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旭
摘 要:目前,關于依法治校的研究和實踐,大多聚焦于制度規章等“硬法”,而對于不能強制實施卻有實際效力的“軟法”則鮮有關注。在推進依法治校的進程中,“硬法”與“軟法”、硬性治理與柔性治理都不可或缺。本文主要分析大學內部的社會資本在依法治校中的作用,以及大學內部社會資本的弱化表現、影響和構建舉措,從而為校園治理的“軟法”之治提供可行路徑。
關鍵詞:社會資本;“軟法”;依法治校
依法治校是實現大學治理結構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的基礎保障。當前,由于現代大學制度尚不健全,關于依法治校的研究和實踐,大多聚焦于制度規章等“硬法”,而對于不能強制實施卻有實際效力的“軟法”則鮮有關注。大學是思維活躍、思想多元的場所,教學、科研等事業的發展需要較為寬松的環境。因此,在推進依法治校的進程中,“硬法”與“軟法”、硬性治理與柔性治理都不可或缺,倡導多元主體、自我規制的“軟法”和柔性治理將更趨重要。著眼于社會資本理論,分析大學內部的社會資本在依法治校中的作用以及大學內部社會資本的弱化表現、影響和構建舉措,從而為校園治理的“軟法”之治提供可行路徑。
社會資本在依法治校中的作用
不同學科對社會資本的認識各有區別。例如:法國社會學家皮埃爾·布迪厄認為,社會資本是“實際或潛在資源的集合,這些資源與由相互默認或承認的關系所組成的持久網絡有關,而且這些關系或多或少是制度化的”;美國經濟學家約瑟夫·斯蒂格利茨將社會資本定義為“包含隱含的知識、網絡的集合、聲譽的累積以及組織資本,在組織語境下,它可以被視為是處理道德陷阱和動機問題的方法”;哈佛政治學家羅伯特·普特南則認為,“社會資本指的是社會組織的特征,如信任、規范和網絡,它們能夠通過推動協調的行動來提高社會的效率”。盡管對社會資本有著不同的界定,但共同的取向都是把社會資本定位于以合作、信任和相互期待為基礎的社會行動和社會關系。這種以信任為核心的社會資本,是組織發展的重要資源,“從業者和學者都提出,無論是贏利性的還是非贏利性的組織,如果想要生存到 21 世紀,必須用信任作為核心要素來開發和管理組織的新范式” 。在推進依法治校的進程中,社會資本也能夠提供重要動力和支撐。
1.為校園法治秩序提供道德支撐
在依法治校進程中,發揮正式制度在校園治理中的作用,并不是要弱化道德、價值觀的治理作用。相反,只有與德治緊密結合的法治,才能實現對學校持續、有效的治理。法治秩序只有在必要的道德秩序基礎上才能有效地建立,而道德秩序在相當大的程度上源于社會資本的增長。隨著現代社會的發展,大學師生日益呈現出個體化、自主化、多元化的特點。因此,現代大學內部道德秩序的建立,必須建立在師生員工廣泛互動交往、增進彼此信任的關系領域。正如美國著名政治學家文森特·奧斯特羅姆所言,“正義的準則不能局限于法律理性,衡量所作出的決定和所采取的行為是否合理,共識和相互信任是必要的”,扎根于社會資本中的信任、互惠、合作關系,體現了多元化時代的共享價值觀,從而構成校園公共美德的基礎,為校園法治秩序提供有效的倫理價值支撐。
2.對大學內部的多元群體進行整合
現代大學的內在價值追求之一是“自由精神”。這一價值追求對推動大學的發展與進步具有重要作用。但是,正如眾多研究所討論的,自由亦是有邊界的。在大學內部,由于學科差異、學術爭鳴,由于學術發展的寬松需要和行政管理的規范要求等多種因素,過度的、放任的自由將可能導致校園各群體之間的信任危機。因此,依法治校的重要目標就是既要保障和弘揚師生員工的民主參與和自由權利,又要確立師生員工的責任意識和公共精神,使自由精神在規范的軌道上發揮作用。實現這一目標,社會資本就顯得尤為重要。因為社會資本旨在建立一種互惠合作的交往關系,強化人們之間的信任規范。這有利于消解多元利益和權利訴求的矛盾沖突,對教師、學生、行政管理和后勤保障人員等不同群體之間的關系進行調節,增強不同群體的集體行動能力、權益表達和實現能力,實現校園內部的有機整合,為法治秩序提供必要保障。
3.促進大學內部各群體的自我規制和自發秩序
依法治校的主旨在于使辦學活動按照規則來進行,實現辦學活動的井然有序。然而,正如奧地利裔英國經濟學家和政治哲學家哈耶克所言,“盡管一些群體會為了實現某些特定目的而組織起來,但是所有這些分立的組織和個人所從事的活動之間的協調,則是由那些有助于自生自發秩序的力量所促成的”。這就表明:規則和秩序如果僅僅停留在人為主觀地設計和建構上,而不是建立在社會認同和自覺遵遁的基礎上,是難以確立和長久維持的。這種自生自發秩序,則是以社會成員的自主交往行動及其社會資本為基礎的。因為,“公民參與的網絡孕育了一般性交流的牢固準則,促進了社會信任的產生。這種網絡有利于協調和交流,擴大聲譽,因而也有利于解決集體行動的困境。”社會資本所生產的網絡、信任和規范,不僅能夠促進校園內部各群體之間的合作互動,也能夠在缺乏正式制度約束的情況下規范人們的行為,并使各群體在復雜博弈中實現自我規制和自發秩序。
大學內部社會資本的弱化表現及其影響
當前,由于傳統體制的路徑依賴、經濟社會改革變遷、中西文化交融等因素的影響,大學內部的社會資本呈現弱化的態勢,并對大學的發展帶來諸多不良影響,主要表現在:
1.在價值取向上,具有功利主義的傾向
在過分強調量化、精確和工具理性的社會環境中,大學過度重視科學技術等物質層面的成果,但對于精神、文化、價值觀等卻越來越忽視。在很多大學里,評價學者的學術水平,基本上是和論文、課題數量掛鉤的;科層制管理模式也嚴重影響了大學內部的學術信任。因此,在效率指標的驅使下,求真務實的學術精神受到削弱,學術質量也難以保障。隨之,教師和學生之間的關系也變得淡漠,彷佛變成了雇傭與被雇傭的關系,大家為了創造有形的“產品”,如論文、專利等,結合在一起,但卻缺少精神上的高度認同。因此,大學校園漸漸變得浮躁不安,一些教師精力外流,只重科研,不重教學、不關心學生,過去大學教師與學生之間教學相長、情深意篤的優秀歷史傳統逐漸喪失,師生之間的社會資本也日益弱化。endprint
2.在行為模式上,具有親和權力的特征
新中國成立后,以前蘇聯大學為模板,我國形成了行政主導下的大學組織管理體系,大學按照嚴格的科層組織系統建構與運行,行政權力在大學中占據主導地位。雖然隨著市場經濟的發展,在計劃經濟體制下形成的高校純行政管理觀念逐漸淡化,但大學的管理體制依然帶有濃厚的“科層化”特征。這種行政權力主導的管理模式,使權力成為獲取機會的重要途徑,從而導致大學師生的日常社會行動或多或少、或隱或現地具有敬畏權力、靠近權力的傾向。這種傾向與社會資本倡導的 “密切的橫向互動”所主張的社會成員間自愿互惠合作和共同參與、共同發展的精神是相悖的。
3.在發展空間上,具有裙帶主義的現象
由于長期計劃經濟思維方式和本位主義的影響,我國大學教師隊伍和學術研究中的近親繁殖現象十分嚴重。例如:一項調查分析表明,我國大學財經院系的近親繁殖比海外高五倍。這種“門派”現象,從表面上看可以密切“小圈子”“小團體”內部的聯系,但實質上卻是以局部社會資本的培育來損害校園整體社會資本的發展。因為這種人為的阻隔,極容易導致學緣結構單一和學術思想僵化,導師具有什么樣的思維,學生就具有什么樣的思維,對于不同的學術思想、學術觀點產生排異性反應,導致學科內部、不同學科之間形成壁壘,催生學術利益集團,從而弱化校園內部的整體聯系,削弱不同群體之間的信任與合作。
構建大學內部社會資本的路徑
在當前大學內部社會資本弱化的情勢下,要重構、發展社會資本,關鍵是要結合社會資本所蘊含的信任、合作、橫向互動等內涵,改革原有的以縱向行政權力為主導的管理模式,搭建大學內部各群體能夠平等交流的平臺,并積極培育和諧共進的價值觀念,發揮非正式制度在校園治理中的作用。
1.改革科層制管理結構,推進協同管理
現代組織變革的趨勢表明:動態性與靈活性的加強將成為組織未來發展變化的首要特征。這就需要推進組織結構的扁平化、網絡化,縮小和消除各部門之間的壁壘,加強各部門之間的橫向溝通。隨著高等教育大眾化,加之高校學科多樣化、師生結構多元化,在管理時更適宜具體問題具體分析,采用相對靈活的方法。因此,要通過對科層制的分權化、扁平化改革,減少師生信息溝通的組織層級,加快信息的溝通與共享,使師生的需求和問題可以經過更少的手續和“關卡”得到更為迅速的解決,保證為師生服務的及時性、準確性和有效性。同時,社會資本的重要內涵就是強調大多數人參與到與自身利益有關的治理過程。隨著改革開放進程的日益深化,大學師生的民主意識、參與意識顯著增強,因此要積極建設平臺、健全制度,使師生在治學、治校的相關領域發揮作用,從而激發師生的自主管理動力,在與行政部門共同管理學校的過程中,有效培育和發展學校內部的社會資本。
2.建設好師生社團組織的互動平臺
大學師生的需求是多元的,不僅有對學術科研的執著探索,而且還有精神、文化等多方面的需求。為了滿足自身的這些需求,大學校園內的社團組織正蓬勃興起。社團組織的特征是在參與者自愿的基礎上建立的,具有公共物品性質的共同體。建設好社團組織的平臺,有利于使師生員工擴展其社會交往的空間,使師生在自愿、平等的環境中增進互動和信任。在建設社團組織的過程中,需要建立合理有效的控制模式,既能夠提高社團成員的積極性,又能對其行為進行必要的約束,使社團在良性健康的軌道上發展前行。同時,當前校園社團建設的重點主要在于學生社團組織的建設,而教師社團發展水平則參差不齊,這就容易導致教師、學生的社會資本不均衡發展。因此,要充分發揮學校工會等組織的力量,幫助、扶持教師社團的建設,并在條件成熟時積極推動具有共同興趣的教師和學生社團聯合開展活動,或師生合作建設社團,從而密切師生關系。
3.重視價值觀念等非正式制度的作用
當前,我國大學的發展正處在中國全面深化改革和中國經濟社會深入轉型的新時期,面臨中國高等教育日益與國際接軌、參與國際高等教育激烈競爭的新挑戰。在這種背景下,社會思想觀念日趨活躍,高等教育理念百舸爭流,主流與非主流并存,先進與落后交織。這必然帶來推動高等教育發展的思潮紛然雜陳、相互碰撞,如果沒有主流價值觀的指引,師生員工之間的合作、信任就可能在各種不同價值觀念的激蕩下受到挑戰,從而弱化大學內部的社會資本。因此,要構建并鞏固師生員工之間的信任和合作關系,就要堅守大學傳承學問、立德樹人的價值理念,總結大學發展過程中所形成的特色,以及學風、校風,形成鮮明的辦學理念,普及民主治校的管理理念,建立適合國情、校情的道德價值體系,發揮廣大師生共同培育社會資本的積極性和主動性。
參考文獻:
[1] 李惠斌, 楊雪冬. 社會資本與社會發展[M]. 北京: 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 2000: 3,155-156.
[2]曹榮湘. 走出囚徒困境—社會資本與制度分析[M]. 上海: 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 2003: 115.
[3] Robert Putnam. Making Democracy Work: Civil Tradition in Modern Italy [M].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1993: 167.
[4] 羅德里克·克雷默, 湯姆·泰勒. 組織中的信任[M]. 管兵,劉穗琴等,譯. 北京: 中國城市出版社, 2003: 383.
[5] 劉軍寧. 經濟民主與經濟自由[M]. 上海: 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 1997.
[6] 弗里德利希·哈耶克. 法律、立法與自由(第一卷)[M]. 鄧正來等,譯. 北京: 中國大百科全書出版社, 2000: 68.
[7] 顧海兵,曹帆. 中國高校財經院系近親繁殖程度五倍于國際水平[J]. 經濟學家茶座, 2006(3).
(作者單位:北京大學黨委政策研究室)
[責任編輯:卜 珺]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