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志永
摘 要:十二屆全國人大常委會第十八次會議對《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法》(以下簡稱《教育法》)《中華人民共和國高等教育法》(以下簡稱《高等教育法》)進行了修訂和完善?!皟煞ā毙拚傅陌l布和實施,對于促進教育事業發展,提升高等教育質量,推動實現我國從高等教育大國到高等教育強國的歷史性跨越,具有重要意義。此次修法,反映了國家深入推進體制機制改革的新觀點、新思路,吸收了教育事業發展中的新經驗、新做法,體現了國家依法治教、依法辦學的新思維、新理念。
關鍵詞:高等教育法;教育法;學術權力;依法治教
豐富教授治學內涵,充實高校學術委員會的學術權力
在高校建立和設置學術委員會既是實現教授治學的重要途徑和方式,也是完善高校內部治理結構、建立現代大學制度的重要路徑和舉措。對于教授在高校管理中的作用,《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以下簡稱《綱要》)就有明確的闡述,“探索教授治學的有效途徑,充分發揮教授在教學、學術研究和學校管理中的作用”,并進一步指出,要“充分發揮學術委員會在學科建設、學術評價、學術發展中的重要作用”。為此,2014年3月,教育部頒布了《高等學校學術委員會規程》,對高校學術委員會的定位和職責進一步加以明確,對高校學術委員會的組成和運行規則進一步加以規范,成為高校、學術委員會制度建設的范本。《高等學校學術委員會規程》的發布實施,突出了教授治學和學術民主的理念與原則,對于促進高校完善學術委員會制度、健全內部治理結構具有重要意義,是推進中國特色現代大學制度建設的重要舉措。
此次《高等教育法》修訂,充分吸收了《高等學校學術委員會規程》中對高校學術委員會職責的規定,對高校學術委員會的職能進行了擴充,明確規定:“高等學校設立學術委員會,履行下列職責:審議學科建設、專業設置,教學、科學研究計劃方案;評定教學、科學研究成果;調查、處理學術糾紛;調查、認定學術不端行為;按照章程審議、決定有關學術發展、學術評價、學術規范的其他事項”,進一步充實了高校學術委員會享有的學術權力,明確了學術委員會在學科建設、學術評價、學術發展和學風建設等事項上的重要作用,豐富了教授治學的內涵和意義,為完善高校內部治理結構奠定了制度基礎。
堅持依法治教理念,強化考試舞弊等違法行為的法律責任
依法治教是貫徹實施依法治國基本方略的要求。堅持依法治教理念,推動教育法制建設,必須要健全和完善教育領域的法律法規等相關制度。只有健全、完備的教育法體系,才能為依法治教工作提供全面的法律依據,也能使依法治教工作做到有法可依、有章可循。
為了推進和實施依法治教,此次《教育法》的修訂,首先在明確考試舞弊行為主體范圍的基礎上,加大了對考生在教育考試中舞弊行為的處罰力度。修訂后的《教育法》明確規定,對考生在國家教育考試中舞弊行為的處罰,依據情節不同,可以采取以下措施予以懲罰:在考試現場采取必要措施予以制止并終止其繼續參加考試;可以取消其相關考試資格或者考試成績;責令停止參加相關國家教育考試一年以上三年以下;構成違反治安管理行為的,由公安機關依法給予治安管理處罰;構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責任。不僅如此,還明確了對組織、幫助考生舞弊的機構、個人以及由于疏于管理造成考場秩序混亂、作弊情況嚴重的教育行政部門、教育考試機構直接負責的主管人員和其他直接責任人員的法律責任。此外,修訂后《教育法》還進一步強化了對違法頒發學位證書、學歷證書或其他學業證書的學校或其他教育機構的行為的處罰責任,明確規定了學校等教育機構以外的任何組織或者個人制造、銷售、頒發假冒學位證書、學歷證書或者其他學業證書的法律責任,以及以不正當手段獲取學位證書、學歷證書或者其他學業證書的行為后果。修訂后的《教育法》,針對教育實踐中存在的頻發性違法行為,明確了相關行為的主體范圍和法律責任,加大了對考試舞弊和違法頒發學位、學歷證書等行為的處罰力度,使得對教育領域違法行為的認定和處罰有了明確的法律依據,也與《刑法修正案(九)》規定的組織考試作弊罪、非法出售、提供試題、答案罪等犯罪行為有效銜接起來。
推進辦學體制改革,明確高校經費籌措機制的變革方向
高校作為提供高等教育服務的主要載體,是知識發現和科技創新的重要力量,是先進思想和優秀文化的重要源泉,是培養各類高素質優秀人才的重要基地,是服務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支撐。推進高校辦學體制改革,是教育綜合改革和轉變政府職能的重要舉措,也是提高教育服務水平和增強高校發展活力的客觀需要。
《綱要》對深入推進高校辦學體制改革明確指出,堅持教育公益性原則,健全政府主導、社會參與、辦學主體多元、辦學形式多樣、充滿生機活力的辦學體制,積極鼓勵行業、企業等社會力量參與公辦學校辦學。2011年3月,《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分類推進事業單位改革的指導意見》根據職責任務、服務對象和資源配置方式等情況,將從事公益服務的事業單位細分為兩類,其中承擔高等教育公益服務,可部分由市場配置資源的,劃入公益二類。在中央財政支持和保障上,對公益二類,根據財務收支狀況,財政給予經費補助,并通過政府購買服務等方式予以支持。此次《高等教育法》修訂,在高校辦學體制改革上,充分吸取了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事業單位分類改革的意見,明確“高等教育實行以舉辦者投入為主、受教育者合理分擔培養成本、高等學校多種渠道籌措經費”的辦學體制,這有利于調動社會參與辦學的積極性,能夠進一步激發教育活力,提高辦學效益,滿足人民群眾多層次、多樣化的教育需求。
提升依法行政水平,完善教育行政部門對高校的評估與管理方式
此次《高等教育法》修訂,順應了國家教育行政體制改革和審批權限下放的要求,明確了國務院和地方政府在高校設立審批上的權限劃分,將一部分原來由國務院承擔的高校設置審批權下放給省級政府,完善了以省級政府為主管理高等教育的體制,加強了省級政府對區域內教育的統籌管理。對此,修訂后的《高等教育法》規定:“設立實施本科及以上教育的高等學校,由國務院教育行政部門審批;設立實施??平逃母叩葘W校,由省、自治區、直轄市人民政府審批,報國務院教育行政部門備案;設立其他高等教育機構,由省、自治區、直轄市人民政府教育行政部門審批。”
此次《高等教育法》修訂,遵循全面推進依法行政,建設法治政府的要求,堅持政校分開、管辦分離的原則,明確要求人民政府要積極轉變教育管理職能,教育行政部門要依法履行教育職責,保障高校的辦學自主權,明確高校的辦學責任。對此,修訂后的《高等教育法》規定,高校應建立本校辦學水平、教育質量的保障與評價制度,教育行政部門負責組織專家或者委托第三方專業機構對高校的辦學水平、效益和教育質量進行評估,進一步完善了教育行政部門和高校在管理高等教育上的職責劃分,為形成政事分開、權責明確、統籌協調、規范有序的教育管理體制提供了制度保障。
此次《高等教育法》修訂,吸收了教育部推進和實施《高等學校信息公開辦法》和《高等學校信息公開事項清單》的有益經驗和做法,遵循完善教育信息公開制度,保障公眾對教育的知情權、參與權和監督權的要求,明確規定高校應及時公開相關信息,接受社會監督。在修訂后的《高等教育法》中對高校信息公開作出規定,是深化高校校務公開、促進高校依法治校、提高高校管理水平的必然要求,是提高教育工作透明度、廣泛接受群眾監督、加強高校黨風廉政建設的迫切需要,也是保障師生員工和社會公眾的知情權、參與權、表達權和監督權的重要內容。
此次修訂《教育法》和《高等教育法》,體現了政府簡政放權、轉變政府職能的決心,確立了管、辦、評相分離的教育治理體系,進一步明確了政府高等教育的管理職責和權限,進一步明確了高校的辦學主體地位,有利于更好地發揮社會的支持和監督作用,有利于推進教育治理體系建設和增強教育治理能力,為加快形成政府依法管理、學校依法自主辦學、社會各界依法參與和監督評價的教育公共治理新格局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作者單位:中國政法大學法學院)
[責任編輯:卜 珺]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