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超
摘 要:在“一帶一路”戰略實施的背景下,當前我國高校國際技術轉移面臨著重大機遇,也存在一定問題,只有探索新形勢下高校國際技術轉移模式,尋找一條適合高校的國際技術轉移道路,才能讓高校在“一帶一路”建設中發揮自己應盡的職責和作用。
關鍵詞:“一帶一路”;國際技術轉移;模式
“一帶一路”建設下高校國際技術轉移的重大機遇
1.產業和產能輸出
隨著“一帶一路”戰略的實施,相關國家在基礎設施建設、新興產業合作以及傳統產業升級等方面具有較大技術和產能需求,有利于國內的優質產能或者技術,順利地供給其他有需求的國家[1]。因此,在與相關國家進行產能輸出和產業升級過程中,勢必給高校國際技術轉移帶來紅利。
2.技術和裝備輸出
“一帶一路”戰略鼓勵我國企業走出去,參與技術和裝備的國際競爭[2]。但目前我國裝備制造業企業存在大而不精的情況。一方面,需要其聯合相關科研院所提高裝備質量、提升技術和服務水平,協助企業提高自身素質,打造企業核心競爭力,改變我國裝備出口中的低附加值部分,提高中國制造在國際上的口碑和認知;另一方面,在大力發展我國裝備制造業的同時,“一帶一路”沿線國家的產業鏈布局、裝備本土化和適應性工作,也是我國企業所要解決的問題之一,這里面就需要大量的技術輸出和人力輸出。
3. 科技和人員交流
“一帶一路”建設需要科技合作、人才交流活動的支持和引領,科技人文交流是加強“一帶一路”務實合作的重要紐帶。“一帶一路”相關國家應以聯盟和聯合的方式,通過聯合構建實驗室和科研機構、聯合舉辦國際會議、共同制定相關標準等方式促進“一帶一路”國家間的技術共享和共同創新[3]。
4.產業投資與合作
未來,“一帶一路”沿線國家間加強產業投資與合作,特別是深化裝備制造業的投資與合作,是各國推進工業化進程的需要,是促進沿線各個國家社會經濟深度融合的重要路徑,是“一帶一路”戰略建設的重點領域[4]。我國裝備制造業將順應“一帶一路”沿線眾多國家的產業轉型升級的趨勢,積極鼓勵和支持我國裝備制造企業走出去到這些國家投資創業。通過向“一帶一路”沿線國家進行產業投資合作來完成產業轉移,并加強與相關國家的產能合作。
高校國際技術轉移模式
1.直接轉移及產業化延伸
這種轉移模式是高校技術轉移中心將本單位或相關單位已有技術直接轉讓給有需求的企業,或聯合企業和專家對核心技術進行二次開發和工藝適應性工作,然后在落地企業實現產業化。該種方式也可以在國內進行相關產品或部件的加工研制,然后再銷往國外,從而實現將核心技術的產業化延伸[5-6]。
2.按需轉移和定向協作服務
這種模式類似于定制化服務,高校技術轉移中心接到某一企業的技術需求,然后將該需求進行研討論證,組織專家進行專業鑒別和判斷,在可行的條件下與企業進行溝通,給出解決方案和措施,明確技術服務方向和服務點。整個過程需要充分發揮高校技術轉移機構國際渠道廣泛和技術調研論證的特長,幫助客戶從繁雜的信息中去偽存真,從源頭上保障了客戶利益,最大限度地降低國際合作的風險[7-8]。
3.聯合研發和后期推廣
這種模式類似于聯合技術開發類項目,把企業、專家和高校技術轉移機構捆綁在一起,主要是針對技術較為成熟、行業內領先的共性技術。高校技術轉移機構可以收取應用企業少量技術服務費用,將技術進行實際許可,并持續進行后續技術跟蹤和支持,以轉化為實際收益再進行利潤分配,以便后期進一步推廣和享受市場獲得收益[9]。
4.組建實體化聯合機構
這種模式是高校技術轉移機構以其擁有的技術作價入股與企業聯合組建實體化機構,技術專家或者技術轉移機構在實體化機構中享有參與運營的權力和股東地位,相應的技術產出收入歸公司所有,然后按照約定進行收入分配。這種模式也符合企業的需求,高校技術轉移機構的直接參與可降低企業技術消化吸收及二次開發的風險。
5.聯合開發和自主經營
這種模式是針對實力較強的高校技術轉移機構,由高校技術轉移機構獨立投入人力和物力完成核心技術的引進與二次開發等工作。然后,在技術落地國家組建本土化的孵化、產業化基地,開展適應性及綜合性的評價,最后建立實體化企業,對最終成果進行經營[10-11]。
高校國際技術轉移工作遇到的問題
1.高校本身技術輸出能力不足
國內高校更加注重自由探索,對于市場需求,尤其是國際市場需求不是很敏感;而國際企業只有在自身技術研發能力不足或者研發成本過大時,才會想到取得外圍技術。目前,我國大多數高校本身缺乏能夠直接輸出的優秀成果或技術,技術整體產出水平較低,在與發達國家競爭國際技術輸出市場方面差距較大,導致整體在國際技術轉移方面技術輸出能力不足[12-13]。
2.高校缺乏高端技術轉移人才
一方面,我國高校雖然有專門的人員從事國際技術轉移,但都是簡單的技術或者項目信息交流對接,對項目和技術本身沒有深入的了解和探討;另一方面,國際技術轉移涉及到不同國家的科技、法律和風俗習慣,需要從事技術轉移者具有豐富的復合知識和經驗,而高校國際技術轉移機構尚未建立較為高端的專門從事國際技術轉移的培養機制,更是缺乏對相關人才引進和待遇提升方面的激勵制度。因此,與國外相比,我國技術轉移的專業人才數量少,尤其是可以專門從事國際技術轉移工作的人員更是少之又少,遠遠不能滿足需求[14]。
3.高校在國際技術轉移中主體地位缺失
高校作為技術轉移的主體,并不缺乏科技成果,但大多數科技成果距離市場還有很大一段距離,其原因主要有:一是高校的科技成果主要是基礎研究成果,考察的是理論可行性,而對技術本身缺乏表征及論證;二是高校科技成果多是基于實驗室小規模實驗得出,與市場實際需求有很大區別。因此,我國高校科技成果轉化率與發達國家存在較大差距,造成了我國高校在國際技術轉移中的主體地位缺失[15]。
4.高校國際技術轉移體系有待完善
近些年,我國高校技術中介機構在規模和數量上大幅增加,也開展了很多國際技術轉移業務,但整體上高校技術轉移的中介組織體系未系統建立,存在許多亟待解決的問題。高校在國際技術轉移業務能力方面欠佳,大多還停留在消息轉發溝通階段。一方面,高校對其他國家的合同法或者技術轉移法律法規缺乏足夠了解,造成對國際知識產權的認識和保護上也有較大缺失;另一方面,在運行模式、服務模式、贏利模式、人才隊伍建設等方面,我國高校技術轉移服務機構,完全依靠市場化運行來實現自我發展還比較困難,從而影響高校國際技術轉移服務機構的整體發展[16]。
“一帶一路”戰略下高校國際技術轉移新模式
1. 建立“技術+資本”的國際技術轉移模式
高校國際科技成果轉移轉化,首先在于組織模式的創新管理,利用國內的高技術資本和國際金融資本融合,一起撬動“一帶一路”國家的技術市場,進而使國內技術或成果有效轉移轉化。這就要求高校國際技術轉移機構積極帶動社會、國家間資本的活力,為技術、資本、市場三方搭建有效橋梁,進而為技術的最終轉化落地提供強有力的保證。在具體執行層面,一是爭取“一帶一路”專項技術轉移資金的支持,或與相關國家及企業設立聯合基金,撬動國際資本,為優秀項目落地提供資金支持,使更多資本投入到高新技術的發展和應用領域;二是充分進行項目考察、市場預測、投資調研、生產條件許可等調研,把市場的“蛋糕”做大、做強;三是與技術轉移的供求雙方進行充分的交流溝通,確保技術轉移的各流程,并促成相關國際技術轉移項目。
2. 建立科學完善的國際技術轉移評價體系
與國外相比,我國對科技成果轉移轉化的統計評價缺乏系統性考慮。因此,為了客觀評價我國科技成果轉移轉化情況,進一步使我國參與到國際技術轉移轉化競爭中,建議從以下幾方面建立科學完善的國際技術轉移評價體系。一要加強對科技成果轉化特點和規律的認識,在評價中充分反映科技成果轉化的全鏈條、多環節以及轉化主體和轉化形式多樣化等特點;二要在具體指標設計上充分考慮與國際指標的銜接和可比性,擴充相關監測指標,完善統計數據基礎;三要利用大數據技術建立全面、綜合的科學評價體系,把國際技術轉移的各項數據進行采集、分析和評價,最大程度地提升國際技術轉移轉化率和產出的經濟效益。
3.建立技術轉移起點前移的技術全流程跟進模式
由于國際技術轉移的特殊性,往往供需雙方需要有很長時間的溝通和接觸,并且單純的技術貿易或專利許可模式單一、談判冗長、適應性差,因此高校技術轉移機構有必要建立一種技術轉移起點前移的技術全流程跟進模式。該模式的主體思想是合作開發及合作平臺建設,將技術轉移的起點前移至應用基礎研究,甚至是前移到基礎研究階段。高校技術轉移機構首先需要引導企業和技術持有團隊聯合進行導向性研究。高校要負責接洽企業與技術持有團隊簽訂相關協定,具體約定在科研投入、科研成果、項目管理方面的細則,真正讓企業進入科研技術創新上游,給企業和專家吃下“定心丸”;使信息更加對稱,增加項目研發的可靠性、合理性、進化性,真正架起高校科研成果與企業間技術轉移的橋梁。
4.建立全方位合作伙伴關系體系
高校國際技術轉移特別要注意與當地政府和人員建立密切的合作伙伴關系。“一帶一路”上的很多國家不同于歐美發達國家,很多的信息必須親臨相關國家扎扎實實做調研才能獲得。一要加強國別研究,多把研究人員送到當地去收集情況。二要加強與當地政府合作:一方面,是設立技術轉移分中心,瞄準需求,定點投放,重點支持,使高校符合該國家發展的優勢技術成果完美落地;另一方面,組織專家、教授與相關政府及企業進行對接交流,對具體項目進行集中攻關,服務當地政府和企業活動。三要以聯合的方式共建聯合實驗室(研究中心)、國際技術轉移中心、海上合作中心,在實體化機構的基礎上聯合舉辦國際會議、共同制定相關標準、加強科技合作,促進“一帶一路”國家間的技術共享和共同創新。四要加強科技人員的往來交流,合作開展重大科技攻關,共同提升科技創新能力,積極開拓和推進與沿線國家在青年就業、創業培訓、職業技能開發、社會保障管理服務、公共行政管理等共同關心領域的務實合作。
5.建立覆蓋產業化全過程的國際技術轉移平臺
高校國際技術轉移機構作為中介方,應承擔籌建科技成果轉化統一的操作平臺工作,穿梭于高校、生產企業及相關國家之間,及時了解市場急需并適用的技術,完善轉移技術名錄,做好“紐帶”工作,統籌各方信息和思路,從第三方角度審視科技成果產業化全過程,提出一套能夠為各個利益主體接受的科技成果轉化、實施的整體規劃或方案,提升科技成果產業化鏈條各個環節的價值。因此,只有在高校技術轉移中心集成技術和戰略管理能力不斷提升的推動下,大量科技成果轉化的生態系統才能不斷優化,從而保障技術轉移全過程的順利進行。
本文系北京市科技計劃項目“引進國際高技術資源落地服務傳統產業高技術改造”(Z141103004414092)、北京市科技計劃項目“北京市2014年支持技術轉移服務機構能力提升專項”(Z141101004414097)、北京市教委共建項目“高校產學研協同創新機制及平臺建設研究”階段性成果
參考文獻:
[1]邱奇. “一帶一路”戰略助推我國產業資本輸出[J]. 理論視野,2015(8).
[2]王先民. 淺談如何應對推進“一帶一路”過程中的問題與挑戰[J]. 品牌,2015(8).
[3] 李新創. “一帶一路”戰略對我國鋼鐵以走出去的機遇分析[N]. 世界金屬導報,2015-09-01.
[4]賀亞男,丁力,潘浩. 利用“一帶一路”建設契機推動天津科技開放創新的對策建議[J]. 天津經濟,2015(7).
[5]周大鵬. 高校技術轉移模式及能力評價研究 [D]. 北京:中國礦業大學,2012.
[6]賀亞男,丁力,孫靜. 海外金融機構開展國際技術轉移的創新模式分析與對策[J]. 天津科技,2015(11).
[7]徐小麗. 典型國家(地區)承接國際技術轉移模式及趨勢分析[J]. 企業技術開發,2012(26).
[8] 郭志毅,龐銳. 國內外高校科技成果轉化職業化發展探究[J]. 科技創新與應用,2016(3):46.
[9]劉奕岑. 國內外高校技術轉移模式及其分析[D]. 重慶:重慶大學,2006.
[10]張寒. 大學—產業界科研成果流動模式的演變:從技術轉移到知識交換[J]. 科學與科學技術管理,2016(2):62-69.
[11]喬翠霞. 國際技術轉移的新變化及對中國的啟示[J]. 理論學刊,2015(6).
[12]劉長穎. 我國高校國際技術轉移的現狀分析[J]. 現代教育科學,2011(3).
[13]應輝輝. 新形勢下我國國際技術轉移的應對策略研究[J]. 今日科技,2015(1).
[14]長城企業戰略研究所. 跨國技術轉移的現狀分析及我國的應對策略[J]. 中國高新區,2015(6).
[15]劉長穎,傅利斌. 高校國際技術轉移問題研究[J]. 中國高校科技,2011(6).
[16]陳漢梅. 發展中國家國際技術轉移的模式及問題[J]. 當代經濟,2011(9).
(作者單位:北京科技大學北京國際高技術中心)
[責任編輯:卜 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