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壘君
摘要隨著改革開放的深入推進和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不斷發展,給共青團工作帶來了前所未有的挑戰和機遇,關于共青團轉型發展的探索也成為當前一個重要的課題。本文從所在國有施工企業實際出發,探討企業共青團組織轉型發展面臨的挑戰、機遇和定位,并粗略的提出了幾點轉型發展的策略。
關鍵詞施工企業 共青團 轉型發展
中圖分類號:D267 文獻標識:A 文章編號:1674-1145(2016)03-000-02
一、國有施工企業共青團轉型發展面臨的挑戰
(一)社會環境變化帶來的挑戰
隨著改革開放的逐步推進,國內社會經濟等各個層面都發生著不同程度的變化,80后、90后自我意識不斷增強,加之各種思潮的影響,使共青團組織的工作受到了極大的挑戰。電視、電腦、即時通訊等傳播工具全方位展現著形形色色的大千世界,對接受新生事物速度極快的年輕一代的視覺和觀念進行著強烈的沖擊和灌輸。施工企業團員青年業余時間大多與追電視劇、玩電腦游戲、上KTV、刷朋友圈等活動有關,無形中形成了較封閉的環境,致使傳統的團青活動對他們的吸引力正逐步減弱。
(二)企業轉型帶來的挑戰
從以前的政府分配工程、“大鍋飯”年代到如今建筑市場完全放開,進入了完全競爭,施工企業成為獨立的經濟實體,追求利潤最大化成為現代企業生產經營的最重要目標。這對企業共青團組織產生了深刻的影響,無法給企業帶來直接經濟效益的共青團組織其作用被忽視。為了減少成本開支,企業崗位設置力求精簡高效,這導致時下施工企業共青團干部大多是兼職,有些甚至是身兼數職,而且沒有落實相應待遇,共青團干部對團青工作常常是靠責任心和工作熱情驅使,如果基層團干部的責任心不強、工作熱情不高,團組織工作成效就大打折扣。加之,企業團組織不像地方團組織每年都有專項經費,經費的有限性和臨時性制約著企業共青團工作的有效開展。
(三)就業環境變化帶來的挑戰
隨著大學的不斷擴招和一波又一波最難就業季的到來,“騎驢找馬”的思想盛行,很多大中專應屆畢業生都抱著先找到一個落腳點, 一邊工作一邊尋找理想單位的想法,一旦有合適的單位就立馬遠走高飛。加之,施工企業薪酬一般、工作環境艱苦、工作地點經常遷移的漂泊感、與親人長期分離的孤獨感,進一步加大了企業青年人才隊伍的流動性,給企業共青團工作帶來極大的不便。
(四)家庭環境變化帶來的挑戰
目前,施工企業中的團員青年幾乎全部為80后、90后,他們中大多是獨生子女,近幾年入職的90后大中專畢業生幾乎全是獨生子女,他們的一個共同點就是家庭經濟條件較好,成長環境相比年長者們優越,個人進入社會沒有太多經濟壓力,這一方面導致他們吃苦耐勞能力較差,工作的干勁不夠強,另一方面父母不愿意他們長期呆在施工現場,更希望小孩能留在身邊工作。加之,90后喜歡追求自我的個性化特點,使得他們團隊忠誠度較低,進一步增強了共青團工作的難度。
二、國有施工企業共青團轉型發展面臨的機遇
(一)社會環境的變化所帶來的機遇,是團員青年的思想更加活躍,善于接受新生事物,科技的發展和先進互聯網工具的應用讓青年的視野擴寬,思想也隨著延展,進一步使得團組織和身在窮山惡水的團員青年間的信息傳播和溝通更加便捷高效。
(二)企業轉型化和市場化所帶來的機遇,是團組織引導團員青年更加緊密圍繞企業中心工作,服務企業生產經營,團員青年在給企業創造價值、推進企業做大做強的同時,個人能力和自身價值隨之提高,個人獲得的經濟報酬也水漲船高。
(三)就業環境變化帶來的機遇,是在競爭激烈的市場里,國有施工企業能為青年提供一個相對穩定的就業平臺,加之傳承多年的優秀企業文化和較完善的管理制度,使得團員青年能在工作過程中更快地成長,對剛走出校門的青年有著不小的吸引力。
(四)家庭環境的變化帶來的機遇,使得團員青年在工作中所承受的壓力較小,更能專心工作。90后雖然追求自我,追求個性,但他們善于利用社交媒體,善于運用信息技術,掌握較多信息資源,有助于企業在互聯網+的時代轉型升級。
此外,十八屆三中全會開啟了國企改革的攻堅大幕,五中全會后中央和地方出臺了多項國企改制改革的文件,這為共青團組織提供了大展身手和先行先試的契機,企業共青團將大有可為。
三、國有施工企業共青團轉型發展的定位
(一)服務企業人才隊伍建設
習總書記強調,青年最富有朝氣、最富有夢想,青年興則國家興,青年強則國家強。作為企業來講,也是一樣,青年是企業未來發展的關鍵所在,因此企業共青團要從思想上引導青年,從組織上凝聚青年,從事業上激勵青年,從生活上關心青年,促使青年的個人價值與企業價值相統一,促使青年群體成為企業生產經營的主力軍,從而有力地提升企業競爭力。
(二)服務企業文化建設
先進的企業文化是企業發展的第一資源,作為青年的組織,企業共青團應在推動企業文化建設中應發揮積極作用,組織團青年參加企業文化建設,引導廣大青年做新時期企業文化的建設者、引領者和倡導者,讓青年引領文化,文化成就青年。
(三)服務企業品牌建設
企業共青團是先進青年的組織,一方面要激發青年的活力和創造力,著力為企業生產經營服務,打造百年企業。另一方面,要充分發揮青年志愿服務隊伍的力量,組織動員青年積極參與志愿服務和社會公益事業,擴大志愿服務群體,拓展志愿服務范圍,塑造企業良好的社會形象。
(四)服務青年成長成才
共青團組織不僅是黨組織的后備軍和企業發展的生力軍,也是服務青年人的組織。企業共青團要在思想上引導團員青年,使其樹立正確的“三觀”。同時,要為青年提供展示才能、追求進步的舞臺,推動青年快速成長,并早日成為企業獨當一面的人才。
四、國有施工企業共青團轉型發展的策略
(一)豐富團青工作內容
隨著青年價值取向的多元化,以往傳統的團青活動已不能滿足青年的需求,更談不上有效服務青年、教育青年。為此,共青團必須緊跟現代青年的需求,著力豐富團青活動,以滿足企業青年員工的需求。比如近年來,廣東水電三局就根據施工企業男多女少、大齡青年多的實際,定期在內部、以及聯合地方企事業單位舉辦單身青年聯誼活動,并把登山、燒烤、才藝展示等內容融入到活動中,為企業廣大單身青年提供交友平臺。結合團員青年追求個性和娛樂化的特點,舉辦青年歌會,讓青年在舞臺上展現自我、展現工作外的另一面;舉辦集體婚禮,幫助青年解決婚戀問題等,有力地增強了青年員工的歸屬感和對企業的認同感。
(二)創新團青工作方式
眾所周知,互聯網等新媒體以便捷、高速、生動、靈活等特點深受廣大青年群體的青睞,幾乎完全取代傳統的書信等交流方式,成為青年人情感宣泄、思想交流、文化互鑒的重要場所,越來越多的青年選擇網絡作為他們交往交流的空間和平臺。共青團要敏銳的把握青年需求,順勢而為,充分利用這些新媒體創造性地開展團青工作,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滲入其中,讓新媒體奏響青年先進思想文化的主旋律,使共青團組織工作更具有感召力和影響力。近年來,廣東水電三局團組織以企業青年思想引導手冊為指引,利用網站論壇、QQ、微信、微博等新媒介,就青年工作和青年關心的問題展開討論,不僅為青年人搭建了一個自由發表個人見解的新陣地,而且增進了青年之間的溝通和交流,團組織也有效地把握了青年的思想脈搏。另外,順應當前青年員工考取建造師資格證書的需要,邀請優秀青年在QQ群內分享執業資格考試心得,有針對性的輔導等,有力地提升了團組織的凝聚力,得到了廣大團員青年的好評。
(三)加強團干隊伍建設
大力加強團干部隊伍建設,是共青團一項永恒的課題。首先,要從源頭上著手,嚴格把關組織改選工作,把真正熱愛共青團事業,具有良好組織領導能力、奉獻精神以及創新能力的青年選拔到團組織中來。其次,要高度重視團干部的培訓工作。在以企業經營效益為中心的前提下,積極推選團干部參加各類培訓活動,尤其加強新媒體應用技術培訓工作,使其熟練使用新媒體操作技巧,不斷提高團干部在新媒體工作環境中的工作效率。同時,引導團干部到關鍵崗位、重大活動和艱苦環境中鍛煉,不斷提升團干部的專業素養、工作技能和綜合素質。第三,爭取企業支持,出臺共青團工作考核辦法,根據年度考核情況和日常工作情況,適當給與團干部一定的資金補貼或崗位待遇,激勵和約束團干部更加積極的開展團青工作。第四,積極開展“推優”工作,把優秀的團干部推薦到更大的平臺上讓其發光發熱。
(四)服務企業中心工作和青年成才
服務企業中心工作和服務青年成長成才這二者是相輔相成、共同促進的關系,只有服務企業生產經營,開展創新創效、“號、手、隊”、“導師帶徒”等共青團品牌活動,輔助企業創效,才能為青年提供更好的成才環境;只有服務好青年,才能增強企業的內在凝聚力,提高青年服務企業的熱情,為企業持續發展提供人力保障。具體來說,在服務企業中心工作方面,要充分調動和發揮青年的活力和創造力,發動團員青年廣泛參與技術攻關、工程創優、QC小組、技能競賽、青年安全示范崗、青年志愿服務等活動,不斷提升團組織服務企業發展的深度、廣度和力度。在服務青年成長成才方面,要加強青年思想引導,使青年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和世界觀;要幫助青年做好職業規劃,大力開展杰出青年、優秀青年評選等活動,為青年人才早日成才和脫穎而出搭建平臺;要把握青年需求,暢通利益表達,為青年辦好事、辦實事、解難事,用溫暖和關愛吸引青年,促使其與企業同舟共濟。
五、結語
歷史的車輪滾滾向前,企業改革的步伐鏗鏘有力。在這個高度信息化和需求多元化的時代面前,國有施工企業共青團必須緊跟企業改革和社會發展的趨勢不斷探索自身的轉型發展之道。企業共青團組織只有隨時隨地的根據企業生產經營需要和企業青年員工的需求,不斷加強自身建設,創造性地開展工作,才能真正發揮青年生力軍和黨的后備軍作用,才能真正推動企業轉型升級,實現跨越發展。
參考文獻:
[1] 張源源.凝聚青年心力,助跑企業共青團能力建設[J].青春歲月,2011(08).
[2] 陳瑛.企業團組織建設現狀與發展前景[J].企業研究,2012(08).
[3] 袁民.新媒體時代共青團工作的機遇和挑戰[J].中國青年研究,2013(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