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小清
【摘 要】小學音樂教師如何幫助學生對音樂進行欣賞并培養他們養成正確的聆聽習慣,使他們成為具有良好音樂欣賞習慣和一定品味的音樂欣賞者。教師要熟悉教材精心設計,引領學生認識樂曲主旋律,要有很強的應變能力和生動的評價語言。
【關鍵詞】音樂欣賞;主旋律;評價
匈牙利杰出的作曲家及音樂教育家柯達伊說:“音樂教育在學校如此重要,甚至超過音樂本身,培養音樂的聽眾就是培養一個社會!”隨著人類社會文明的不斷發展,音樂課程的價值內涵也在不斷變化和豐富。在貫徹新課程標準理念的實際教學中,任何一名音樂教育工作者都有義務和責任引導和幫助學生學習如何對音樂進行欣賞并養成正確聆聽習慣,使他們成為具有良好音樂欣賞習慣和一定品味的音樂欣賞者。教師該如何巧妙地架起音樂的橋梁引領孩子們走進美妙的音樂殿堂呢?
一、教師要熟悉教材,精心設計教學過程
音樂教師與其他學科的教師不同的地方就是要求音樂教師要具有較強的專業性。音樂欣賞課又有其自身的特點,再加上現在孩子音樂素質、能力的不斷提高,因此對于音樂教師本身的音樂素養要求也就更高了些。俗話說要給學生一杯水教師應有一桶水,隨著課程的變化,教師不可能對每首音樂作品都了如指掌,這就要求音樂教師在備課時要狠下功夫,熟悉教材。對于音樂作品要反復聆聽,仔細推敲,認真研讀教參,上網查閱相關資料,精心設計教學過程,胸有成竹地進課堂,才能在課堂上做到信手拈來、旁征博引、引人入勝,從而巧妙的讓學生隨著老師架起的音樂橋梁走入美妙的音樂殿堂。
在欣賞課中我教學的過程一般都采用:創設情境導入——初聽感知音樂——分段體驗交流——熟悉表現音樂——重組創造音樂。
1.創設情境導入
如何讓音樂欣賞的課堂充滿了生命的活力?導入是一個必不可少的的環節。教師要通過獨特的音樂藝術手段,創設特定的場景、情境,把原本抽象的音樂化成可聞可感可歌可泣的形象、以自己的智慧情感、道德情感和審美情感來激發學生的情感共鳴,也可以聯系與本堂課內容相關聯的素材、創設氛圍、師生角色定位以及教室的環境變化等,使學生有身臨其境的感覺,提升課堂氣氛,提高學生欣賞音樂的興趣。
2.初聽感知音樂
在欣賞音樂前教師要對學生提出富有思維性的問題,因此教師要積極設計出有價值,學生感興趣,畫龍點睛的問題情境,促使學生的認知活動得以積極有效地進行,傳遞思想、溝通師生感情,調動學生的思考熱情及參與音樂活動的積極性。初聽后通過問題的解答使學生自己對音樂有初步的感悟,發表自己的想法,培養創新思維能力,激發學生內在的學習動力。
3.分段體驗交流
蘇霍姆林斯基說過:“讓學生體驗到一種自己在親身參與與掌握知識的情感,乃是喚醒青少年特有的對知識的興趣的重要條件。”學生學習欣賞音樂的興趣也是在教師不斷啟發、訓練、體驗、表現的過程中形成和發展的。教師在引導學生分段欣賞音樂時,必須充分運用視覺、聽覺、動作和想象相結合的欣賞方法,引導學生親身參與進入樂曲所描繪的意境中來體驗音樂,表現音樂,豐富學生的想象,喚起學生對所學音樂知識的興趣,引起學生情感上的共鳴。
4.熟悉表現音樂
2011版課程標準中明確提出:“音樂課程各領域的教學只有通過聆聽、演唱、演奏、綜合性藝術表演和音樂創編等多種形式才能得以實施?!北憩F音樂是一種實踐性很強的活動,學生只有通過親身參與音樂實踐過程,把自己對音樂的理解用喜愛的方式,如:演唱、演奏、圖畫、舞蹈、小品等藝術實踐活動來體現,才能獲得音樂的直接經驗和情感體驗。這樣既提高學生學習音樂的興趣,也感到學習音樂的快樂。
5.重組創造音樂
藝術來源于生活,而高于生活,它們相互依存,相互促進。藝術是指人在自然界的一切活動中,對自然現象進行的體驗、感悟、提煉、加工,并用藝術的形式去表現它。音樂教師該如何引導學生聯想自然界或生活中的聲音現象,使他們對自然界或生活中的各種印象能夠回想并表現出來呢?我認為在音樂實踐過程中教師可以創設一定的教學情境,以引起學生的聯想。還可根據詩歌、散文或小故事尋找音樂進行編配。這樣,不僅可以培養學生的創造性思維能力,在難度上又不會有太大的壓力,還能培養學生的動手能力,提升創造興趣。
二、教師要引領學生認識、熟悉主旋律
新課標中對于樂譜是這樣要求的:“樂譜是記載音樂的符號,是學習音樂的基本工具。識譜要和演唱、演奏、創造、欣賞等教學內容密切結合,要以音樂為載體。”在樂曲中,主旋律是核心,是支架,是樂曲的靈魂。但是在音樂教學實踐過程中,很多學生在上完一堂音樂欣賞課后,覺得對樂曲本身沒有什么記憶,只不過是玩耍了一番而已。這種現象的出現主要是因為教師在課堂中重視了學生的聽與說,以及對樂曲的表現和再創造,忽視了主旋律在樂曲中的重要性,沒有及時引領學生認識學習主旋律。這不能不說是一種遺憾。正如我在引導學生欣賞《溜冰圓舞曲》時,在初聽階段學生聽了一會兒便開始交頭接耳起來,于是樂曲結束后,我馬上引導孩子們認識學習主旋律,在學習時加上不同的方法(用打擊樂為主旋律伴奏、模仿溜冰的動作等)來記憶主旋律,在復聽時我要求學生注意主旋律在樂曲中出現了幾次,這時我發現每位學生都聽得非常認真而且投入。樂曲結束后許多同學都高高舉起了小手,自信而準確地回答了問題。因此,在欣賞過程中教師要及時引領學生認識學習主旋律。讓學生對樂曲有更深層次的了解,以便學生一聽到音樂就知道是什么樂曲。從而增強欣賞樂曲的興趣和愛好,培養學生逐步養成聆聽音樂的良好習慣,積累感受與欣賞音樂的經驗。
三、教師要具有很強的應變能力及生動的評價語言
音樂課程評價應充分體現全面推進素質教育的精神,通過科學的課程評價,有利于學生了解自己的進步,增強學習的信心和動力,促進教學質量的不斷提高。由于每個學生生活環境不同,所以表現出來情感反應也是不同的,有時候達不到教師設定的目標,有時候卻會超出教師的預想,有些情感反應是教師在備課中預想不到的,因而,教師應時刻以“學生為主體”,關注每一位學生,以事先設計好的教學構思為基礎,但不能被其局限。在課堂教學中,教師機智、巧妙具有激勵性的評價語言,不僅能促使學生心無芥蒂、各抒己見,更能讓課堂入情入境、妙趣橫生。即使學生的回答出現問題,只要教師運用巧妙的評價語言加以引導、幫助,不但避免了學生的尷尬,還維護了他們的自尊,增強學習的信心和動力,充分調動學生學習音樂的積極性。
在一次教學中,在欣賞完《我是人民小騎兵》的引子部分后,我問同學們:從音樂中你聽到了什么,仿佛看到了什么場景時。大部分同學都說從音樂中聽了馬奔跑的聲音,仿佛看到了馬群由遠及近飛奔而來的場景。我正想表揚大家聽得很仔細時,有個同學舉手回答說:他聽到了大象奔跑的聲音。他的回答引起了周圍同學的哄堂大笑:“怎么會是大象奔跑的聲音呢,耳朵有毛病吧?!蹦俏煌瑢W在大家的嘲笑聲中慢慢地低下了頭。這時我走到那位同學的身旁用手輕輕地拍了拍他的肩又對他贊許地笑了笑,然后對大家說:“同學們,我很佩服這位同學的想象力和膽量。音樂本來就沒有特定性,只要你想得有道理,你的回答就不是錯誤的。”經過我的一番言語,那位同學又自信地昂起了頭,這樣機智有趣的評價是根據教學進程隨機生成的,在很大程度上激勵了學生,使課堂教學更富有生氣。還有一次在引導學生學習欣賞《森林狂想曲》時,由于學生表現特別出色,我用開心且帶有幽默感的語氣給了孩子們一個“贊”字,當時學生們都樂了,這種與時俱進的評價頓時使課堂變得輕松且和諧。學生們之后的表現更是讓我感慨萬千,我們的孩子們是一群多么可愛且充滿活力的下一代啊。當然教師的評價應該既充分肯定學生的進步和成績,還要及時發現問題和不足從而誠懇地提出改進方法,切忌嘲笑和批評發言的學生,這樣才能促進學生的發展。
總之,音樂教師應發揮音樂欣賞教學的優勢與特點,不但使學生在緊張的學習中得到放松。而且要面向每一位學生,培養他們養成良好的欣賞音樂的習慣和具有一定品味的欣賞能力,養成健康向上的審美情趣,引領他們在老師精心架起的音樂橋梁上走入美妙的音樂殿堂,使學生們在真善美的音樂世界里得到高尚情操的陶冶。
【參考文獻】
[1]音樂課程標準——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制定,2011年版
[2]曹理.音樂學科教育學[M].首都師范大學出版社,2000
[3]伍娜.小學音樂欣賞教學設計.四川文藝出版社,2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