符蔚
摘 要: 友善教育是一種新的教育理念,對初中教育有極大的啟發性。文章通過分析友善教育的特點與優勢,找到其作用于現實教育的根基,分析目前初中班級教育中存在的凝聚力問題,以及友善教育對提升初中班級凝聚力的作用,最后給出相應的實施對策。
關鍵詞: 友善教育 初中班級 凝聚力
良好的班集體會促進學生不斷進取,著名的前蘇聯著名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說:“集體是教育的工具。”[1]在人際交往中,友善是基準,是學生保持班級凝聚的重要基礎,在班級凝聚力建設中加強友善教育具有重要意義。
一、友善教育的特點與優勢
“友善教育”是彼此之間有和睦友好關系的人或者團體之間合作、結交、互助或支持的一種教育方法。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24字”就是以“友善”結尾。友善教育的理念充分響應了此要求,是迅速發展的中國急需實現的。友善教育具有漸進性、長期性、滲透性與實踐性等特點。在初中實施友善教育具有以下優勢:第一,優化課堂教育的效果,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第二,有利于實現課程德育目標,鞏固學科地位;第三,促進學生身體健康,繼承中華民族美德。
二、友善背景下的初中班級凝聚力問題分析
為研究初中班級凝聚力問題及對待友善教育的看法,我們成立了課題組,制作調查問卷,對學生進行隨機抽樣問卷調查,從學生與同學相處、師長相處、集體活動中的行為表現測試學生的班級凝聚和友善行為習慣。發放問卷300份,收回問卷調查287份,其中有效問卷279份。對調查結果進行總結可發現學生在感恩方面尚可;互助意識需進一步加強;包容、接受他人的意識及合作精神較弱;良性競爭意識有待提高,班級榮辱感有待提高。綜合看,學生友善概念較弱,班級凝聚力較弱,在友善背景下的初中班級凝聚力渙散的主要原因可歸納為以下幾點:
1.學生的因素。初中生正處于青春叛逆期這個敏感的時期,他們養成以自我為中心的習慣,存在自私、冷漠的性格特點,遇到事情僅從自身利益出發,對事情缺乏熱情,自我意識較強,缺乏團結合作意識和集體主義精神。
2.家長的因素。在學生的成長過程中,家長平時更多的是給予甚至是寵溺,缺乏對孩子感恩方面的教育,導致學生無法包容他人的缺點,只知道一味地索取,而不知道回報的心理。
3.教師的因素。個別教師未能重視班級凝聚力方面的建設和引導,導致班集體比較松散,缺乏凝聚力,造成部分學生對班級事務不感興趣,不積極參加班級或者學校組織的各項集體活動。隨著教育改革的深入,以學生為主的思想占據主體,若學生在學校發生問題則都視其為弱者,將過錯都推至老師身上,在這種環境下教師壓力大,素質教育就難以有所保障。
4.學校環境的因素。校園文化是一所學校特定的精神文化環境,它對學生的影響是潛移默化的。有些學校對其不夠重視,即使走廊或者班里掛有名人名句,但是學生卻不能真正理解其含義,許多精神文化只浮于表面,略顯薄弱的校園文化自然不能成為風向標,也不能有效地發揮凝聚和團結的功能。
三、通過友善教育構建班級凝聚力的對策
1.友善觀念的培養。初中生具有學習、模仿他人和從眾的特點,因此老師應與學生交流,做到嚴格律己,以身說教,改變“重成績輕德育”的思想觀念,建立友善的師生關系。多與家長進行溝通,培養學生學會感恩、學會友善待人,建立和諧的親子關系,加強家校合作,共同培養學生正確的價值觀和人生觀。
2.教師的積極引導。老師在整個教育體系中占著重要的地位,不僅承擔著“教書”的重擔,更是承載著“育人”的責任。所以,老師在關注學生課業的同時,也要正確的引導學生的思想觀念,時刻謹記利用發生在學生周邊的事情,進行友善觀念的培養和教育,鼓勵學生積極參與班級和學校的集體活動,在活動中通過互助理念、集體榮譽感理念等,提升學生的友善意識。
3.校園文化建設。營造良好的校園文化,在公告欄及學校走廊等地方宣揚中華美德,老師應將其深層意義向學生講解。同時學校管理階層及教職工均應從自身出發,提高自我素養,成為學生學習的標桿。學校應圍繞“友善文化”進行探索和實踐,將其分為“友善課堂”、“友善德育”、“友善管理”、“友善環境”等內容,將友善意識覆蓋學校的每一處,建設“友善、和諧之校園”。
四、結語
班級凝聚力是班級建設與管理的重要內容,也是學生日后走入社會能否與他人良好協作的基礎[3]。初中生正處于叛逆時期,對事物有自身一定的理解,其品性在逐漸形成,但是其在“友善”方面的缺失是比較嚴重的,所以我們要在初中班級中實施友善教育,以提升班級凝聚力,讓學生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和價值觀,反饋給社會積極正面的形象,做具有良好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公民。
參考文獻:
[1]詹古麗.論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之友善教育[J].黑河學刊,2015,總221期(11):65-66.
[2]袁月.初中生友善觀培育探究一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為視角[D].內蒙古師范大學.1-31.
[3]竺華稀,黃朝峰.論班級凝聚力[J].延邊教育學院學報,2010,24(5):120-1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