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德杰
摘 要: 三四年級的課外閱讀如何評價呢?好的評價體系能提高學生的閱讀興趣,讓學生更多更好地從書中汲取營養,有利于學生今后更好的發展。作者對本班學生課外閱讀設計了一張評價表。此項同讀一本課外書的評價表分為三大項:興趣與習慣、過程與方法、收獲與效果。本評價以人為本,關注人的發展,關注過程與方法,遵循原則:學生自我評價、教師評價和家長評價相結合;定性評價和定量評價相結合;注重評價綜合性。
關鍵詞: 興趣與習慣 過程與方法 收獲與效果 課外閱讀 閱讀評價
2011年版的《語文課程標準》在課程設計思路中明確提出:“語文課程應注意引導學生多讀書、多積累……”在總體目標與內容中提出:“九年課外閱讀總量應在400萬字以上。”在第二學段(3——4年級)的閱讀要求、實施建議中詳細指出:“養成讀書看報的習慣,收藏圖書資料、樂于與同學交流。課外閱讀總量不少于40萬字。重視強調培養學生廣泛的閱讀興趣,擴大閱讀面,增加閱讀量,提倡少做題,多讀書、讀好書,讀整本的書。”由此可見,新課標對課外閱讀的重視程度。課外閱讀在語文教學中的地位與分量,我想,每一位在語文一線工作的教師都了然于胸。課文是正餐,課外閱讀絕不是點心,優秀課外讀物對一個學生語文素養的培養,絕不亞于一學期二十幾篇課文。知識、能力、情感、價值觀、審美、思維、想象等,優秀課外讀物無不包含。對三四年級的課外閱讀如何評價呢?好的評價體系能提高學生的閱讀興趣,讓學生更多更好地從書中汲取營養,有利于學生今后更好的發展。
一、設計說明
此項同讀一本課外書的評價表分為三大項:興趣與習慣、過程與方法、收獲與效果。
1.關于興趣與習慣
新課標特別強調重視培養學生廣泛的閱讀興趣,擴大閱讀面,增加閱讀量,提高閱讀品位。三四年級學生已經能夠開始閱讀整本書,但興趣仍然需要教師培養。教師推薦一本書后,學生去書店買書非常必要,可以讓孩子看到書店里琳瑯滿目的各類書籍,聞到書店里的濃濃書香,感受到讀者閱讀的靜謐氛圍。不斷購書也會讓自己的小書柜一天天充盈起來,讓人傾生成就感、自豪感。
每天閱讀非常必要。“拳不離手、曲不離口”。“一日不讀書,便覺言語無味、面目可憎”。學生良好閱讀習慣要從一天天不間斷閱讀開始培養,哪怕你今天時間緊張只讀幾頁,但每日閱讀的習慣不可改變。這對三四年級學生來說一開始肯定有些難度,但凡事貴在堅持二字。一旦養成,突然有一天不讓你讀了,或許你會感覺今天少干了些什么。你可以選擇在家讀、在校讀;可以午飯后讀、睡覺前讀。總之,每日必須讀。
良好的讀書姿勢也是必不可少的一項評價內容。雖然有人認為,讀書可以馬上讀、廁上讀、枕上讀,但作為正在長身體的孩子,還是正襟危坐比較好,對視力與身體都大有裨益。
興趣養成是評價中的重要一項。書捧了,人坐在那兒了,但興趣怎樣?是否是小和尚念經——有口無心呢?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可是這“老師”不會不請自來。老師推薦的書孩子要喜歡,如《烏丟丟的奇遇》《男生賈里》《馬小跳》等,貼近孩子,孩子才能貼近書本。
愛惜書籍是一項良好習慣。把書當朋友的孩子,才會愛惜書,才會好好讀書。隨意丟棄、污損書頁,卷折頁角,這樣孩子是很難讀好書的。所有愛讀書的人視書為寶。一開始就培養他們愛書惜書的習慣,也許會對他們終生有益。
2.關于過程與方法
新課標第二學段(3—4年)中“閱讀”第二條要求初步學會默讀,做到不出聲,不指讀。課堂上老師教授默讀方法,應該在課外閱讀中勤加練習,達到鞏固目的。默讀也是一個人讀書看報的主要方式和常用方式。
三四年級學生掌握的知識畢竟有限,遇到不會的字詞句不會少。但二年級時就已經學會了兩種查字典的方法,正好學以致用。平時讀書時,手邊擺放一本字典,遇到不會的就可以向這位無聲老師請教,既疏通了文章,又鞏固了查字典方法,一舉兩得。
3.關于收獲與效果
按時完成是第一條。規定時間內完成,才能保障課外閱讀的連貫性,拖拖拉拉,既養不成好習慣,又不利于內容的理解,很可能讀了后面忘了前面。
讀書與交流緊密相連。全班學生同讀的是一本書,這為交流提供了文本;全班三四十位學生整天相處,這為交流提供了時間保障。交流不限于和同學之間,和家長可以交流,和老師更可以交流。采取的形式也可以多種多樣,包括一對一交流,小組交流,全班交流。
閱讀收獲與效果不僅僅局限于考查,學生也可以自由選擇一種方式呈現自己的收獲。可以是制作一張閱讀小報,可以是講一個精彩故事,可以是展示自己的摘抄本,還可以是誦讀某一個動人片段。每個學生學力不同,收獲與效果千差萬別,讓學生用自己喜歡的方式呈現,能體現學生的個性。閱讀應該提倡個性化閱讀。
二、評價理念
1.以人為本
課外閱讀評價的對象是三四年級學生,評價項目不能太多、太復雜,注重共性也注重個性。在“興趣與習慣”中,良好坐姿、每日一讀,所有學生必須做到。在“收獲與效果”檢查中,學生可以用自己的方式呈現,這是閱讀個性的體現。
教師課外閱讀材料的選擇,要根據學生目前的學力選擇合適的兒童讀物,這才有可能引起學生的共鳴。只以教師好惡決定,效果一定有限。選擇讀物的權利可以交給全體學生決定。對每一個學生閱讀快慢、收獲大小,不可一概而論,要因人而異。
2.關注人的發展
教育的根本目的是促進人的發展。語文課程評價認為應該改變過于重視甄別和選拔的狀況,突出評價的診斷和發展功能。課外閱讀是課內閱讀的延伸和拓展,一個光靠學好課內語文課的學生,所得一定非常有限。魯迅說,采過許多花,方能釀出很多蜜。課外閱讀就是在書記的百花園中采粉釀蜜。通過課外閱讀評價診斷,改進教師的閱讀指導,以求最終達到提高孩子的語文素養,為將來的閱讀打下基礎的目的。
3.關注過程與方法
三四年級學生課外閱讀可能更重要的是過程與方法,結果當然重要,但你在學生讀完一本書后問他有何收獲,可能答案豐富多彩,一句話也說不清,知識、思想、情感、價值觀等或多或少都有。說實話很難測評,你的測評也不見得準確。多關注興趣與習慣、過程與方法,比如每日閱讀,良好坐姿,勤查字典、樂于交流,等等,看得到摸得著,這可能對孩子幫助更大。
三、評價原則
1.將老師的評價、學生的評價和家長的評價相互結合,促進學生主動學習、自我反思。教師應尊重學生的自我評價,尊重學生的個體差異,這有利于每一位學生的健康成展。尊重家長的評價,讓家長參與,有利于孩子開展閱讀。孩子的課外閱讀多數時間可能在家中進行,買書要家長,每日閱讀家長可以監督……只要你在家中閱讀就離不開家長的幫助。家長畢竟不是教師,家長的評價與老師的評價、學生的評價三結合才是恰當的評價。
2.定性評價和定量評價相結合。平時的閱讀興趣、閱讀習慣、閱讀專注度、樂于交流,需要教師做有心人,做定性分析。定量分析不可少,問卷調查雖然有弊端,但通過試題檢測學生的理解能力、記憶能力、思維能力、情感體驗、審美感受……仍然是必需的。
3.突出評價綜合性。本閱讀評價既評價了興趣與習慣,又評價了過程與方法,更評價了收獲與效果,避免了只從知識與技能上評價。綜合方方面面的評價對孩子是公正公平的。
三四年級是人生閱讀的啟蒙階段、打基礎階段,讓良好的評價成為孩子閱讀的燈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