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永年
在很大程度上,今天世界所面臨的很多沖突,是美國沖突哲學的現實體現。
無中生有的沖突
“國家間有無沖突”的定義權在美國。即使沒有沖突,為了其國家利益,美國也可以“定義”沖突。這些年美國到處制造的“顏色革命”就是一例。在美國各種力量制造“顏色革命”的地方,實際上和美國并沒有什么直接沖突。
今天亞太地區的國際關系,實際上這個地區面臨著中美這兩種外交哲學的競爭。不管從哪個角度來看,在中國改革開放以來的30多年里,這個地區是世界上社會經濟發展最快,也是最和平安全的區域。在美國人看來,一個崛起的中國必然要挑戰現存秩序,從而發生戰爭。在西方,大多數人似乎期待著亞太地區的沖突和戰爭,而很少有人去研究亞太地區的和平與安全是如何實現的,中國又在其中扮演了怎樣的角色。其實,后者要來得重要。
中國一直在強調其和平外交哲學在其外交過程中的作用,也一直承諾會繼續和平崛起。但很顯然,中國的話語并沒有引起區域內各國的興趣。
這種情況既是中國所面臨的挑戰,也是亞太地區充滿危險的地方。中國改革開放之后的很長時間里,經貿合作成為亞洲地區的主流話語。中國的經濟改革、美國主導的全球化、東盟主導的區域一體化等因素,促成了這一主流話語的形成。在這個構架內,中國不僅和亞洲各國發展出了緊密的經貿關聯,也化解了包括兩岸關系在內的本來很難穩定下來的問題。可以說,亞洲地區目前的穩定局面和發展勢頭,是這一主流話語和這一話語主導的國家政策的直接結果。
不過,這種情況在前些年美國宣布所謂的“回歸亞洲”之后,發生了急劇的變化。在本區域,有關防務和軍事戰略的論壇越來越多,防務和軍事話語也開始占據主導地位,在很多場合甚至取代了經貿話語。在東北亞,盡管中、日、韓三國的經貿關系非常緊密,不亞于世界上任何一個地區,但三國的關系似乎只表現為軍事與安全問題,經貿合作被放置一邊。在東南亞,盡管中國只和東盟十國中的四國(越南、菲律賓、馬來西亞和文萊)存在著南海島礁的主權爭議,但今天的軍事和安全話語已經主導了中國東盟關系。經貿關系還在發展,但經貿話語要不被限制到了中國本土,要不被軍事和安全話語所籠罩。人們觀察到近年來亞洲各國民族主義的崛起。各國民族主義的崛起,有具體的利益在背后推動著。
面臨這種不利的局面,中國有責任去改變它,因為這不僅不利于中國本身的可持續發展,更不利于區域的和平。
讓合作哲學成為主流話語
在安全問題上,中國一方面在努力改變一直處于的被動局面,但同時也再三承諾和平,不使用武力來解決問題。和平發展是中國的一項基本國策,不會被一些所謂的民意所挾持。實際上,習近平在各個國際場合一直在作這種承諾,中國不會放棄主權,但處理主權的方法會是務實的。這也是自鄧小平以來的一貫傳統。
不過,這樣做還遠遠不夠。一項更為重要的使命是,中國必須把其合作哲學塑造成為區域的主流話語,重新把經貿話語拉回并且成為主流的話語,而不能任美國主導的防務和安全話語繼續主導亞洲。目前逐漸占據主導地位的防務和安全話語,在深刻制約著這個區域的經貿合作;一旦社會經濟出現問題,這個區域就會出現真正的安全問題。
習近平在新加坡演講時重新提出“亞洲價值”,這正是時候。中國之前提出要建設“亞洲命運共同體”,而“亞洲價值”正是這個命運共同體的價值基礎。“亞洲價值”在上世紀80年代由新加坡的李光耀先生等亞洲領袖提出,曾經是亞洲話語的集中體現。在1997年至1998年金融危機之后,亞洲價值話語逐漸淡出。現在隨著中國的崛起,亞洲價值又趨于復興。歷史上,中國是亞洲價值最重要的來源地,盡管其他國家也有貢獻。今天,復興亞洲價值更可以成為中國軟力量建設的有效手段。在亞洲,中國和美國的話語權之爭既已經成為現實,也是不可避免的。中國必須具有信心。歷史地看,在經濟和軍事之間的競爭過程中,經濟必然會勝出。
中國要學習從前美國經貿為主,軍事為輔的政策導向,防務主要是為了國防和保衛國家核心利益,而經貿主要是為了建設區域秩序。從長遠看,中國秉持的開放性經濟區域主義經貿話語,必然會在和美國的防務軍事話語競爭中取得優勢,因為這既符合經濟區域化和全球化的大趨勢,更是符合本區域國家的根本利益。
(摘自新華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