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清龍
經濟責任審計評價是審計成果的重要體現,是經濟責任審計工作中的重要組成部分,是經濟責任審計工作的重點和難點。經濟責任審計評價的范圍,應當根據被審計對象及所在單位具體情況而定,并非一概而論。一般來說,應對被審計單位提供的會計資料真實性做出評價,對資產的真實性和完整性、負債的真實性和合法性做出評價,對財政財務收支的真實性和合法性做出評價,對單位有關經濟決策事項做出評價,對被審計單位內部控制制度是否健全有效做出評價,對審計對象遵守財經紀律及廉政情況做出評價以及對審計對象履行經濟政策執行權、經濟決策權、經濟管理權、經濟監督權和個人廉潔自律情況(簡稱“四權一廉”)分別做出評價。
一、經濟責任審計評價存在的問題
(一)審計評價不夠全面
實踐中,審計人員在缺乏評價依據又考慮規避審計風險時,做出的審計評價存在過于籠統,缺少全面性的問題,沒有對被審計單位經濟活動的真實性、合法性、效益性做出客觀評價,達不到審計目標。
(二)經濟責任審計評價重點不突出,缺少針對性
目前,經濟責任審計評價多是就是論事,審計評價的重要性原則沒有體現出來。怎么抓住審計評價重點,是經濟責任審計需要解決的難題。
(三)審計查證缺乏深度和廣度,審計評價不準確
部分審計人員沒有走出“賬本”,走訪調查、實地抽查、個別座談等不夠深入,加之受時間、手段等因素制約,調查達不到應有的效果,沒有揭示問題實質,無法做出準確的審計評價。
(四)經濟責任交接制度不健全
審計中,經常遇到一些由于交接工作流于形式而引起的債權債務、合同履行以及資產管理等方面的糾紛,經濟責任交接制度不健全,影響了經濟責任的劃分。
(五)審計人員綜合業務能力差影響了審計評價的內容客觀公正
在現實工作中,部分審計人員的知識能力同工作需要還存在一定差距,有待于進一步提高。
二、改進經濟責任審計評價的措施
(一)準確定位經濟責任審計評價
一是圍繞干部管理職能,以發展的眼光全面、系統、辯證地看待特定歷史條件下發生的問題,而不是機械地照搬過去或現行的法律法規對其簡單、片面地下結論。應結合干部工作實際,做到客觀公正,避免審計評價的片面性。二是對審計評價應做到切實可行,簡便實用,不能超越審計權限,切忌對審計過程中未涉及的事項、證據不足、評價依據或標準不明確以及超出審計范圍的事項進行評價。三是審計評價應根據干部監督管理部門工作需要,對干部任期內履行經濟責任的情況給出正確的評價意見,為考核任用干部提供依據。四是把握全局利益與局部利益的統一性。
(二)在審計實施過程中,應圍繞評價目標開展審計工作
一是根據評價指標確定的總體框架,結合被審計單位的具體情況明確審計重點,同時圍繞各項評價指標進行有針對性的審計取證;二是對發現的問題要善于運用審計調查方式加以分析、解剖,及時與干部履行經濟責任情況掛鉤,明確干部應負的經濟責任,便于做出審計評價;三是審計報告應圍繞評價目標,以評價指標為主線,以審計發現的情況和問題作為基礎,準確劃分經濟責任,做到評價有理有據。
(三)進一步完善評價標準
在審計評價上,要進一步完善評價標準,增設更為科學的評價指標,使審計評價標準真正反映干部是否全面、規范和有效地履行了經濟責任。在關注干部權利運用和經濟責任履行合法性的同時,應更加關注被審計干部經濟行為的績效性。因此在審計評價標準上,應增加反映干部履行經濟責任經濟性、效率性和效果性的指標。同時建議及早頒發經濟責任審計評價指南,專門規定財政財務收支真實合法效益性、內部控制制度、執行財經法紀、個人廉潔自律等相關定量與定性指標,以及行業標準和地區水平的參考值,以判斷履行經濟責任職責的優劣。
(四)建立健全經濟責任交接制度
應將工作交接納入經濟責任審計管理之中,前任、繼任人員都要填寫《經濟責任交接表》,簽訂《經濟責任交接承諾書》。離任應承諾交接表中的資料及數據真實、準確、完整;繼任應承諾對所交接的全部經濟事項繼續履行經濟責任。建立經濟責任交接制度,可有效分清前任、繼任雙方的責任,增強責任意識,改變“新官不理舊賬”的狀況,為促進和改善經濟責任審計評價工作起到積極的作用。
(五)提高審計人員綜合業務素質,降低審計評價風險
目前,審計力量不足與審計任務重的矛盾比較突出,審計項目深度不足、廣度不夠,審計項目質量難以保證,審計評價往往就是抓不住要害,加大了審計評價風險。從目前情況看,普遍存在對審計情況綜合思考不深、問題成因分析不透、意見建議層次不高等問題;有的只是對問題簡單疊加,缺少歸納梳理、分析總結;有的沒有真正抓住問題的根本結癥,意見建議針對性不強。因此,要加強對審計人員的培訓,審計人員除了掌握必備的會計、審計知識外,還需要掌握經濟、法律等知識,具備良好的語言溝通、文字表達和邏輯思維能力。通過“請進來”,即邀請相關專家做專題講座,“走出去”,即鼓勵審計人員積極參加各種培訓,選派業務骨干參加上級重大項目審計等方式,提高審計人員綜合業務素質。同時,針對目前部分審計人員知識結構單一的情況,可以根據不同的審計項目,加強對審計資源的整合利用,提高審計工作效率,從而降低審計評價風險。
總之,審計評價應該圍繞審計內容,圍繞經濟責任,堅持審計什么評價什么的原則,對審計過程中未涉及的事項、法規依據不充分或難以定性的事項、都不能妄加評價。必須做到客觀公正,實事求是,用精煉的語言、準確的判斷和鮮明的觀點進行評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