呂進新
合作學習是20世紀70年代初興起于美國,并在70年代中期至80年代中期取得實質性進展的一種教學理論與策略體系。由于它在活躍課堂氣氛,大面積提高學生的學業成績,促進學生良好非智力品質的發展等方面實效顯著,很快受到世界各國的普遍關注,并成為一種主流教學理論和策略。《國務院關于基礎教育改革與發展的決定》提及并倡導合作學習,指出:“鼓勵合作學習,促進學生之間相互交流,共同發展,促進師生教學相長。”小組合作學習這一新的教學形式,改變了傳統班級教學的壟斷,為教學組織形式改革提供了新的途徑。本文從“有效合作學習的支持策略與實施策略”這兩方面談談語文教學中“有效合作學習”的策略。
一、合作學習的支持策略
合作學習的支持策略是合作學習前所做的必要準備,是合作學習的前奏,是合作學習有效性的基本保障。合作學習的支持策略是由多種因素組成的體系,包括學校及相關部門對合作學習開展所進行的培訓、提供的相應的教學資源等,教師對合作學習的理論準備,學生對合作學習的理解與認同。
1.提高教師的素質
提高教師對合作學習的理解和認識。一些教師對合作學習的理論已經有了一些理解,這是不爭的事實。然而這種理解還停留在表面上,處在一種經驗的水平上,這與合作學習的應用要求有一定的差距。合作學習主要與教師的課堂教學調控技能和技巧有關系,首先要掌握有關課堂控制的理論知識,提高知識修養。其次在課堂教學過程中要不斷地總結經驗,提高課堂調控的技能和技巧。另外,在組建合作學習小組時要全面考慮學生的特點等組成合作小組。與傳統教師角色相比,教師在合作學習中要充當的是指導者、合作者、促進者和參與者的角色。
2.發揮學校及其他相關機構的作用
學校不僅為語文合作學習提供了必要的場所及相關的條件,而且為語文合作學習的開展提供了有力的支持。要成功推行合作學習,單靠語文教師的大膽設想、大膽實施是不夠的,需要學校領導者首先對語文合作學習給予認可,并積極鼓勵語文教師開展合作學習。同時,學校領導者要對合作學習有正確的評價。領導者積極的鼓勵和評價會調動語文教師的積極性和創造性。因此,在合作學習中要充分發揮學校組織和其他相關部門的作用。
3.提高學生對合作學習的理解與認識
在合作學習中,教師對合作學習的理解和認識被放在突出的位置,學生對合作學習的理解和認識容易被忽略。實際上,課程與教學改革的推進與實施,固然離不開教師和學校,但是真正能體現課程與教學成果的應該是學生。在學生成為課堂學習主體的今天,沒有學生的積極參與,合作學習的有效性就會受到影響,因此,必須提高學生對合作學習的理解和認識,使學生明確自己才是學習的主人。
二、有效合作學習實施策略
合作學習實施是一個比較復雜的過程,如果說合作學習的支持策略是為合作學習提供理想的藍圖的話,那么合作學習實施的策略是把藍圖落到實處的保證。合作學習的實施策略主要包括教師和學生在合作學習實施中所進行的一系列活動。
1.教師在合作學習中的活動策略
(1)教師要清晰把握合作學習的任務與時機
教師在說明合作學習任務時,要告訴學生學習的任務是什么,如何完成,在完成過程中有什么要求,達到什么樣的效果,否則由于學生沒有明確的學習任務,就會在客觀上形成一種放任式的合作學習模式,影響合作學習的有效性。合作學習一般是圍繞問題進行的,合作問題提出之前教師要有一定的課堂講授,這要求教師在講授的時候注意調動學生合作學習的積極性,使學生合作學習的動機保持在最佳水平,強化學生的參與意識,保證合作學習的有效性。
(2)教師要正確掌握合作學習的時間
合作學習時間是影響合作學習的主要因素之一。在合作學習實施中,教師在合作學習的時間上容易產生兩種傾向:一是合作學習時間過短與過長。要解決合作學習時間過短或過長的問題的根本出發點是教師對合作學習的設計。教師在合作學習設計過程中要有時間意識,注意根據不同合作任務確定合作學習的時間。在合作學習中既不能因為合作時間不充分,影響合作學習的深入開展,又不能因為時間過長,浪費學生的時間,影響教學進度。
2.提高學生的主體參與度
合作學習是以學生合作為主體的活動。學生主體性發揮的狀況直接影響合作學習的有效性。合作學習是一種有準備的學習,這種準備不僅指教師,學生在合作學習中也要有所準備。在合作學習中,學生任務的完成要通過學生的主動學習進行,另外,教師在合作學習中適時地提出問題,兩者有機結合,以此增強合作學習的效果。
合作學習的有效性不是一種因素作用的結果,它往往是多種因素的綜合。要提升語文合作學習的有效性,語文教師和教育研究者必須不懈努力。同時,語文教師應明確合作學習的有效性是衡量合作學習的標準,必須樹立語文有效合作學習的理念,并在實踐中不斷反思和進步,語文教師才能在合作中發展、進步。當然,在合作學習研究中還有許多值得探討的問題,需要我們堅持不懈地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