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濤+周志明
【摘 要】為適應教育部卓越工程師人才培養模式和社會對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專業人才的需求的變化,本文以重慶理工大學“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專業卓越工程師計劃”為例,探究了本專業人才培養方案實施的相關保障。
【關鍵詞】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專業;卓越工程師;人才培養;保障
“卓越工程師培養計劃”是教育部2009年推出的一項重大教育改革試點項目,該計劃旨在培養造就一大批創新能力強、適應經濟社會發展需要的高質量各類型工程技術人才,為國家走新型工業化發展道路、建設創新型國家和人才強國戰略服務。
重慶理工大學材料成形與控制工程專業始建于1990年,經過近20年的發展,已在精密塑性成形、模具數字化制造、特種成形等三個方向上形成了自己的培養特色,并于2009年獲得了“國家特色專業建設點”。但是,面對高等教育的快速發展和社會對材料類專業人才培養提出的新要求,尤其是教育部提出的卓越工程師計劃,這對于本專業人才培養提出了巨大的挑戰。基于此,重慶理工大學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專業也嘗試進行卓越工程師人才培養模式的改革與探索,以適應未來社會、企業對應用型人才的需求。其中企業學習是卓越工程師培養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卓越工程師人才培養成敗的關鍵,必須建立相關的保障機制和措施。因此,以下就實施企業學習階段培養方案的相關保障進行探究。
1.實施企業學習階段培養方案的保障
1.1校企合作
首先,校企合作是“卓越工程師教育培養計劃”的關鍵和核心。為了落實和推進學生企業學習經歷,創建高校和行業、企業聯合培養人才的新機制,至今,材控專業在前期建設大學生實習基地,與相關企業良好合作的基礎上,進一步提升與行業、企業、研究機構的合作的層次和水平,與重慶建設集團、重慶大江工業、重慶大江至信模具有限公司等大中型企業達成了專門面向卓越工程師培養的校企合作意向,并建立了多個大學生實踐實習基地。其次,學校(學院、專業)應與合作企業簽訂協議(協議文本另定),明確各方的責、權、利及其應承擔的義務。第三,企業實踐內容的細化。為了讓學生能學到更多的專業知識和經驗,應與企業溝通、商議學生的具體實踐內容,并具體落實到每個學生的培養計劃中。比如,學生在企業實踐過程中應該針對某個金屬產品,對該產品進行全方位的追蹤,每個實踐的學生應該經歷以下幾個階段:A.產品的測量、分析及匯圖;B.基于有限元模擬(CAE)分析并制定該產品的工藝方案;C.參與該產品的模具設計;D.各個模具零件的制造與加工;E.模具的裝配與調試,等。
1.2試驗班學生的選拔
為了保證選拔優秀學生進入實驗計劃,為卓越工程師培養奠定良好基礎,同時由于企業接待學生實踐的人數也有限,因此,學院會對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專業的學生進行選拔和評價工作。為了保證選拔工作的公正、公平和公開,學院一方面加強選拔宣傳,另一方面制定了嚴格的選拔原則和程序。卓越班是吸納優秀學生的一個團體,必須制定完善的出入機制,使其實現合理的流動。已經選入但成績、表現不是很理想的可以按相關制度淘汰,最初未選但后來學習優秀并且要求進入卓越班學習的學生可以按相關制度納入。只有這樣,卓越班才始終是一個活的、動的優秀集體。
1.3學生安全保障
學生在企業實踐過程中的安全保障是順利實施卓越工程師計劃的基本條件。由于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專業領域涉及鑄造、鍛造、沖壓及焊接等,因此,學生在企業生產第一線實踐過程中比較容易發生磕磕碰碰。為了保證學生的人身安全,主要采取了以下措施:(1)加強學生的安全意識培訓,不管是在校教師,還是企業指導教師都有責任對學生的安全負責,要求在校和企業教師均應該對學生進行安全教育,讓學生具備基本的安全意識和防范措施。此外,企業還需對學生培訓進廠的相關規章制度。(2)為學生購買相應的人身保險,發放必要的勞保用品及安全帽等,并培訓學生勞保用品和安全帽的正確使用方法。(3)實行分配制和教師責任制,將選拔出來的學生分別分配到不同企業或部門中,由企業制定相應的導師和在校教師共同負責,嚴格規定每個企業導師帶的學生數量。每天由企業導師帶學生進行相應的實踐和生產,并嚴格管理學生的出勤和表現,這將作為定期評價學生的依據。(4)對于離校較遠的企業,學校或學院與企業溝通后統一為學生安排企業內部的宿舍,以便學生更好的投入企業生產實踐中。
2.結語
本文以重慶理工大學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專業為例,探究了實施卓越工程師培養方案的相關保障,旨在通過理論與實踐結合,進一步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與能力,為培養國家需要的應用型人才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參考文獻】
[1]林文松,劉延輝,何亮.“卓越工程師培養計劃”下的工程材料課程建設.大學教育,2013:139-140
[2]程虎.基于“卓越工程師培養”的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模具方向)專業實踐環節的教學改革.科教文匯旬刊,2012(3):41-41
[3]孫道勝,程家福,潘和平.校企合作培養卓越工程師的保障機制研究.《合肥學院學報:自然科學版》,2015(3):66-69
[4]苗淑杰,須瑩,劉柏森,王百成.“卓越工程師”人才培養模式下的實踐教學體系研究與實踐.時代教育:教育教學版,2012(19):8-9
(教研項目資助:重慶市教育教學改革項目(142007),重慶市研究生教育教學改革項目(Yjg141003,Yjg133004),重慶理工大學教育教學改革項目(2015YB05),重慶理工大學研究生教育教學改革項目(Yjg20152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