重要語法作用。把大量的語法知識隨文選分散開講,一般在一篇文章中著重強調一至兩個語法點,學生易于接受,不覺得枯燥,而且遇到這一語法點就及時復習鞏固,記憶扎實之后再進行新的語法教學。另外,與現代漢語相近的古漢語語法知識略講,一筆帶過,不浪費太多時間講重復的知識,比如介詞、副詞、語氣詞的用法等。把節省下來的時間用在加強作品解讀、文字和翻譯訓練上,收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加強文字和文化教學
從2008年開始,我逐步添加了古文字教學內容,搜集整理了甲骨文、小篆常用字650個左右,按音序和部首整理好,從第二學期開始,每次課前利用十分鐘左右時間來講讀這些古文字。古文字教學包括古字字形辨析、古文字書寫、文字的本義解讀、結構分析、詞的本義在文獻中的用例等,經過近十年的改革嘗試,發現詞的本義教學對于學生翻譯較有難度的古文很有幫助,而古文字形的識記對于今后學生進一步解讀和研究古典文獻意義重大。文化教學是文言訓詁的組成部分,是貫穿于翻譯教學過程中的重要內容,以往的教學往往忽視了這類教學內容,或者認為介紹文化知識會偏離教學主流,這是一種錯誤認識。目前多數高校的古代漢語課程受課時量的限制,使用四冊的王力版教材一般只能講到前兩冊或者更少,后兩冊通論部分的古代漢語文化常識基本上講不到。所以,如何在有限的教學時間內把課文涉及到的傳統文化知識講給學生,是需要仔細斟酌的。我的改革設想是一部分文化知識隨著課文解讀講給學生。如講到《齊晉鞌之戰》時,根據兩軍主帥軍車和韓厥車輛的座次,介紹古代戰時與平時車輛的座次禮儀;根據韓厥俘獲逄丑父(假齊侯)時的外交禮儀與典型的委婉的外交辭令,介紹春秋時期的外交委婉語;講解《蹇叔哭師》一課時,則根據課文內容介紹古時的喪葬禮儀;講解《百川灌河》,則介紹先秦時期歷法與今天歷法的差異;而《詩經七月》,則根據“七月流火”等內容介紹古代天文星象知識。另一部分文化常識的學習則通過作業形式完成,讓學生課外查閱相關文化資料來了解掌握。比如,學習《禮記》時讓學生課外查閱同為十三經中的禮學經典“三禮”的差異,查閱《禮記》中的“冠禮”“婚禮”“喪禮”“祭禮”等基本禮儀,并說明這些古時的禮儀制度在今天的沿革情況。講《論語》《孟子》時,要求學生查閱資料了解歷代儒學的特點及其差異。事實證明,文字與文化知識是學生比較感興趣的兩個方面,不但擴展了知識面,有助于翻譯教學,而且對于提高古代漢語學習興趣有很大幫助。
四、加強課外翻譯訓練
課內的教學時間是極為有限的,要大幅度提高學生的古文翻譯水平必須輔以大量的課外閱讀。我的教學設計是,隨著不同文選的解讀進程,適當安排課外同一作品的古文閱讀任務,以讀書筆記的形式記錄所讀內容并在課堂上展示評比,或者以經典故事會的形式開展讀書活動,激發大家閱讀經典的積極性;另外,介紹較好的課外古文閱讀資料供喜愛古文的同學閱讀,如《古文觀止》《史記》《漢書》《詩經》《楚辭》等等。通過課外閱讀訓練,既可以提高學生的翻譯水平,又可以幫助他們深入了解作品,積累大量的歷史文化知識,同時提高了學生查閱資料、整理資料、綜合創新的能力;三是教師也可以為學生準備課下學習資料,要注意到題型豐富、考察全面、難度適中,既能復習所學的重點知識,又能夠提供一定的知識遷移性訓練,使學生具備舉一反三的靈活應用能力。比如本學期我搜集整理了三十套練習題,根據教學內容,每套試題盡量包含古文字、漢字結構、詞匯練習、文言翻譯、語法等多方面內容。每次課后要求學生完成一套練習題,通過做這些練習,使學生能夠及時發現自己學習方面的某些不足之處。
五、提高經典解讀能力
古代漢語前兩冊主要內容為先秦文選,先秦諸子文學和歷史散文無論從語言文字角度還是哲學思想的角度來看都是極為重要的,文選的學習必然包含著對古人思想的闡釋,如何正確解讀經典、認識傳統民族文化、繼承祖先的精華思想,對于學習古漢語的人來說也是比較重要的。傳統的古代漢語課往往忽視了對文獻思想的解讀,以至于課文翻譯完了之后學生不知所云,這樣的教學無疑是失敗的教學。所以遇到內容比較深的作品,在翻譯的同時我常常會穿插進對作品思想和寫作思路的精煉的詮釋。為了有效利用課堂時間,我會安排預習任務,下一部作品講讀之前鼓勵學生先自己查閱資料,了解作者、作品的相關信息,同時,一部作品允許有不同的解讀,要求學生不要囿于一家之言,鼓勵學生在課堂上自由探討,在互相辯論的基礎上得出創新性見解。同時能夠結合當今實際,發現經典思想對今天的指導意義,發掘古人思想的當代價值,提升精神境界,以古為鏡,加強自身修養,了解我們民族精神的源流,從而更加熱愛我們的民族文化。這種訓練對于提高學生的理論水平,提高寫作及語言表達能力有積極意義。
六、注意教學方法的改革
真正地實施啟發式教學,把課堂還給學生,使學生熱愛學習,成為學習的主動者,這是我多年來一貫追求的教學目標。傳統的大學課堂中,教師一言堂現象過于嚴重:水平低一點的教師照本宣科,照著課件從頭念到尾,完成教學任務敷衍了事;水平高一點兒的教師又常常喜歡興之所至、天馬行空,游離于課本之外,思維跳躍性強,讓學生無所適從、不知所云。長期下來,作為被動接受者的學生往往會覺得自己被忽視而興趣索然,長篇大論講解的結果是使學生昏昏欲睡。所以如何根據學生的實際情況,讓學生動起來,這才是獲得良好教學效果的關鍵。在通論語法的講解中,我的做法是由淺入深地巧設問題,引領學生主動思考答案,在學生答案的基礎上做補充訂正。一般來講,經過學生的認真思考、集思廣益,遺漏的答案就不會太多了,而且學生主動思考出來的問題會給他們留有很深的印象,也使學生有很大的成就感,這也激勵了他們進一步學習。在翻譯文選時這種方法同樣適用,一段文章先請學生翻譯,然后教師說出自己的譯文,讓學生在對比中發現自己翻譯的毛病所在,找出翻譯規律,發現古人的行文規律,對比今天的譯文找出古時語法的特點。這樣的教學方式極大地調動了學生學習的積極性,使古漢語課堂不再讓人覺得枯燥乏味。所以我的古代漢語課堂氣氛比較活躍,在師生互動的輕松氣氛下達到了很好的學習效果。
以上是我根據自己的實際教學經歷,總結了自己和他人的教學經驗得出的初步結論。總之,古代漢語的教學改革要本著提高教師的個人素質,從學生實際出發,調整并豐富教學內容,改革傳統的教學方法,采用課內講授與課外訓練結合的方式,以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為出發點,使學生真正成為課堂的主人,提高文學作品的分析能力與書面和口頭表達能力,為達到“信”“達”“雅”的文言文翻譯目標而服務。
【參考文獻】
[1]王斌.高師《古代漢語》學習興趣培養淺談[J].烏魯木齊成人高等教育學院學報,2007(03).
[2]馬麗娟.《語言學概論》課程雙語教學的可行性分析與教學設想[J].亞太教育,2016(03).
[3]朱炎煒.對外漢語教學的古代漢語教學[J].上海大學學報.2007(03).
[4]程遠鵬.高校教育教學改革探析[J].高教研究,2006(02).
責任編輯:張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