戴啟健
(作者單位:鹽都區廣播電視臺)
?
時政會議類新聞拍攝的幾點體會
戴啟健
(作者單位:鹽都區廣播電視臺)
摘 要:時政類新聞報道傳遞黨的聲音,是促進社會和諧穩定的重要宣傳形式。“走轉改”活動的開展,讓電視新聞媒體對時政類新聞報道有了更深的認識。嚴謹的工作態度,優質的畫面保障,獨有的電視語言,大大增強了時政新聞的可看性,使老百姓能更加直觀地了解國家大事。
關鍵詞:時政新聞;創新形式;宣傳效果;新聞拍攝
長期以來,時政會議新聞都是地方電視臺、特別是縣級電視臺新聞節目的“重頭戲”。隨著電視媒體改進文風的力度不斷加大,從中央臺到地方臺,時政會議新聞的數量、時長都有了一定程度的縮減,而質量卻有了顯著提升,會議新聞的形式和內容也有了多種創新。對電視攝像記者而言,拍好每一條會議新聞,這既是一門必修課,也是攝像基本功的重要體現,作為一名年輕的電視新聞工作者,筆者有如下幾點淺薄的體會。
俗話說:“磨刀不誤砍柴工?!睍r政會議類新聞具有不可重復性,黨的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開展后,倡導精簡會議,改進會風,讓地方時政會議數量減少、時長縮短,這增加了采訪報道的難度??h、區級電視臺采訪記者,一般都是單獨行動,集文字與攝像于一身,做好采訪前準備工作顯得尤為重要。為防止“新聞事故”的發生,當班新聞主任必須提前半天將會議采訪任務落實,在會前一小時再次提醒記者,以防止記者遺忘或遲到。在出發前,記者必需再次檢查攝像機、存儲卡、錄音筆等設備有無故障。為保證電視畫面的穩定性和圖像質量,在有條件的會議現場,應盡量攜帶攝像三腳架,如會議現場燈光昏暗,則須攜帶采訪燈。如有可能,對一些主要領導的會議,可事先向“兩辦”詢問會議的主要內容和現場情況,并提前到會場規劃好拍攝角度,調整好攝像機的濾色鏡、黑白平衡和光圈。
時政會議畫面拍攝的時機把握和選擇非常重要。首先,出席會議的每一位領導,畫面必須拍攝到位;其次,出現在電視畫面的所有人員,精神狀態必須飽滿。在面對幾十人,甚至幾百上千人的情況下,如何搶抓“優質畫面”是個技術活。一是在會議開始前五分鐘,記者必須完成所有準備工作,進入工作狀態,會議一開始,要抓緊拍攝會場全景和領導鏡頭。因為此時,是參會人員精神最為飽滿的時段,所以這時機搶抓的全景是最為優質的畫面。二是完成全景拍攝后,要立刻將鏡頭對準參會領導,以防領導中途臨時有事離場,造成畫面缺失。在實際工作中,筆者曾經在一次全區重量級會議中,遇到領導中途臨時離會的情況,后雖通過后期處理將小全景鏡頭放大突出了這位領導,但畫面質量很不盡如人意。同時,要注意從不同角度在領導聽、寫時各拍攝一組鏡頭。三是記者在拍攝的畫面中,盡可能將會場工作人員服務時的場景避開,保持會議畫面的嚴肅性。會場中如有個別參會人員接聽電話、相互聊天、抽煙等情況,要注意變換拍攝角度,防止此類畫面在新聞里出現。拍攝領導講話時,要等待領導脫稿講話抬頭時再進行拍攝,確保所有鏡頭抓取到最佳一面。
全景、中景、近景、特寫等電視新聞畫面語言的運用,讓觀眾的感受更加直觀。在拍攝會議畫面時,要力求做到景別的豐富和到位,有序搭配,為后期剪輯提供充足的畫面素材。一是突出主題。會標的內容就是會議主題。拍攝會場全景時首先要突出會標,并注意會標的位置,避免會標不居中或出現歪斜、不完整等情況;二是突出領導。領導是會議的主要角色,拍攝領導特寫畫面一定要飽滿,要從講話和不講話兩種狀態下拍攝,要在領導面部表情狀態自然時進行拍攝。杜絕領導不雅動作出現在畫面上的情況發生。一般情況下,避免俯拍和仰拍,確保在正面和左右側面進行拍攝。如話筒位置較高,在領導講話時有遮擋面部情況,則最好從兩側進行拍攝。三是突出效果。在召開重大會議時,主席臺上會有多排座位。此時,拍攝前排領導必須觀察后排人物的表情動作,以免某個舉動影響整個畫面效果。四是注意主次。在出席領導較多時,除完成主要領導特定鏡頭拍攝外,其余領導用兩人以上一組的畫面進行固定拍攝或搖動鏡頭拍攝,起幅落幅要左右對稱、速度一致,相同級別領導要景別一致,鏡頭運動要從領導排名順序從前往后的方向拍攝。五是上下兼顧。會議報道除領導鏡頭外,也需要拍攝大量參會人員畫面。在領導畫面拍足后,臺下的參會人員則以一排或多排的形式出現,并注意畫面時長,以防后期剪輯時出現畫面不足的情況。
會場記者既是工作人員,也是參會者,更代表著電視觀眾。在會議拍攝過程中,記者要善于抓住會場內的細微細
節,如會場內的宣傳標語,先進人員胸前佩戴的紅花、勛章、綬帶等體現參會人員身份、渲染會議氣氛的空鏡頭,讓觀眾通過鏡頭感受到現場氛圍。在領導講話時,可對參會人員認真記錄或閱讀手中會議材料的畫面進行抓拍,這樣可體現較好的會議紀律。先進事跡報告會等宣講類活動,要注意捕捉現場觀眾的生動表情,及時抓拍觀眾感動、流淚、拍手、緊張等畫面。這些特寫鏡頭的融入,通過電視畫面就可以將會議現場的感人氣氛準確傳達給電視機前的觀眾,使會議新聞的電視鏡頭語言更加豐富,起到較好的傳播效果。
常規的會議新聞報道內容空洞、形式呆板、官腔十足,容易讓觀眾在視覺上產生厭煩情緒。創新會議報道的形式,不僅需要對新聞稿件進行改革,更要“跳出會場”創新會議新聞的畫面形式。記者在拍攝會議新聞時,不能拘泥于會議現場,要“跳出會議拍會議”。首先,要提前了解會議內容,在完成會議場景拍攝后,要根據會議所要表達的精神,到基層一線多拍一些與會議內容相關的鮮活畫面,進一步緩解觀眾的視覺疲勞,也可在新聞后期剪輯時穿插資料畫面或通過后期編輯軟件,制作圖表提升畫面語言。同時,記者所拍攝的畫面也要從觀眾的角度對會議進行提問,如報道這樣一條會議新聞,群眾最希望從中看到哪些內容?結合會議內容,可以穿插哪些鮮活的畫面?結合圖表,哪些政府計劃落實的事情能給群眾帶來實惠?這樣可以大大減少形式呆板的會議鏡頭,跳出會場,增加會場以外多方面的豐富畫面,真正將時政會議類新聞拍出美感,從而達到強化信息傳播的目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