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帥帥
摘要:港口產業集群是一系列依托于港口、生態共生效應比較明顯、產業關聯特征較強的企業集合,具有港口依托性、生態共生性、產業外向性。中國港口產業集群普遍面臨著企業網絡不穩定,組織基礎不穩固,金融風險等問題。本文對此提出了針對性的對策建議。
關鍵詞:中國 港口產業集群 對策
一、港口產業集群的內涵、特征和發展趨勢
港口產業集群是以提升港口服務水平、發展港口經濟為目的所形成的一系列在地理位置上比較接近、生態共生效應比較明顯、產業關聯特征較強的企業集合。一般來說,集群內部具有共生性、互動性和柔韌性的特點。港口產業集群是在船舶服務、貨物轉運服務、碼頭綜合服務等港口主導產業的帶動下逐步形成的。這些港口主導產業有一定的集聚性,港口經濟發展的越好,集聚效應越明顯。港口相關產業主要有運輸裝備制造業、石化產業、商貿業、建筑業和金融服務業等。
總體來看,港口產業集群有三個特征。一,港口依托性。 港口產業集群投資規模巨大、資產專用性強、沉沒成本偏高,這形成其對港口的依托性。二,生態共生性。港口產業集群屬于復式集群,往往是由多個專業化產業集群組成,各相關產業間能夠實現產業鏈銜接互補,形成一個商業生態系統。三,產業外向性。產業集群的投入品往往從外部匯聚而來,而產出品也主要面向外部市場,尤其是國際市場。
港口產業集群是隨著全球經濟的發展而出現的經濟形態,對區域經濟發展有顯著的帶動作用。目前,我國港口產業集群發展呈現出四大趨勢。一是發展模式逐步轉變。首先,港口產業集群更加重視產業鏈的延伸和關聯配套產業發展。其次,港口產業的發展更加重視與城市經濟的協調互補。二是由臨港工業轉向新型工業。隨著深層次、大規模的國際產業轉移,我國臨港工業也開始發生變化,逐步向新興臨港工業集群轉型。三是沿江港口產業集群迅速發展。在西部大開發、中部崛起等政策背景下,沿江港口城市爆發出巨大的發展潛力,促使沿江港口產業集群快速發展。四是港口產業集群向腹地擴張。為緩和港口產業與港口城市間功能兼容上的一些矛盾,港口產業集群一方面對其產業鏈進行延伸和完善,另一方面還在空間上向其經濟腹地擴張和集聚。
二、中國港口產業集群發展的主要問題
(一)企業網絡不夠穩定
港口產業集群作為一種對企業有利的網絡關系需要依托堅固的信任基礎、共同的文化背景以及良好的商業信譽。導致協作網絡不夠穩定的原因主要有: 一是企業間的信任和承諾基礎比較薄弱。 二是非正式制度的約束對于港口產業集群的持續成長不利 。 三是信息共享和技術擴散在一定程度上不利于企業自主創新 。
(二)組織基礎不穩固
在我國,多種因素導致港口產業集群內部的組織基礎相對薄弱,管理制度也不規范,很容易受到外部環境的影響。具體包括: 一是政府控制力較強。當政府干預過度時,就會導致資源的流動受到不利因素的影響。二是輻射影響力有限。部分港口產業集群過于依賴區域專業市場,腹地輻射能力有限,未來成長空間不容樂觀。三是中介服務體系建設嚴重滯后 。嚴重削弱港口產業集群的競爭優勢,降低了集群運行的整體效率。
(三)僵化封閉
港口產業集群在發展初期,往往能夠保持較大的開放性和包容性,但區域品牌建立之后,集群內往往會形成一種事實上的區域保護主義。另外,分權式改革之后,地方政府往往實施地方保護主義政策,這種情況導致產業集群整體運行效率下降,競爭力明顯不足。
(四)盲從龍頭企業
在我國,港口產業集群往往采用雁行模式,以一個或幾個龍頭企業為核心,帶動整個產業集群的發展。這種協作關系的不足之處在于過分強調小企業對龍頭企業的依賴,在發展戰略上同龍頭企業盲目保持一致。這種雁陣模式極易出現羊群效應。龍頭企業一倒,眾多中小企業也將一起灰飛煙滅。而且,完全依賴龍頭企業戰略制定和技術研發的這些中小企業,一般都極為缺乏自己獨立創新的能力。
(五)過度依賴優勢資源
依托港口現有優勢資源來提升自己獨特的競爭力。這種策略明顯有利于港口產業集群初期的成長壯大。但長遠來看,港口所有優勢資源向單一產業或單一產品高度集中,會加大產業集群的經營風險。 一旦企業的外部經營環境發生變化,港口產業集群將很難迅速實現生產的轉型和升級。
(六)金融風險較大
解決中小企業融資是港口產業集群的一大優勢,但這種優勢在某些情況下反而會增加金融風險。港口產業集群內的中小企業具有的優勢并非總是建立在正式的制度基礎上,這種私下的信任承諾關系——例如非正式金融支持——將使集群內資信狀況很大程度上隱蔽起來。這會顯著擴大港口產業集群內部的金融風險。風險一旦爆發,將形成一系列的惡性連鎖反應。
三、中國港口產業集群發展的對策建議
(一)在國家頂層設計框架下促進中國港口產業集群
促進中國港口產業集群,關鍵是將港口發展規劃、產業布局、產業結構調整升級路徑等一系列重要戰略思考融入到國家頂層設計當中。中國共有 18000公里的海岸線,港口數量超400 個,平均約 500 公里就有一個上千萬噸的大規模港口,初步形成了環渤海、長江三角洲、東南沿海、珠江三角洲和西南沿海 5 個規模化、集約化、現代化的港口群體。倘若不是在國家整體發展戰略層面上統籌各港口群體之間的分工職能,協調發展,那么根本無法實現從單個港口產業集群、區域港口產業集群向全國性港口產業集群的質的飛躍,甚至有可能陷入到長期的惡性競爭當中。因此,在國家頂層設計框架下,各港口根據區域定位,明確各自分工,是促進港口產業集群的必要條件。
(二)將中國港口打造成“一帶一路”的關鍵節點
“一帶一路”蘊含了歐亞大陸經濟整合的戰略構想。其中,絲綢之路經濟帶戰略涵蓋東南亞經濟整合、涵蓋東北亞經濟整合,并最終融合在一起通向歐洲,形成歐亞大陸經濟整合的大趨勢;21 世紀海上絲綢之路經濟帶戰略從海上聯通歐亞非三個大陸。21 世紀海上絲綢之路經濟帶和絲綢之路經濟帶戰略形成一個海上、陸地的閉環。從地理位置上來看,“一帶一路”戰略幾乎覆蓋中國境內所有的港口,而且把這些港口作為重要的資源要素物流節點,從而促進經濟要素有序自由流動、資源高效配置和市場深度融合,推動沿線各國實現經濟政策協調,開展更大范圍、更高水平、更深層次的區域合作中,推動中國港口向高水平產業集群過渡。
(三)通過自貿區設立和改革創新加快港口產業集群
目前,在中國大陸境內的自由貿易園區主要有上海、廣東、天津和福建自貿試驗區。其中, 上海自貿區建設對于把上海港打造成綜合競爭優勢明顯的區域性國際樞紐港有著直接促進作用。通過出臺貿易和金融便利化措施,加速跨國企業、主權基金、高端人才等全球優質資源要素向自貿區范圍內集聚,有利于吸引高端制造業,吸引更多加工、制造、貿易和倉儲物流企業在自貿區聚集,進而加快上海港的產業集群升級。從長遠來說,向區域性國際樞紐港目標高速發展的上海港,也將輻射到周邊的寧波——舟山等港口,逐步形成層次清晰、干支銜接、布局合理的港口網絡體系。上海自貿區與上海港的良性互動經驗,也將為其他港口群體的產業分工網絡形成、產業集群升級提供寶貴的可供借鑒的經驗。
(四)依托制度創新和中國智能制造優化港口服務
港口服務質量直接關系到港口的發展,也決定了港口產業集群的程度。構建全方位的港口服務體系,不斷優化港口服務質量管理和評價,有利于提高顧客滿意度,優化管理流程,吸引企業落戶進駐,從而不斷提升集群水平。而優質的港口服務質量主要體現在高效化和便利化兩個方面,這離不開制度創新和信息支持。 上海自貿區在監管制度創新方面形成了多項可供復制的制度。例如,創新“一線放開、二線安全高效管住、區內自由”監管制度。海關推出“先進區、后報關”、“批次進出、集中申報”等監管服務創新舉措。檢驗檢疫推出“通關無紙化”、“第三方檢驗結果采信”等改革措施。海事推出了船舶安全作業監管、高效率船舶登記流程等新制度。同時,海關、檢驗檢疫聯動實施“一次申報、一次查驗、一次放行”監管試點,并在一線出境、二線入區環節實現通關單無紙化。啟動實施國際貿易“單一窗口”管理制度。借鑒國際通行規則,建立貿易、運輸、加工、倉儲等業務的跨部門綜合管理服務平臺。建立貨物狀態分類監管制度。對保稅貨物、非保稅貨物、口岸貨物進行分類監管,提高通關速度,控制監管風險。這一系列制度為高效通關和便利通關奠定了基礎。 除此以外,提升港口運營效率還需借助高效運行的管理信息系統,實現通關一體化。可以順應“互聯網+”的發展趨勢,通過互聯網與港口管理相結合,利用互聯網助力提升港口服務質量。2015 年 3 月國務院部署加快推進實施“中國制造 2025”,正是強調要以信息化與工業化深度融合為主線,強化工業基礎能力,提高工藝水平和產品質量,推進智能制造、綠色制造。促進生產性服務業與制造業融合發展,提升制造業層次和核心競爭力。
(五)通過混合所有制改革推行地主港模式
地主港管理模式能夠充分發揮公私共同經營的多重優勢,既兼顧了政府利益,也激發了企業活力。地主港管理模式實行所有權和經營權分離,一方面能夠保證政府對國有資源的所有權和控制權,有利于政府統一規劃、統一布局、統一開發,提高土地集約使用效率;另一方面,能夠實施多元化經營服務模式,有利于引入競爭,形成一個充分競爭的業務環境,發揮市場資源配置的作用。 進一步發掘地主港管理模式的制度優勢和經營活力,關鍵是要推動混合所有制改革。而推動混合所有制改革,關鍵又在于民營資本能否發揮積極作用。這取決于混合所有制企業的股權結構,而這又恰恰是深化地主港管理模式的關鍵之處。通過合理的股權結構安排,能夠建立一家或多家獨立運營的混合所有制企業,以 PPP 等方式獲得多個港口的經營管理權,從而在公司治理層面解決區域性的港口產業集群問題。換言之,利用這種市場化的經營管理模式實現區域性港口產業集群,從而代替傳統低效率的自上而下的行政主導模式。
(六)爭取地方政府重視與支持
集聚現象改變了政府產業政策的視角,促使政府選擇集群化戰略。為保障地方財政稅收,地方政府介入產業集群。同時政府也成為了產業集群過程中土地、能源、原材料市場的供應方。政府的合理引導和政策扶持,對產業集群起著巨大的推動作用。政府參與主要體現在未港口產業集群提供有利的政策和制度環境。根據國內外先進港口產業發展歷程的分析,不難看出,政府在港口產業集群過程中扮演極其重要的角色。一方面,從港口建設的硬件來看,政府大力投資建設港區內基礎設施,包括港口、交通、輔助設施、公用工程、工業園區、生產基地等建設。另一方面,政府采用政策傾斜和扶持,提高港口集群內的軟件設施,包括:提高政府審批等辦事效率、配套的后勤服務、設定自由貿易區、稅收優惠區等,政府合理規劃港口產業,為港口產業集群發展創造了良好的投資環境。
(七)積極促進港口資源整合和產業結構的轉型升級
從港口集聚開始,其本身就伴隨著各種問題。世界先進港口發展至今經歷了多次產業結構調整。為滿足經濟發展需要,各先進港口國家總是通過不斷調整港口結構,適應運輸結構的發展。20 世紀 70 年代以來,許多工業港口出現了臨港制造業萎縮、結構性失業問題。借助國家政策革新和企業創新,倫敦港不斷創新與衍生航運交易、融資、海事保險、海事法律和仲裁等航運相關服務產業集群,并形成以現代服務業為代表的主導產業,進而實現了港口產業集群的成功轉型升級。我國港口產業集群過程中,開始逐漸顯現出產業結構、布局結構、整體能力結構和功能結構上的問題。因此能否如同倫敦港口產業集群那樣,成功實現港口產業集群轉型,決定了我國港口產業集群的命運。
(八)推動關聯產業合作共贏與創新發展
企業集群數量和集群規模是產業集群的外在表現,相關產業間的關聯強度才是產業集群的本質表現,因為企業間關聯度決定了港口產業集群的聚集效應。一般來說,企業集群數量、規模與產業關聯程度正相關。依據產業的關聯程度,集群內部各產業形成聯動、共生機制。產業集群的核心除了企業之間的關聯外,還在于企業之間及企業與其他機構之間的互補性,即形成產業集群內部的共生機制。產業集群并不是企業簡單的扎堆,關鍵在于以產業為依托形成產業鏈。由臨港工業發展形成的產業鏈,最終促使產業集群程度提升。因此,發展港口經濟,就必須發展港口產業集群,促進產業間互補與合作,降低交易成本、提高資源配置效率、形成企業間信任機制,實現資源共享和企業創新。
參考文獻:
[1]陳佳貴,王欽.中國產業集群可持續發展與公共政策選擇[J].中國工業經濟,2005,09
[2]陳劍鋒. 基于產業集群的政策研究[J].科學學與科學技術管理,2005,05
[3]徐秦,方照琪.國內外地主港模式差異化分析及對我國港口發展的思考[J].水運工程,2011,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