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令華
【摘 要】大學生是實現科教興國戰略的重要力量之一,大學生的思想政治狀況關系到國家的前途和命運,關系到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新形勢下,對大學生的思想狀況進行分析,也對今后對大學生思想的引導提供一種參考。
【關鍵詞】科教興國戰略;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新形勢;分析
1 大學生思想現狀分析
1.1 世界觀
大學生能堅持歷史唯物主義和辯證唯物主義,對當前的社會狀況有自己的獨到見解,能客觀、全面、正確地評價社會問題。大部分學生有具有馬克思主義的正確信仰,充分認識到社會與個人、自然與個人、個人與個人之間存在著復雜的規律和矛盾。但部分學生容易受外界言論的干擾,信仰立場不堅定。
1.2 人生觀
1.2.1 從價值主體來看
一方面大學生的自我主體意識增強,注重自我價值的實現,主要表現在對自我崇尚,對自我價值、自身利益的追求,熱衷于“自我設計、自我奮斗、自我實現”;另一方面大學生自我認識、自我評價趨于客觀,自我意識和成才意識日益強烈,但身心發展不平衡,存在許多矛盾和困惑,表現在積極進取,有理想、有追求,但理想現實化、功利化,偏重個人發展。
1.2.2 從價值取向來看
大學生把理想追求和現實功利結合起來,從注重奉獻的理想主義轉向注重實惠、實用和物質享受的現實生活,傾向于奉獻與索取并重;從注重知識的價值、理性的追求,到注重金錢的價值、感官上的享受,認為即使在追求理想和知識的同時,也需要金錢和物質享受。合理利己主義,成為大學生中比較普遍的價值取向。
1.2.3 從價值評價標準來看
具有明顯的雙重性,理論上知識的標準與實際中行動的標準不一致。
1.2.4 從價值觀念來源來看
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沖擊下,大學生的價值觀念來源呈現出多元化傾向,社會現實生活及社會流行的價值觀念對大學生影響較大。同時由于個體之間的差異性,學生的心理問題也日漸突出。
1.3 政治觀
大學生思想活躍,對新思想、新觀念、新事物、新科技的學習和接受快,有強烈的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遵守法紀,擁護黨的路線方針政策,支持改革開放,但也存在著一些問題
1.3.1 部分同學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認識還停留在感性的、片面的、模糊的甚至是錯誤的層面上,對現實社會政治生活中存在的一些問題感到困惑不解。
1.3.2 大學生在政治取向上具有明顯實用、功利的特點。對政治淡漠,缺乏對社會、集體和他人的責任感,缺乏吃苦耐勞和獻身精神,只注重個人價值的實現。
1.3.3 大學生政治思想穩定、健康,政治鑒別力有所增強,但仍存在某些片面、模糊認識,政治覺悟有待提高。
1.4 道德觀
一些大學生以自我為中心,社會公德水準不高,有的缺乏最基本的公德修養,普遍怕吃苦,勞動意識淡漠,缺乏對他人的理解。不再以克己、勤儉、吃苦、謙虛等為美德。缺乏遠大理想、是非觀念差、自我控制力差,對性自由、誠實守信、集體主義、個人主義等觀念有了不同的理解。
1.5 法治觀
大學生通過學校、家庭、社會的多方教育,對法律有一定了解,能根據法律的規定采取行為。但由于部分大學生心理尚未成熟,加之理性思考相對缺乏,有時會逾越法律的底線,給社會增加不安定因素。
2 大學生思想原因分析
2.1 大學生的自我認識趨于客觀
隨著大學生的成長,他們對新知識的接受能力增強,對自我的認識也日趨客觀與完善。但隨著改革開放帶來的社會發展,西方的實用主義、后現代主義等思潮也逐漸為部分大學生所接受。這些思想使大學生的理想意識趨于淡薄,對自我認識趨于客觀,促使大學生更加注重現實的發展,而忽視了遠大理想的作用和個人的未來發展。
2.2 大學生生活的社會化趨勢
處于“小社會”環境之中的大學生,跟社會的接觸日趨增多,其思想、行為等也為社會所影響。大學生的行為、思想呈現隨波逐流的特點,缺乏自我思考、理性思考的能力,“人云亦云”。市場經濟追求效用最大化的原則也在一定程度上影響著大學生更加注重現實的生活,其行為帶有很大的功利色彩與現實傾向。
2.3 大學生獨生子女化
計劃生育緩解了我國的人口壓力,但它也帶來了負面影響。如今的大學生一般都是獨生子女,為家庭成員所珍愛,有的甚至嬌生慣養。長期的溺愛教育,使大學生缺乏集體觀念和合作精神,缺乏勤勞樸素、艱苦奮斗的品質。在大學群居生活與人際交往中呈現以自我為中心的特點,人際關系緊張。
2.4 德育的忽視
中學期間的應試教育忽視了學生綜合素質的全面發展,尤其是人格的全面發展。而大學德育課程多為說教式的灌輸,不僅沒有良好的教學效果,還可能引起學生的反感。
3 大學生思想教育對策
如何針對大學生思想道德的現狀及其產生的原因采取正確的教育對策呢?
3.1 理論層面
加強“兩課”建設,鞏固教育主陣地。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是提高大學生思想道德素質的核心。高校大學生的思想道德教育要堅持以集體主義為原則,堅持愛國主義、社會主義、集體主義教育,加強正面教育與宣傳。
3.2 隊伍層面
加強思想道德教育隊伍的建設,提升德育教學者的自身道德素養,增強自身的個人魅力,發揮榜樣作用;在開展德育工作的同時,學校應根據學生的現實需要,對其進行就業指導,幫助大學生樹立正確的擇業觀。
3.3 載體層面
網絡、報紙、廣播等媒介應充分發揮自身功能,應加強自我管理,對學生進行健康的、科學的正面報道;學生組織應大力開展校園文化活動,引導學生在各種活動中培養合作互助的能力,幫助學生更好地認識自己;學校應深入開展心理健康教育,了解學生的心理需要與困難,并及時對部分學生進行心理干預與治療。
3.4 學生層面
學生應及早樹立班級意識適應大學生活、建立個人發展規劃;妥善處理學習、工作、生活中的具體問題,尤其是在學習上,需要確立明確的奮斗目標;培養學習興趣;克服學習過渡焦慮正確認識和評價自己的能力;提高學習的緊張度;注意勞逸結合;同時強化自我的成才意識、成人意識和大學生意識。
4 結論與建議
4.1 結論
大學生思想活躍,對新思想、新觀念、新事物、新科技的學習和接受快,有強烈的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遵守法紀,擁護黨的路線方針政策,支持改革開放,但也存在著一些問題。一些大學生以自我為中心,社會公德水準不高。大學生通過學校、家庭、社會的多方教育,對法律有一定了解。隨著大學生的成長,他們對新知識的接受能力增強。計劃生育緩解了我國的人口壓力,但它也帶來了負面影響。忽視了學生綜合素質的全面發展。
4.2 建議
加強“兩課”建設,鞏固教育主陣地。加強思想道德教育隊伍的建設。網絡、報紙、廣播等媒介應充分發揮自身功能。學生應及早樹立班級意識適應大學生活、建立個人發展規劃。
【參考文獻】
[1]朱建華.淺論以“中國夢”為引領的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J].讀書文摘,2015(06).
[2]徐歡.“中國夢”背景下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路徑研究[J].開封教育學院學報,2014(11).
[3]陳穎.增強大學生理想信念教育有效性的思考[J].吉林省教育學院學報(上旬),2014(11).
[4]劉洋,龐艷鵬,梁丹丹.青年學生理想教育的問題與策略[J].法制與社會,2014(23).
[責任編輯:楊玉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