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高艷
“我想做什么?”這是每一個人做事的原動力。小時候,老師問我們:“你們長大后,想做什么?想當什么人?”有的想當一名售貨員,因為這樣就會有很多好吃的;有的想當畫家,因為他喜歡畫畫;有的想當解放軍叔叔,因為他們最帥……我想當老師,因為我認為老師是最聰明的人,知道很多知識。為了這些可能很幼稚、很天真的原因,我們往往會爆發出無限的熱情努力學習,向著自己的目標前進。
現在我作為一名人民教師,站在這神圣的講臺上,也將履行職責,將知識傳授給學生。隨著新課改的推進,課堂已發生了很大的改變,需要合理地把握教學容量和難度要求,調整教學觀念和教學行為,重視調動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和積極性,完成當堂訓練并盡量減少學生課后的課業負擔,從而將課堂還給學生,讓學生學會自主學習,甚至達到在沒有老師的督促下自己豐富精神生活。教師已不再是簡簡單單的授課者,更是靈魂工程師,對于學生,我們要從他們的生理和心理全方面入手,齊抓共管。我們可以從幾個大方面入手:
一個學生在九年義務教育時間段,一個星期上五天課,每天6-7節課,每節課大概40分鐘,而學生的注意力大概能堅持15-20分鐘,在這有限的時間里,如何使學生學到更多的知識?這就是所有老師都要思考的問題,老師的課前準備工作很重要。我校提倡每個年級的每個科目的任課教師盡可能在一起集體備課,集思廣益,探討出最合適的教學設計。備課時老師首先注意知識的引入,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盡可能地延長他們集中注意力的時間。“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在學校的時候,孩子們的人生觀、價值觀、社會觀還沒有完整樹立,這時老師多以興趣入手,通過活動、游戲等方式參與到學習中,以寓教于樂的方式將這些最基本的知識傳授給學生,成績不再是評價學生的唯一標準,他們的素質是否全面發展才是當今社會最關注的問題。老師最重要的是教會學生如何學習,學會學習,在課堂中,盡量讓學生自己動手,將課本中的知識進行提取、探究、吸收、化為己用;著重培養學生的注意力、觀察力、記憶力、思維力、想象力、創造力、理解力、語言表達、操作能力、運算能力、聽視知覺能力等。
初中階段,學生在13歲左右進入學校,從一名兒童成為一名少年,這標志著他們的成長與轉變。他們想要成為大人,對大人的世界充滿了好奇,常常做出模仿大人的行為舉止;對年幼時喜歡過的幼稚東西展現出一種有意識或無意識的全盤否定的傾向。他們喜歡以自我為中心,在心中構建自我認同的世界。往往他們的判斷基準本身就很曖昧,在成年人看來非常扭曲,看起來很滑稽、很矛盾,常做出一些不符合大眾認知、社會常態的事情,這常常與真正的成人——教師產生沖突。教師需要關注學生心理的健康發展,學生擁有積極向上、充滿陽光,能夠承受挫折和磨難,能夠珍愛生命、孝順父母、感恩社會的心尤為重要。老師要以自己的人生觀、價值觀、社會觀影響學生,使他們樹立完整而健康的三觀,以及如何正確面對困難,鍛煉他們的抗壓能力。
在學習上,當他們明白自己因為什么而要學,學習會為他們帶來什么,如果不學會造成如何嚴重的后果,對于他們的人生會有哪些影響,就會將心放到學習上,產生學習的緊迫感和使命感。
在整個星期、整個月、整個學期、整個學年、整個初中生涯,甚至一生中,我們要和學生樹立合適奮斗的目標,并因勢利導地制定不同時期的目標,由大到小、由淺入深;從小目標入手,逐漸達成最大的愿望。
學生有了目標,有了學習動力,老師也為課堂教學做好了準備,一堂好課即將開始。以前,老師教學只有一間教室、一些桌椅、一塊黑板、一支粉筆,如此簡陋。隨著科技的發展、社會的進步、知識的擴展,老師在與時俱進,不斷吸收新的教學理論和知識,并將這些毫無保留地教給學生,大家一起跟隨時代的步伐向前進,國家和社會給予了學校很大的幫助。
學校現在有了多媒體,老師在教學時會更加生動和靈活,更能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有了電腦,學生可從網絡中吸取五花八門的知識,看到千里之外的事情,真正做到“秀才不出門,便知天下事”;有了教育專家教授們對課本的不斷修改,知識更加系統、明確,具有邏輯性;有了圖書館、閱覽室、實驗室、足球場、籃球場等一系列配套設施,這些都是滿懷著國家和社會對我們最真摯的愛與最衷心的期望。
幼年時,世界是神奇的,充滿樂趣,使我們向往;少年時,世界是神秘的,充滿未知,讓我們探索;青年時,世界是變化的,充滿機遇,讓我們奮斗;中年時,世界是和諧的,充滿幸福,讓我們守護;老年時,世界是安詳的,充滿回憶,讓我們沉醉。每一個人都是世界的一份子,是他的細胞,我們構成了世界,也在不斷地改變著世界,是變好還是變壞,都將取決于每一個人的每一個決定。大家踏出校門,走上工作崗位,都應盡最大的努力成為社會主義建設的一個螺絲釘。在社會激烈的競爭浪潮中,不斷前進,不斷保養、打磨自己,不斷學習、充實自己,回饋社會,感恩世界。
參考文獻:
[1]劉儒德,主編.學習心理學.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
[2][日]佐藤學,著.靜悄悄的革命.教育科學出版社,2014.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