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忠強
楊樹潰瘍病,又稱腐爛病、枝枯病,是為害楊樹枝干的主要病害,隨著楊樹造林面積的增大,該病的為害日趨嚴重。將防治重點放在春季,堅持“預防為主,綜合治理”的方針,是防治楊樹潰瘍病的關鍵。
1. 癥狀識別 楊樹潰瘍病主要為害枝干,病菌通常以潛伏狀態存在于樹皮內,從苗木、幼樹到大樹均可為害,但以苗木、幼樹受害最重。主要為害1~2年生苗木,尤其是木質化程度較低、冬季遭受凍害的苗木。一年生枝條和3~5年生幼樹也可感病。感病植株多在皮孔邊緣形成近圓形水泡狀潰瘍斑,初期極小,不明顯,之后變大,直徑0.5~2.0厘米,呈典型水泡狀。一般光皮楊樹品種水泡型癥狀明顯,粗皮楊樹品種不易形成水泡。泡內充滿淡黃色液體,水泡破裂,液體流出后遇空氣變為褐色,并殘留在病斑處。最后病斑干縮下陷,中央有縱裂。如用手擠壓水泡,泡內液體則成細直線射出。受害嚴重的樹木,樹干上病斑密集連片,當病斑橫向擴展圍繞樹干或枝條一周時,就會造成幼樹死亡或大樹枯梢、枯枝,為害特別嚴重時可引起大片楊樹枯死。
2. 發病特點 楊樹苗在苗圃中即可被侵染,但多不表現癥狀,只有當寄主生長衰弱時才可發病,發病最適溫度在18~25℃,所以春季移栽的楊樹幼苗發病率最高。從4月中旬開始發病,5~6月為發病盛期,7~8月病勢減緩,9月又可見新的病斑出現,10月以后停止擴展。樹干陽面的病斑數多于陰面,生長衰弱、土壤干旱、樹體含水量低的情況下感病重。一般來說,在河堤、渠道頂部所植的樹比底部所植的樹發病重,淺栽比深栽的發病重,不澆水、失水多的發病重。
3. 綜合防治措施 楊樹潰瘍病是寄主主導型病害,病害發生與否主要取決于寄主的生理健康狀況,因此,防治應以營林措施為基礎,提高楊樹的綜合抗逆性,增強抗病能力。
①加強檢疫。嚴格把好檢疫關,禁止帶菌苗木調入或調出,杜絕用帶菌苗木造林,減少病害傳播載體。
②清潔林間。清除苗圃、林間以及周圍重病樹,燒毀病殘植株,減少病菌的侵染來源,減少病害傳播。
③育苗不宜重茬,并掌握合理密度。一般每畝地育苗數要控制在2000~3000株,以保證苗木有足夠的生長空間,促進苗木健壯生長,增強抗病能力。
④選好苗木。選擇根系完整、枝條成熟度高、無機械損傷、無楊樹潰瘍病的優質楊樹苗木,起苗時盡量避免傷根,運輸假植時保持水分。
⑤定植前后做好處理。定植前用清水浸根24~48小時,使苗木吸足水分;定植時用300倍ABT生根粉蘸根;定植后對幼樹干部噴施細胞分裂素1000倍液,促進樹木生根發芽。
⑥正確栽植。苗木定植深度在50~80厘米,如果本地區栽種季節大風天氣較多,可截去苗高的1/3,防止苗木隨風擺動。栽植后及時澆透水,沉實土壤,保證栽植苗成活,減少病害。
⑦涂干或噴藥。春季在樹干下部涂上涂白劑,也可用0.5波美度石硫合劑,或1∶1∶160波爾多液噴干,降低發病率。
⑧加強管理。水是前期預防楊樹潰瘍病的特效藥,所以在生產實踐中必須管好水。遇旱要及時澆水,保證水分供應,促使林木生長茂盛,增強生長勢,這是提高楊樹抗病能力的關鍵性措施;氮磷鉀肥配合施用,注意苗木生長后期少施氮肥,保證枝條發育成熟,培育優質壯苗;積極推廣應用林農、林經等套作技術;進行合理修枝,改善林內通風透光條件。
⑨化學防治。發病高峰期到來前,可選用47%加瑞農可濕性粉劑300倍液,或70%甲基硫菌靈可濕性粉劑100倍液,或50%多菌靈可濕性粉劑100倍液,或50%退菌特可濕性粉劑100倍液,或5%菌毒清水劑80倍液噴灑主干和大枝,阻止病菌侵入。當苗木發病時,用50%多菌靈可濕性粉劑,或70%甲基硫菌靈可濕性粉劑100倍液涂刷樹木干枝病斑部位,涂刷前應將病斑劃破,間隔10天左右1次,連續涂刷2次。
(作者聯系地址:山東省寧津縣農業局 郵編:2534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