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志剛
摘 要:加強美育是我國教育當前面臨的一項重要任務。教育的根本任務是立德樹人,只有從促進學生全面發展這一戰略高度來認識美育、重視美育,了解美育發展現狀,認識高校美育工作的重要性和迫切性,真正將美育落到實處,才能夠培養出德、智、體、美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通過建立課堂教學、課外活動和校園文化“三位一體”的美育機制,真正把美育落實到人才培養的全過程。
關鍵詞:美育;高校美育機制;全面發展
美育是審美教育,也是情操教育和心靈教育。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對全面改進美育教學,提高學生審美與人文素養作出重要部署。2015年,國務院辦公廳下發《關于全面加強和改進學校美育工作的意見》(以下簡稱《意見》),提出到2020年初步形成大、中、小、幼美育相互銜接、課堂教學和課外活動相互結合、普及教育與專業教育相互促進、學校美育和社會家庭美育相互聯系的具有中國特色的現代化美育體系的總體目標。
近年來,學校美育取得了較大進展。但是,《意見》中也指出:“總體上看,美育仍是整個教育事業中的薄弱環節,一些地方和學校對美育育人功能認識不到位,重應試輕素養、重少數輕全體、重比賽輕普及,應付、擠占、停上美育課的現象仍然存在;資源配置不達標,師資隊伍仍然缺額較大,缺乏統籌整合的協同推進機制。”因此,加強和改進學校美育工作,是我國教育當前面臨的一項重要任務。
從人的全面發展的高度提高對美育的認識
馬克思主義唯物史觀認為,人的全面發展是人類最高理想,也是現代教育的目的和追求。全面發展是培養受教育者在德育、智育、體育、美育方面獲得完整發展,我國的教育方針就是培養德、智、體、美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
美育是美學和教育學的綜合教育,它是一種按照美的標準培養人的形象化的情感教育。中國現代美育的奠基者蔡元培先生說:“美育者,應用美學理論與教育,以陶冶感情為目的者也。”美育是塑造理想人格和優美靈魂的重要載體,它以形象為手段、以情感為核心、以實現人的全面發展為宗旨。美育通過對人內在情感的直接感染,調動起人的各種心理能力并使之和諧運動,從而潛移默化地實現對人的塑造,使人的精神境界得到提升。
席勒是人類歷史上第一個提出“美育”概念并加以全面深刻闡釋的理論家。他指出:“要使感性的人成為理性的人,除了首先使他成為審美的人,沒有其他途徑。” 席勒認為,美育所憑借的手段是美的藝術,也就是審美教育。所謂審美教育是審美主體以藝術和各種美的形態作為具體的媒介手段,通過展示審美對象豐富的價值意韻,直接作用于受教育者的情感世界,從而潛移默化地塑造和優化人的心理結構,鑄造完美人性的一種有組織、有目的、互動的教育活動。
1903年,王國維先生在《論教育之宗旨》一文中首倡著名的“心育論”,提出“心育”包括知育、德育和美育,教育要培養精神與身體以及知情意協調發展的“完全之人物”的“教育之宗旨”。1912年,蔡元培先生在《對于新教育之意見》中,首次將美育列入國民教育方針,提出軍國民主義(體育)、實力主義(智育)、德育主義(德育)、美育主義(美育)再加上世界觀教育,這就是“五育”的新國民教育方針。美育與德育、智育、體育有著緊密的聯系,它們既相互獨立又相互滲透和促進,共同完成學校培養合格人才的重任。例如:曾繁仁先生在《美育十五講》一書中講道:美育是實施德育必不可少的手段,美育的強烈感染力是一般理論教育所不具備的,美育本身包含著榮辱感、羞恥心等道德因素;美育對智育的促進作用體現在審美活動可以調節人的大腦機能,提高學習和工作效率,美學知識已成為當代科技工作者知識結構的重要方面;體育與美育作為身、心的兩個方面是相輔相成的,美同樣是體育所追求的目標之一,體育運動本身就包含著美的因素。
美育是一種完善人格、提高人的創造力、有助于人的和諧發展的教育方式。正如蘇聯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所說:“進行音樂教育的目的不是培養音樂家, 而是培養和諧的人。”我們只有從教育的根本目的是促進人的全面發展這一戰略的高度來認識美育、重視美育,真正把美育落到實處,才能夠培養出德、智、體、美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
從高校現實出發看加強美育的迫切性
20 世紀50 年代以來,世界各國對藝術教育空前重視,許多綜合大學都開設了藝術教育方面的課程。1989年,國家教委首次提出要在普通高校開設藝術選修課。2002年,教育部明確提出所有普通高等學校均在2005年前普遍開設藝術類選修和限定性選修課程,并逐步納入教學計劃,計入學分。目前,全國各高校普遍開設了藝術教育的課程,課程種類也在不斷增多,但各學校對美育的重視程度和藝術教育發展水平卻很不平衡。
圍繞大學生美育狀況,2015年暑期,筆者在北京、河北、河南、內蒙古等地對近千名大學生進行了網絡問卷調查。調查中,筆者了解到學生對美育作用的理解和認識十分準確,排名前三位的答案依次是:提高審美能力、陶冶情操、完善人格。關于“大學生中小學期間在學校是否接受過完整的美育課程教育”,10.2%的學生回答從沒有;42.3%的學生回答有一些;34.9%的學生回答很少; 10%的學生回答比較多;只有2.6%的學生回答非常多。對“是否掌握某種藝術技能”,53.6%的學生表示完全沒有;20.9%的學生表示粗淺掌握一種;熟練或非常熟練掌握至少一種的為25.5%。這說明現有大學生在基礎教育階段接受的美育還是相對薄弱,更顯示出加強高校美育工作的必要性。
調查顯示:大學生的課外活動以上網、聽音樂、看電影和電視為主,而參觀博物館、藝術展或走進劇場觀看文藝演出的頻率均遠遠低于前三項。對于高校開設的美育課程,70.7%的學生表示感興趣;對美育課程設置的狀況,有47.1%的學生表示在通識教育選修課中需要選修一定學分的美育類課程,有25.2%的學生表示在專業課中有美育類課程;有9.8%的學生表示本校沒有美育類課程的要求;有17.9%的學生不了解本校美育課程的要求。這表明:大部分學生對學校美育類課程有所了解,但也有一部分學生還不太了解學校在這方面的要求。學生對美育課程滿意度調查結果是:學生對教師水平的滿意程度最高,課程內容其次,但對活動場所的滿意程度較低。學生認為學校美育課程存在的主要問題:一是缺少體驗環節,占57.2%;二是課程種類太少,占50.8%;三是場地不夠,占39.1%;四是教師講得太枯燥,占34.7%。在校園文化生活方面,有29.9%的學生認為學校藝術類學生社團“非常活躍”,有63.3%的學生認為“一般”,有6.8%的學生認為“很不活躍”。從學生本人參與藝術社團的情況看,有15.8%的學生表示積極參與,有58%的學生表示偶爾參與,有26.2%的學生表示沒有參與。
調查結果表明:大學生對美育功能的認識是正確的,絕大多數學生對高校開設的美育課程是感興趣的。由于學生在基礎教育階段接受的美育相對薄弱,大學階段的美育還不能完全滿足學生的需要。因此,加強高校美育顯得更為迫切。2015年,教育部部長袁貴仁在全國學校藝術教育工作會議上指出:要深刻認識加強學校美育的重要性、緊迫性,以強烈的責任感、使命感、以更加自覺的行動、更加有力的措施,加快推動學校美育工作明顯改觀。
完善美育機制和措施,將美育落實到人才培養全過程
加強美育,首先是教育者要提高對美育重要作用的認識,真正將美育納入人才培養計劃,落實到人才培養全過程。要學習借鑒國外的好經驗,結合自身實際,健全完善高校美育機制和措施。
藝術教育是學校實施美育的重要途徑和內容。1994年,美國出版《藝術教育國家標準》,提出藝術是生活和學習的重要組成部分,藝術教育是面向全體學生的。將“音樂”“舞蹈”“戲劇”“視覺藝術”作為藝術教育的內容。從幼兒園到高中分三個不同階段,要求學生每個階段必須達到一定的水平和能力,學校并不是用藝術家的標準去培養學生,而是通過藝術教育,讓學生了解藝術、熱愛藝術、懂得怎樣去欣賞藝術,在參與中培養自己的藝術才能。由此可以看出,美國的美育從幼兒園開始,就得到了高度重視和普及,這也為美國的高等教育打下了很好的美育基礎。楊百翰大學以高度重視藝術教育的普及而聞名,全校有18個學生藝術演出團,其中舞蹈團有芭蕾舞團、現代舞團、國標舞團、國際民間舞團、民俗舞團等,藝術團的許多學生是非藝術專業,但藝術團的演出水平卻是非常專業和高質量的,曾先后到世界50多個國家進行演出。
加強美育須遵循美育特點和學生成長規律,堅持“面向全體學生、重視美育實踐、融合社會資源”的原則,形成課堂教學、課外活動和校園文化“三位一體”的機制。
首先,面向全體學生,發揮好第一課堂的美育功能。要加強高校的美育課程建設,以提高學生審美和人文素養為核心,以創新能力培育為重點,構建科學的美育課程體系。將藝術教育課程作為每個學生的限定選修課程,并在教學管理制度上給予充分保障。針對目前大學生在基礎教育階段美育相對薄弱的現狀,要充分考慮學生的個體差異和興趣偏好,堅持因材施教、分類指導。學校可以設置系列的、不同層次的藝術選修課程供學生選擇,非藝術專業的學生根據條件可以選修藝術專業的課程。在面向全體學生開設以藝術鑒賞為主的限定性選修課程基礎上,要積極創造條件增加藝術教育課程的數量,豐富藝術課程的種類,開設藝術實踐類、藝術史論類、藝術批評類及“非遺”保護等方面的任意性選修課程。隨著基礎教育階段美育的加強,對高校美育的要求將會更高,高校要做好與基礎教育階段美育的銜接。課堂教學的關鍵在教師,藝術高校要依托相關學科優勢,提升藝術教育教師隊伍的整體素質和水平,加強教師團隊建設。普通高校可以通過聘請專業藝術院團的藝術家和藝術院校的專業教師擔任本校兼職藝術教師,拓展美育教師資源平臺。
其次,重視美育實踐,充分發揮課外活動對學生美育的促進作用。藝術教育的特點離不開實踐,藝術實踐活動是學校美育課程的重要組成部分。藝術教育的課堂教學要與課外活動緊密結合,將實踐活動納入教學計劃,按學分實施課程化管理,如讀文學名著、觀摩戲劇、戲曲、影視、舞蹈、音樂會,參觀藝術展覽、參加學生藝術社團排練演出、書畫攝影展、微動漫制作比賽、學習掌握一門藝術技能等。藝術實踐活動可以充分調動和發揮學生參與的主動性與創造性,給學生創新發展的空間,同時起到自我教育的作用。許多高校的學生藝術團通過學生自己創編文藝節目,通過身邊的人、身邊的事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搬上舞臺,受到師生的歡迎,獲得了很好的教育效果。實踐表明:只要學校高度重視并將課堂教學與課外美育實踐活動緊密結合,就會使校園產生一種強大的美育力量,促進學生健康成長。
最后,融合社會資源,營造校園美育環境。校園文化建設是育人的重要載體。大學創設的文化環境蘊含著美育的功能,在潛移默化地影響著每個學生。校園優美的自然環境可以使學生得到美的感知或感動,培養學生的審美情趣。高校要結合自己的學科專業特點設置一些人文景觀,營造格調高雅、富有美感、充滿朝氣的校園文化環境,以美感人、以景育人。豐富多彩的校園文化活動是高校美育的大舞臺,要積極擴大師生的參與,引導校園文化活動從自發到有計劃、上水平發展,形成校園文化的品牌項目,使之成為廣大師生的期盼。高校要充分利用當地的民族和民間美育資源,搭建開放的美育平臺。通過高雅藝術進校園活動,邀請專業文藝團體的藝術家、民間藝人和“非遺”項目的傳承人走進校園進行表演,開設專題講座等。同時,高校要加強美育實踐基地建設,組織學生藝術團到社區、中小學進行演出,要創造條件積極參與中外文化交流活動,爭取到國際舞臺去表演。學生在豐富多彩的校園文化生活中一定能夠強化自身的文化主體意識和創新精神,增強傳承弘揚中華優秀文化藝術的責任感和使命感。
綜上所述,加強美育是我國教育當前面臨的一項重要任務,各級領導和廣大教師要高度重視,將美育納入人才培養規劃,通過具體實施方案,落實到課堂教學、課外活動和校園文化建設之中。要加強美育與德育、智育、體育相融合,與各學科教學和社會實踐活動相結合;加大美育投入力度,將師資隊伍建設作為美育工作的重中之重;充分利用整合社會資源,通過建立課堂教學、課外活動和校園文化“三位一體”的美育機制,把美育落實到每個學生培養的全過程。
本文系教育部人文社會科學研究專項任務項目(高校思想政治工作)“高校課堂教學、課外活動和校園文化三位一體的美育機制研究”資助項目(項目編號:14JDSZ2081)
參考文獻:
[1]國務院辦公廳關于全面加強和改進學校美育工作的意見, 2015-09-15.
[2]袁貴仁.在2015年全國學校藝術教育工作會議上的講話[N].中國教育報,2015-02-12.
[3]蔡元培.美育文選[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83.
[4]席勒.美育書簡[M].徐恒醇,譯.北京:中國文聯出版公司,1984.
[5]王道俊,郭文安.教育學[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9.
[6]曾繁仁.美育十五講[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2.
[7]蘇霍姆林斯基.和青年校長的談話[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83.
[8]美國藝術教育協會聯盟.美國藝術教育國家標準[J].劉沛,譯.中國美術教育,1998(5).
[9]馬達,陳雅先.美國楊百翰大學藝術教育考察紀行[J].中國音樂,2013(4).
[10]彭吉象.藝術教育中國夢[J].藝術教育,2013(10).
(作者單位:北京聯合大學師范學院)
[責任編輯:翟 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