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師范大學文理學院經濟學院 李玉嬌 常嘉佳
?
中小企業非財務指標使用現狀及其影響因素
云南師范大學文理學院經濟學院 李玉嬌 常嘉佳
摘 要:本文通過問卷調查收集數據,運用spss21.0對中小企業非財務指標的使用現狀及其影響因素進行實證研究。研究發現,中小企業對非財務指標的使用程度尚不能滿足社會經濟的需求;企業規模、競爭戰略、競爭壓力對非財務指標的使用程度都有顯著影響,而企業生命周期與組織結構對非財務指標的使用沒有顯著影響。
關鍵詞:非財務指標 中小企業 平衡計分卡 影響因素
針對財務指標面向過去、不能提供企業創造未來價值動因的缺陷,非財務指標應運而生,并成為體現管理層績效和公司發展前景的重要指示器。權變理論認為,企業特征和所處的環境會影響組織結構的設計及管理系統的使用。業績評價作為管理系統的重要組成部分,其指標的選擇必須和企業戰略或價值動因相匹配[4]。Hoque等人[5]認為,規模大、在市場上處于強勢地位以及處于較早生命周期的企業,采用平衡記分卡進行評價的可能性更大。Gosselin經研究發現,處于較高不確定性市場環境、采用進攻型戰略、集權程度低的企業會更多地使用非財務指標[6]。蘇文兵、熊焰韌等人[1]通過實證研究發現,規模越大、市場競爭壓力越大的企業越傾向于使用財務指標,分權程度較高、采用進攻型競爭戰略的企業,會更多地使用非財務指標。張川基于權變理論和代理理論,通過實證研究發現,競爭越激烈、領導者個人前途越大、企業原有管理技術采用越多的企業,使用綜合業績評價指標的程度越高[2]。本文在文獻梳理的基礎上提出以下五個假設:假設1:企業規模越大,企業的業績評價就會越多地使用非財務指標;假設2:采用差異化戰略的企業,會更多地使用非財務指標;假設3:市場競爭壓力越大,企業業績評價使用的非財務指標越多;假設4:分權程度越高,企業在業績評價時使用的非財務指標越多;假設5:處于較早生命周期的企業,會更多地使用非財務指標。
2.1研究方法及數據來源
本文通過問卷調查的方式收集所需數據信息。問卷發放的對象主要為中小企業的財務部門、管理部門的相關人員。本次研究共發放問卷1000份,收回327份,其中無效問卷135份,有效問卷165份,即本研究的樣本數為165家。問卷回收率為32.7%,有效問卷回收率為16.5%。
2.2變量計量
2.2.1業績評價指標的計量
本文借鑒平衡計分卡的方法,從財務、客戶、內部經營、學習與成長4個方面評價企業業績,并篩選出24個有代表性的指標。其中,財務方面包含財務效益、資產營運、償債能力、發展能力4個維度,共12個指標;非財務指標包含客戶、內部經營、學習與成長3個維度,也是12個指標。問卷要求被調查者結合實際情況在1~5中按使用程度進行選擇,1表示幾乎不使用,5表示很大程度使用。財務指標使用程度按財務效益狀況等4個方面的指標得分加總,取值范圍為12~60。非財務指標使用程度按客戶等3個方面的指標得分加總,取值范圍為12~60。同時,要求被調查者回答各個指標被認為的重要程度,以此來量化中小企業對非財務指標的需求狀況。
2.2.2影響因素的計量
企業規模采用虛擬變量進行計量,微型企業賦值為0,小型企業賦值為1,中型企業賦值為2,要求被調查者在微型企業、小型企業、中型企業中進行選擇。本文借鑒Porter(1980)對企業戰略的劃分方法,把企業戰略分為成本領先戰略和差異化戰略,成本領先戰略賦值為0;差異化戰略賦值為1。競爭壓力的計量借鑒了Hoque、Zahirul Hoque and Wendy James的計量方法,通過5個問題的得分加總來計量,取值范圍為5~25分,5表示競爭壓力小,25表示競爭壓力大。用集權和分權程度來代表企業的組織結構特征,集權化組織結構賦值為0;分權化組織結構賦值為1。本文借鑒Merchant(1984)、Hoque和James[5]對生命周期的劃分方法,將生命周期劃分為初創期、成長期、成熟期、衰退期四個階段,要求被調查者根據企業的實際情況在四個選項中選擇,初創期賦值為0,成長期賦值為1,成熟期賦值為2,衰退期賦值為3。
3.1可靠性分析
本文采用spss21.0中的可靠性分析來檢測數據的內部一致性。目前,在理論界,克朗巴哈α(Alpha)系數大于0.7為高信度,低于0.35為低信度,對于經濟管理領域來說,通常克朗巴哈α(Alpha)系數大于0.5就認為其值可以接受。本文的克朗巴哈α(Alpha)系數為0.775,說明問卷的可靠性較高。問卷中各個方面的克朗巴哈α(Alpha)系數如表1所示。

表1 克朗巴哈α(Alpha)系數
3.2描述性統計
在有效樣本165家企業中,微型企業有42家,占樣本總數的25.5%,中型企業59家,占樣本數的35.8%,中型企業64家,占樣本數的38.8%。采用成本領先戰略的企業有95家,有效百分比為58.6%;采用差異化戰略的企業有67家,有效本分比為41.4%;3家企業的競爭戰略不明確。所調查樣本企業的平均競爭程度為為14.73,眾數為15,大多數中小企業處于中等的競爭程度。61.2%的中小企業采用的是集權化管理,只有38.8%的企業采用的是分權化管理;處于初創階段的企業有41家,占樣本總數的24.8%,處于成長階段的企業最多,占樣本企業的30.9%,處于成熟階段的企業有41家,占樣本總數的24.8%,處于衰退階段的企業最少,只占樣本企業的19.4%。
3.3中小企業非指標使用現狀分析
在調查問卷中,要求被調查者回答各指標被認為重要的程度,以指標被認為的重要程度來量化中小企業對非財務指標的需求量;同時,要求被調查者回答各個指標的現實使用情況,以此來確定非財務指標的使用程度。本文對非財務指標被認為重要程度和使用程度進行了均值差異配對分析(見表2)。可以看出,非財務指標被認為的平均重要程度為42.11,即需求量為42.11;非財務指標平均使用程度為35.92。通過配對分析,本文初步得到以下啟示:中小企業對非財務指標的使用程度還不夠,滿足不了企業對非財務指標的需求。

表2 非財務指標使用程度與重視程度均值差異配對分析
3.4非財務指標使用程度的影響因素分析
3.4.1實證檢驗
本文采用多元回歸中的逐步法進行實證研究。
表3給出了隨著變量的進入依次形成的三個模型的擬合情況。從中可以發現,三個模型的調整R方(修正的可決系數)在依次遞增,說明模型擬合的情況比較好。

表3 模型匯總
表4給出了隨著變量依次進入形成的三個模型的方差分解結果,從表中可以發現P值都為0.000,所以模型顯著性非常強。

表4 方差分析表
表5是隨著變量的依次進入形成的三個模型的自變量系數,從表中的第三個模型可以看出,競爭壓力、企業規模和戰略類型三個自變量系數的顯著性都小于0.01,是顯著的,而且都是正相關。從表6可以發現,生命周期與組織結構兩個自變量的顯著性都大于0.1,不顯著。
3.4.2結果分析
企業規模的回歸系數為2.696,P值為0.000,在0.01的水平上顯著,表明企業規模的大小對非財務指標的使用程度存在顯著影響。該變量的回歸系數為正數,說明隨著企業規模的不斷擴大,企業會越來越多地使用非財務指標。這與假設H1一致。
戰略類型的回歸系數為2.160,P值為0.006,在0.01的水平上顯著,說明戰略類型對非財務指標的使用程度存在著顯著影響。該變量的相關系數為正數,說明與采用成本領先戰略的企業相比,采用差異化戰略的企業會更多地使用非財務指標。這與假設H2一致。
競爭壓力的回歸系數為1.172,P值為0.000,在0.01的水平上顯著,說明企業所處環境的競爭壓力與非財務指標的使用存在顯著影響。該變量的回歸系數為正數,說明競爭壓力越大的企業,越傾向使用非財務指標。這與假設H3一致。
組織結構的P值為0.830,沒有顯著性,說明企業的組織結構對非財務指標的使用程度沒有顯著影響。但是,該變量的回歸系數為負數,說明分權程度越高的企業使用非財務指標越多,這與假設H4是一致的。雖然存在負向關系與假設一致,但是,由于顯著性沒有達到0.1的水平,因此不能有力地支撐本文的假設。
生命周期的P值為0.476,沒有顯著性,說明企業所處生命周期對非財務指標的使用程度不存在顯著影響。但是該變量回歸系數為負數,說明處于較早生命周期的企業使用非財務指標較多,這與假設H5是一致的。雖然存在負向關系,但由于沒有顯著性,因此不能有力地支撐本文的假設。

表5 回歸系數表

表6 已排除的變量a
通過實證研究,形成以下結論。(1)非財務指標的使用程度低于被認為的重要程度,即中小企業對非財務指標的使用程度還不夠,滿足不了企業對非財務指標的需求。(2)企業規模越大,使用非財務指標的程度越大。(3)采用差異化戰略的企業比采用成本領先戰略的企業更傾向于使用非財務指標。(4)市場競爭壓力越大,企業使用非財務指標的程度越大。(5)企業生命周期與組織結構對非財務指標的使用沒有顯著影響。
參考文獻
[1] 蘇文兵,熊焰韌,李運,常家瑛,張吉翔.業績評價中公司特征與非財務指標的選擇[J].山西財經大學學報,2009,31(5).
[2] 張川.業績評價指標的采用與后果研究——基于我國企業的實證研究[M].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08.
[3] 張川,潘飛.業績評價指標在我國企業中的采用現狀與啟示[J].經濟與管理研究,2007(12).
[4] Langfield-Smith,K.Management control systems and strategy:a critical review[J]. Accounting,Organization and Society Vol,1997(22).
[5] Zahirul Hoque and Wendy James.Linking balanced scorecard measures to size and market factors:impact on organization performance[J]. Journal of management Accounting Research,2000(12).
[6] Gosselin M.An empirical study of performance measurement in manufacturing firms[J].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Productivity and Performance Management,2005,54(5).
[7] Speckbacher G,J Bischof,TPfeiffer.A descriptive on the implementation of Balanced Scorecard in German-speaking countries[J].Management Accounting Research,2003,14(4).
作者簡介:李玉嬌(1988-),女,山東濟南人,助教,主要從事財務管理方面的研究。
中圖分類號:F27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6-0298(2016)04(a)-05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