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孝國
學習習慣是指學生在長期的學習實踐過程中逐漸養成的不需要意志努力和監督的自動化行為傾向。學習習慣有好壞之分,如:課前預習,上課專心聽講,認真完成作業等都是良好的學習習慣,有了它,學生可以輕松快捷地學好知識。反之,一個人如果養成書寫潦草、做題馬虎等不良學習習慣,則不僅會增加學生學習的負擔,而且有損學生身體健康,所以古今中外的教育學家、心理學家都非常重視學生學習習慣的培養。我國教育家葉圣陶曾明確提出:“什么是教育?一句話,就是要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學習習慣的養成問題既然如此重要,那么,怎樣才能使學生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呢?下面我結合習慣的養成規律,談談自己認識。所謂習慣,是指由于不斷重復而養成的比較固定化的行為方式。習慣的最大特點是自動化,不需要特別的意志努力,不需要別人的監控,在什么情況下就按什么規則行動。習慣一旦養成,就會成為支配人生的一種力量。英國思想家洛克說:“習慣的力量比理智更加有恒,更加簡便。”培根則說:“習慣真是一種頑強而巨大的力量,它可以主宰人的一生,因此,人從幼年起就應該通過教育培養一種良好的習慣。”國內外教學研究統計資料表明,對于絕大多數學生來說,學習的好壞,20%與智力因素有關,80%與非智力因素有關。而在信心、意志、習慣、興趣、性格等主要非智力因素中,習慣占有重要位置。古今中外在學術上有所建樹者,無一不具有良好的學習習慣,進化論的創始人達爾文說:“我的生活過得像鐘表的機器那樣有規則,當我的生命告終時,我就會停在一處不動了。”達爾文所說的“規則”,便是指良好的習慣,當然,也包括學習習慣。
一、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的意義
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有利于建立穩固的生理和心理的“動力定型”。習慣是人在較長的時間內養成的規律性的行為方式,一旦養成便難以改變。長期有規律地安排學習的人,便可以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
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可以通過生物鐘,通過條件反射自動提醒你自覺地做應該做的事。比如,每天晚上臨睡前,自覺整理好書包,為第二天上學做好準備;上課鈴聲一響自覺地進教室;放學回家,每到電視英語節目時間,就自覺地及時打開電視機。這些事情,對于一個有良好習慣的人來說,幾乎都是靠生物鐘、靠條件反射自動控制的。如果不是靠習慣,那么這許許多多看似平常的事做起來就會顯得手忙腳亂,甚至丟三落四,以至于使你動輒被動,造成心煩意亂。
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可以調動潛意識為學習服務,潛意識的特點是直接受人的情感和需要支配。受情景因素的影響。大多數學生都有這樣的體驗,心里已經清醒地意識到,嘴上也在說:“貪玩不利于學習,今后不再貪玩了。可是鬼使神差不能自制地又貪玩了。為什么會這樣?”這實際是潛意識在支配他,是他的潛意識中有一種強烈的想玩的渴望。而一個養成了良好學習習慣的人,對學習有一種親和心理,他從心底里把學習當成了第一需要,當成了樂趣,不學習便難受,甚至連睡眠做夢的內容都與學習相關。其實這是潛意識在發揮作用,潛意識的作用非常大,一些科學家、文學家、藝術家之所以在休息時,甚至在睡眠時產生靈感,都是因為他們的潛意識與外界刺激,與自己不懈尋覓、孜孜以求、長期探索的問題之間保持著密切聯系。例如:1869年,俄國化學家門捷列夫在夢中看見了他日思夜想的元素周期表。
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可以發揮下意識的作用。下意識的特點是直接受習慣的支配。一個具有良好學習習慣的人,他的下意識會隨時隨地地支配他按照平時習慣了的套路做那些與學習相關的事,使之在不知不覺中,事情做得輕輕松松,有條有理。好的習慣一旦養成,便可終身受益。
二、基本原則
學習習慣培養,要立足教育,落到實處,重在訓練,貴在堅持,要遵循學生身心發展規律,注重實踐性與實效性。
(一)整體性原則。
所有學生都是習慣培養的對象和參與者,習慣培養的計劃、實施、組織活動要著眼于全體學生的發展,貫穿于學校教育教學工作的方方面面,學習習慣的培養要落實在學生思想教育工作上,要落實在課堂教學上,要落實在教育環境上。
(二)主體性原則。
堅持教師的教育引導和學生的積極主動參與相結合,重點提高學生的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能力。
(三)層次性原則。
在進行學習習慣培養時,要關注和重視學生的年齡特點和個體差異,根據不同學生的不同情況,開展不同層次、形式多樣的、針對性強的習慣培養訓練活動。
三、培養良好學習習慣的方法
那么,怎樣才能使學生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呢?下面我結合習慣的養成規律,談談自己的認識。
(一)從小抓起,越早越好。
心理學研究表明:學習習慣在小學低年級就養成了,以后如果不給予特別教育,養成的習慣很難有多大改進,所以盡早使孩子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很重要。學生年齡小時,習慣既容易建立,又容易鞏固,不良的學習習慣若被及時發現也易于糾正,等到不良習慣越積越多并穩固定形時,既影響良好習慣的建立,又不易糾正。如有的學生有上課不專心聽講、不按時完成作業的壞習慣,即使在老師的教誨下有了改正的決心,可往往是改了又犯、犯了又改,需要經過長期的艱苦努力,才能徹底改掉。很多人認為小學低年級要讓孩子多玩,到了高年級習慣自然就養成了是極其錯誤的,所以從小學一年級,甚至幼兒園起,就要開始引導學生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并在成長過程中逐步強化訓練,從而形成穩定的自覺行為。
(二)循序漸進,逐步發展。
良好的學習習慣不能一朝一夕養成,它是一個由簡單到復雜的逐漸形成的過程。所以我們要根據學生的年齡特點,根據教學的具體情況,結合能力增強的需要,循序漸進,逐步提出具體的切實可行的要求,使他們良好的學習習慣由小到大,持續穩定地得到發展。如在小學低年級,要讓學生養成上課專心聽講、按時完成作業等簡單的切實可行的學習習慣,隨著年齡的增長,學習水平的提高,知識的不斷更新,到了小學高年級乃至中學,就要在簡單的學習習慣的基礎上逐步訓練養成高級的學習習慣,如閱讀習慣、獨立思考習慣、勇于創新習慣等。那種不遵循習慣養成規律,幻想一朝一夕就養成某種高級學習習慣的想法是不切合實際的,也是極其有害的。
(三)嚴格要求,密切配合。
良好習慣的養成,必須依靠學生多次反復的實踐,并且對學生來說,應主要放在課堂上進行。小學低年級學生自制能力差,一些良好學習習慣易產生,也易消退,所以對他們要嚴格要求,反復訓練,直至鞏固為止。教師要有目的、有計劃地增強學生的學習意識,讓學生在自主學習的過程中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但不能只講要求,而應結合教學實際,精心備課,細心指導,反復訓練,認真檢查,嚴格督促,使良好習慣的養成融于課堂教學中,同時在反復實踐和強化訓練中尤其要注意各科教師之間、教師與家長之間、班級與班級之間的密切配合,步調一致,否則會影響強化效果,影響良好習慣的養成。
(四)樹立榜樣,啟發自覺。
小學低年級學生的學習習慣是家長、教師的要求或模仿他人情況下養成的,所以設身處地,樹立榜樣,不僅對小學低年級的學生,就是對高年級學生學習習慣的養成都有很大促進作用,對小學低年級學生要多樹立一些現實生活中的榜樣。如在班上多表揚一些上課認真聽講,作業工整,遵守紀律的學生,使其他學生自覺模仿,養成習慣,對學生的每一點良好行為,教師不僅要及時給予表揚,而且要在班上營造一種良好的議論氛圍。同時家長和教師要注重自己的言行,做好學生的表率,不能使自己的不良習慣傳染到孩子身上。對高年級的學生則要給他們多講一些名人持之以恒、勤奮好學、刻苦鉆研等方面的故事,引導他們多讀一些課外書籍,從中感受良好習慣對一個人成材的重要影響,從而自覺培養良好的學習習慣。
(五)整體發展,互相促進。
除了學習習慣外,還要養成的良好習慣有很多,如生活習慣、衛生習慣、勞動習慣等,它們都源于學生的學習、生活,它們之間具有很大關聯性,如一個學生一旦養成良好的生活習慣,那就為其養成良好的衛生習慣、勞動習慣、學習習慣等創造了條件:一個在日常生活中粗心大意慣了的人,要在學習中養成認真細心的習慣是很難的,因此,培養學生良好學習習慣,不能單槍匹馬,孤軍作戰,不僅要與良好的生活習慣、衛生習慣等結合起來,更要與學校、家長結合起來,互相促進,共同發展。
培養學生良好的學習習慣,是一件非常細致、艱巨的工作,要加大培養力度,學校、家庭和社會密切配合,齊抓共管,形成良好的氛圍,要不斷總結反思落實情況,把學生學習習慣養成納入教師量化學生學習成績的依據,使學習習慣培養真正落到實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