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志宏
摘 要:本文立足于思想政治理論課程思辨性的學科優勢和人文性的教育特點,提出了以經典閱讀為基礎推動教學改革,并論述了其意義以及對于教師、內容、方法、考核、管理等方面的相關要求,借鑒西方在推行名著閱讀時的思路,做到古為今用、師夷長技,提升我國思想政治教育教學效果。
關鍵詞:思想政治教育;閱讀;經典;改革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學習是文明傳承之途,人生成長之梯,政黨鞏固之基,國家興盛之要”。而學習最基本的方式就是閱讀。“忠厚傳家遠,詩書繼世長”指的是品德和閱讀的重要性。黨的十八大提出要“開展全民閱讀活動”,近年來,“兩會”代表就圍繞全民閱讀問題多次提交提案,建議政府立法保障閱讀,設立專門機構推進閱讀。因此,思想政治教育改革也應該緊跟黨的理論指引,突破創新。雖然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改革目標、要求和標準很高,但對于這一“高峰”,既有攀登的困難,又有攀登的樂趣。作為一名教育者,也是一名改革者,實事求是和勇于進取都是必備的品質。作為思想政治理論課程教師,要在實踐中總結、嘗試和探索,推動思想政治教育課程的創新與改革。
以經典閱讀為基礎的思想政治教育教學改革的意義
1.思想政治教育契合經典閱讀的學科特點
對人的思想教育不能只圖形式上的熱鬧,只有內化于心,方能產生實效。這個過程不管設計是如何花哨亮麗,最終都要是靜逸的、深沉的。要想達到這個目的,唯有閱讀能夠擔此重任。思想政治教育的優勢是思辨性,相關著作產生的理論依據之一都是理論創立者廣博而深刻的書籍閱讀能力,其魅力在于理論的科學性和思辨性,以及飽含作者情懷的人文特點。這是思想政治教育的“根”,也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優勢。而思辨性來自于觀點的交鋒、思想的碰撞,只有廣泛的閱讀,才能具有用于交鋒的思想知識儲備。
2.思想政治教育課程具有閱讀推廣的課程優勢
思政課課程的知識體系博大精深,每一個知識點都需要很多的專業知識作為補充和支撐。要想更好地做好教育、教學工作,必須教給學生自我學習能力和信息捕捉的領悟能力。閱讀推廣能夠彌補教師在講授課程知識方面的局限性,打開講授教材知識的視野,在更加豐富的知識領域與學生產生共鳴,這樣更有助于引導學生愛國奉獻、積極進取、創新擔當,使學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架構建立在更為廣博的知識基礎之上,學生更能夠由淺入深、由表及里,從現實體驗升華到思想理論層面。學生在自我閱讀以及擇書、選書過程中,更加能夠取其精華。
從一定意義上講,任何教育都要立足于思想,不含有思想的教育只是培訓。思政理論教育應該成為培養未來優秀的社會建設者和各行各業成功人士的基礎課程,應該成為其他人文社會自然科學課程的鋪路石,應該發揮其博大、包容的優勢,體現其思想的高度和深度。因此,思想政治教育無法離開人格教育、生命教育、道德教育、人文教育、科學教育、職業教育等單獨實行,恰恰相反,真正高水平的思想政治教育總是悄悄地蘊含在以上教育之中。要達到以上要求,單憑教師的課堂教學是不夠的。教師要充分利用課堂的平臺引領學生通過閱讀進行自我教育,達到“四兩撥千斤”的教育效果。
3.思想政治教育具有閱讀推廣的現實需要
思想政治教育要有直面“學生市場”的現實勇氣。身處洶涌的信息和市場經濟大潮,對學生的思想教育僅僅依靠課堂和教材是遠遠不夠的。現代信息社會,如果還抱著一本教材是落伍的。不能讓學生將市場運作、宣傳出的所謂“暢銷書”視為經典。據相關研究發現,“對某高校圖書館《白手打天下100 招》《熟男淑女》《打造黃金人脈》等這類圖書的流通情況進行過調查,發現此類圖書的借閱次數較之其他經典著作( 含該校專業經典)高出數倍”[1]。如果教師不對學生的閱讀給予指導,學生就會自己去選擇閱讀和學習對象。因此,思想政治理論工作者應該有服務意識,要考慮教育對象的喜好,要研究、滿足、符合教育對象的特點興趣,既以教師為主導,又以學生為主體來設計教學,思想政治教育才有實際效果和意義。
另外,高質量的閱讀過程是個體與書籍之間的雙向互動過程,是一種體驗型的思維訓練方式。讀者獲取的不僅是知識,更是對信息的判斷和整合。在這個過程中,往往是靈感最活躍和豐盈的時刻。特別是經典著作,書中的信息與作者已有知識結構的交流碰撞往往最能激發讀者的創新、創造潛能。而這一點,是所有學科都需要的情境和方法。因此,不管是理工還是農醫等各個學科門類,閱讀都是不可或缺的。那種重理工而輕人文、重工具性而輕哲理性的思想和做法都是不可取的。
4.思想政治教育與閱讀推廣相結合的典型例證
西方也有思想政治教育,但是西方的思想政治教育不像中國的思想政治教育那樣旗幟鮮明。西方的思想政治教育一般通過通識教育來實現。看似 “形散”的西方通識教育并不是所謂的自由教育的延續,而富含西式的思想教育。通識教育的核心課程大致包括社會、科學、歷史、文化、文學藝術、道德思考等,其教育目的是培養合格的社會公民。我們也可以從西方的思想政治教育中“師夷長技”。西方通識教育的有效載體就是閱讀的指導,而閱讀的主要書目就是西方的經典。可以說,西方的通識教育就是建立在閱讀的根基上的。赫欽斯是20世紀美國著名的教育改革家,曾任職芝加哥大學校長。他在教育領域獲得廣泛贊譽的教育實踐是其在芝加哥大學推行的以名著閱讀為主要內容的“芝加哥計劃”的教學改革。赫欽斯打通了名著與通識教育的理論淵源,重新闡述了名著的價值,認為名著是通識教育取之不盡的資源寶藏。這一計劃從學校開始,廣泛影響到社會領域,歷經數十年,改變了美國的教育思想和方式。
5.思想政治教育具有通過閱讀推廣來改進的操作優勢
筆者在教學改革嘗試中有一個體會,思想政治教育改革的困難在于改革必須是針對大眾的,是針對大部分或者絕大部分學生的,而不是針對小眾的、針對個別學生的,更不是針對個別精英和學生干部的。但是,在實際操作上,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程教師要面對的學生數量動輒數以百計。雖然教師也希望能夠與學生溝通交流、因材施教、啟發引導,但是現實中真的很難做到普遍性。學校也會支持教師們搞調查研究、實踐教學,但是動輒上百人的學生活動的開展必然是一個很難操作的事情,更何況,教師所能影響和輻射的范圍很小,調動和協調能力比較弱,基本很難開展普遍參與的實踐活動。雖然也會組織社會調研考察等實踐活動,往往只是部分學生能夠參與。因此,教師特別希望能有一種惠及大部分學生的、簡單易行的、具有實際效果的思想政治教育模式方法。通過筆者多年的經驗積累,閱讀推廣就是一種途徑。閱讀是最簡單、實用、經濟的學習形式,閱讀指導也是最簡便易行的改革嘗試。
以經典閱讀為基礎的思想政治教育教學改革要求
1.對教師的要求:統放有度 率先垂范
只有“放得開”,課堂才能鮮活;只有“統得住”,才能達到教育目的。思想政治教育的“放與統”對教師有著很高的要求,教師需要鍛煉自己的邏輯思維能力,要提升自身的道德修養、要有著堅定的信仰,要站得高、看得遠、掌控得住。不要害怕學生在閱讀時誤入歧途,那只是閱讀歷程中的一個短暫階段。教師只要稍稍給力,用心地堅持,閱讀者收獲的大多是內心真正、全面持續的成長。
讀書往往在于教師潛移默化的引導。教師苦口婆心地叮囑要學習哪本書,學生不一定感興趣,教師隨口提及過哪本書,學生倒是會立刻買來品鑒,這是筆者在跟學生交往中的一點體會。所以,在引導學生閱讀方面,說教和要求都是次要的,重要的是讓學生看到教師自己對于書和智慧的熱愛。這樣,哪怕教師不要求學生讀書,學生也會效仿。教師首先應該是閱讀者和思考者,大學生需要較為專業和深入的閱讀指導;很難想象一個不讀書,或者不愛讀書的教師會是一名優秀的閱讀指導者;也很難想象一個不愛思考的教師如何教會學生獨立去思考。所以,一名好的思政教育教師,就應該是讀書思考的典范。一個好的環境,就應該是有助于師生閱讀思考的環境。
2.對內容的要求:經典名文 因材施教
讀書就像是擇友,要擇益友而交。大學生應該閱讀什么?當然應該是經典。經典往往是經過時間的洗禮、經過歷史的檢驗,具有普遍價值的權威著作,經典著作往往文筆優美、內功精深、厚積薄發、高度濃縮、再生力強、不易老化。人類各門學科知識,其學科起點都是關于本學科的經典著作。經典著作是人類精神的家園、知識的家園,也是未來社會的根基。經典著作往往輻射自然學科和人文社科領域,具有跨學科的高度和對人類生存終極目標和意義方面論述的深度。其人文精神和思想政治教育的價值重大而又深刻,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理應挖掘這一寶庫,做到“古為今用,洋為我用”。
思想政治教育領域的書目擇選是個很專業的工作。思想政治教育要達到對學生價值觀、人生觀引導的作用,必然要體現在對書目的選擇上。這應該不是一個教師,甚至不是幾個教師就能夠做的事情,應該發揮集體的智慧,或者發揮組織的力量。書目對于學生來講,也有一個互動溝通的過程。筆者一直認為每一個人的閱讀書單不應該是一樣的,不然就難以理解孔子“因材施教”的觀點。
3.對方法的要求:潤物無聲 長期熏陶
“十年樹木,百年樹人”。人的思想道德素養的提高是一個緩慢的過程,需要教育者立足長遠、立足根本。讀書不是一時一刻的事,如果僅僅是流于形式,那么就起不到長期的實際效果,閱讀推廣開展的效果與是否能夠做到持之以恒有很大關系。閱讀就像探險“知識叢林”,總是在不經意的地方給你驚喜,但前提是讀者必須有耐力、有好奇心、有興趣。要想引導學生發現書本這個“知識叢林”的奧妙,給學生以持續的熏陶和引導,任何淺嘗輒止的做法都很難起到真正的效果。在思想政治教育和閱讀推廣的關系方面,教師要做得巧妙和自然。在指導閱讀的過程中,思想政治教育可以起到“形散而神不散”的巧妙融合。“以柔性教育的方式實現對學生的有效引導”[2],使思想政治教育既能夠基于經典,深入人類的文化寶庫,同時又有的放矢,渾然天成。思想政治工作者應該有這樣一種智慧。
4.對考核的要求:文以言志 知行合一
對思想政治教育效果的考核,一定是思想,而思想的表達是通過語言和行動來實現。語言有口頭語言和書面語言,即文章和演講,而行動是很難測試和量化的。因此,筆者的經驗是,對于思想政治教育效果的考核形式主要還是文章,也可以適當融入一些其他形式,如辯論和演講。至于行動方面,可以在全校層面設立優秀個人獎勵,通過師生的日常觀察、舉薦,鼓勵學生發現身邊感動的事、感動的人,進而激發學生們在生活中感悟觀察、見賢思齊。
5.對管理的要求:松弛有度 學術為本
思想政治教育教學改革離不開單位組織的支持和配合。在工作繁忙的情況下,如果也給閱讀推廣的成效列出時間表、下個軍令狀,效果就會大打折扣。因此,相關單位和部門必須能夠理解思想政治教育學科的特殊性,對閱讀教育效果的考察要有足夠的耐心和寬容。在管理和任務的考核上,能夠做到既高度重視、大力支持,又不過于緊催成果,做到松弛有度、常抓不懈。另外,在高校普遍重視學術研究的今天,研究閱讀并不被普遍地認同,未給予其應有的學術地位。這樣就會挫敗教師進行閱讀推廣的信心和動力。解決這一點,要提升閱讀的學術研究地位。讓有志做這件事情的教師能夠安心,有收獲感和認同感。其實,優質的閱讀體驗可激發讀者對經典原著的興趣,這種體驗的獲得和發展軌跡及特點本身就是值得研究的學術課題。特別在今天,立體閱讀、體驗閱讀、經典閱讀、閱讀文化等概念的提出與豐富,完全可以成為學術研究的對象。
總之,信息化的社會,意味著信息源對受眾的爭奪。這種爭奪史無前例、無孔不入。如果學生不能被學校和教師所引導,勢必被非主流渠道和非主流文化所影響。而閱讀對學生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的影響作用是潛在和重大的。如果思想政治工作者不能夠看到這一點,那就錯失了對學生進行教育的最重要的途徑之一,同時也限制了課堂教育教學功能的發揮。思想政治理論工作者應該認識到這一被古往今來無數先哲論證過的經驗和智慧,自覺地成為一個閱讀者和一個合格的閱讀指導者。
參考文獻:
[1]張傳恩,錢紅軍.思想政治教育視閾下大學生經典閱讀研究[J].中國校外教育,2012(2):4.
[2] 喇全恒,龔湘.高校閱讀文化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作用[J].出版廣角,2015(8):122.
(作者單位:首都醫科大學哲學與社會科學學系)
[責任編輯:翟 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