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程華東(華中農業大學黨委宣傳部部長):
《中國高等教育質量報告》的發布,成為首份“國家質量報告”,具有里程碑的意義。進入21世紀的中國高等教育實現了跨越式發展,要實現由大到強的質變,必須更加注重增強質量自信和自省,更加注重增強質量意識,把提高質量上升到國家戰略高度,把提高質量沉淀到高校辦學行為之中。中國走高教強國之路,必須更加注重更新質量理念,堅持和完善“五個度”(即社會需求的適應度、培養目標的達成度、辦學資源的支撐度、質量保障的有效度、學生和用戶的滿意度)的評判維度,用數據和事實說話,用科學方法和國際視野衡量,在實踐中落地、落細、落實。“質量的實現既要求建立各種質量保障體系,形成多種評價模式,同時更需要在機構內部形成一種質量文化。”應以這次質量報告發布為契機,以充分的教育自信和冷靜的教育自省為主要基調,更加注重以開放促進高教改革,用“國際實質等效”標準助推中國質量提升;以創新提升高教能效,支撐引領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實施,實現高教強國夢。
@ 何進(北京科技大學黨委宣傳部部長):
首次發布的《中國高等教育質量報告》,緊扣“全面提高質量”的戰略主題,用事實和大數據精準地展現了國家對高等教育現狀的全面、系統、深入的思考。一是向全社會充分展示了高等教育事業的重要成果,舉辦了世界最大規模的高等教育,為國家經濟發展和社會進步作出了重大貢獻。二是初步建立了一整套具有“中國特色、世界水平”的高等教育質量標準體系,在推動中國高等教育綜合改革與可持續發展方面提供了科學依據、有效路徑和評價標準。三是梳理出影響中國高等教育質量提升的突出“短板”和“軟肋”,為今后提高教育質量在聚焦問題和精準發力方面大有助益。但破解“四不夠、一不高”的關鍵,首先是理念先行。要以學校為主體進行系統性制度設計,體現學生為中心、成果為導向,追求質量至上。其次,積極破除制約學校發展的不合理束縛,鼓勵各類學校辦出特色、分類發展。依靠一流大學和一流學科建設,帶動提升高等教育綜合實力和國際競爭力。最后,人的因素是第一位的。要健全教師評價制度,給教學和科研人員更多經費使用權和成果的使用、處置、收益權。
@田陽(中國林業教育學會常務副秘書長):
此份“國家報告”是對高等教育全景式的掃描診斷,為高等教育“十三五”改革發展提供了重要的參照系。報告既總結了成績,也提出了亟待解決的問題。我們也要一分為二、辯證看待。應該說,我國高等教育在“學生規模世界第一、高校數量世界第二”等方面取得了巨大成就,我們必須堅定發展信心,扎根中國大地,發展高等教育。同時,我們更應堅持問題導向,立足大學的學術邏輯和社會需求邏輯,直面報告中的問題診斷,自覺對號入座,主動使“十三五”規劃的編制和實施更加聚焦發展短板,以精準的改革有效激活學校內涵發展和質量提升的內生動力。為此,不同類型的大學要主動回應國家和社會的需求,回歸人才培養的本質屬性,堅持特色發展,重點抓好教學能力的提升,以創新創業人才的培養,為大眾創新、萬眾創業提供多規格、高質量的人力資本紅利。此外,高水平大學要堅持面向世界、面向未來,加強一流學科建設,用高水平的科技創新、社會服務和文化傳承創新,實現對創新驅動戰略的“全面支撐”和“率先引領”。
@鐵錚(北京林業大學黨委宣傳部部長):
《中國高等教育質量報告》這份世界上首次發布的高等教育質量“國家報告”,讓我們亦喜亦憂:既看到了21世紀以來中國高等教育在跨越式發展中取得的成績,也看到了其與“雙一流”還存在一定的差距與不足。報告顯示:我國在學總規模位居世界第一,各類高校數量位居世界第二,毛入學率高于全球平均水平及全球中高收入國家平均水平;我國高等教育的布局結構與區域經濟社會發展步調協調;新建院校助推中國高等教育大轉型;全國高校各安其位、各顯其能、特色發展等方面的成績。同時也應看到,報告中真正能夠體現高等教育質量的指標還不夠充分和具體,專業和社會發展脫節、“重科研輕課堂”等問題在一些高校仍普遍存在;與世界一流大學相比,人才培養質量還不能盲目樂觀:一方面,評估指標體系的局限性和傾向性,使得評估結果與現實狀況容易存在誤差;另一方面,質量的評估有許多難以具體和量化的指標,使得評估本身具有較大改進、完善的空間。所以,中國高等教育還沒有到慶功的時候,在數量迅速提高的進程中,加快提升質量,是當前面臨的首要和重要任務。
學術不端,咋辦?
@ 李洪波(江蘇大學副校長):
解決學術不端問題可從以下幾方面著手:第一,抓基礎,加強學術規范教育,解決學術不端的“不想”問題。完善學術規范教育體系,增強科研人員對學術規范和知識產權的了解,避免“無意”的學術不端;切實加強學風建設,積極倡導科學創新精神,提升科研人員的研究能力;強化科研團隊的文化氛圍建設,使科研人員在潛移默化中樹立起良好的科學道德和學術規范價值觀念。第二,立制度,建立科學合理的學術評價制度和學術管理制度,解決學術不端的“不能”問題。改革現行的科研管理評價體制,全面建立科研成果盲審評價制度;完善科研人員的考核和晉升制度,對科研產出不做數量要求,重在高質量的科研成果;改革學術出版體制,避免出現學術刊物權力異化。第三,重懲戒,加強對學術不端行為的監督和懲罰,解決學術不端的“不敢”問題。完善科研人員的信用信息體系,形成信息聯動,切實提高學術不端行為的違紀成本;實行學術評價人員的責任追究制度,實現科研評價科學性和可信度;落實出版單位的連帶責任,增強出版單位對學術成果審核的責任心。
@封林(三峽大學學生處處長):
當代大學生是我國社會主義事業的建設者與接班人。他們能否遵守學術道德,不僅關系著個人的前途和命運,也會影響整個民族乃至國家的發展與未來。大學生若從學生時代就開始弄虛作假,參加工作后很容易依賴學術不端等不良“捷徑”。所以,必須在萌芽階段就得到整治和改善。遏制學術不端行為,筆者認為應該從兩方面來考量:一要加強學術道德建設。良好的學術道德是大學生進行科研的基本素質要求,是學校嚴謹治學的道德底線和生命線,是可持續科學研究健康發展的重要保證。通過學校層面舉辦各種各樣的學術道德建設宣傳活動,樹立學術道德模范典型,起到學術道德的標桿引領作用。二要對學術不端“零容忍”。現今學術不端現象屢禁不止,究其原因,還是在于對學術不端、誠信缺失沒有做到“零容忍”。誠然,培養杰出人才是高校使命中的重中之重,但教會一個人如何“誠實做人”,才是最重要也是亟待解決的問題。倘若國內高校都能夠對學術表現差或學術不誠實者采取“零容忍”的態度,從學生階段就造就其嚴謹對待科研的態度,培養出來的大學生才能真正稱得上是杰出的。
@ 蒲怡{中國礦業大學(北京)紀委辦公室、監察處}:
從高校紀檢監察的角度看,要對學術不端行為進行黨紀政紀處理,也就是通過處罰,來達到學術上的“正義”。在程序上,首先,須經由高校學術委員會,或者是學術道德委員會對學術不端違紀線索進行調查,認定被調查對象是否屬于學術不端行為,并依據嚴重程度提出處理意見。其次,由高校校長辦公會對學術不端違紀的人員,依據《中華人民共和國高等教育法》賦予校長對高校人員的處罰權,根據學術不端行為的相關處理規定,進行行政處分。若是黨員,還涉及到黨紀處分,即需由學校紀委根據《中國共產黨紀律處分條例》進行黨紀處理。最后,要依照“處理一個,教育一片”的原則,將案情在高校內部通報,消除學術上的不良影響,教育廣大教師恪守學術誠信。在實際操作中,學術不端行為的認定往往比較容易,而在違紀的嚴重程度的認定上,卻有較大的自由裁量空間。相對應的政紀黨紀處分,也從最低的通報批評到警告,直至最嚴重的解聘或者開除。因此,學術不端違紀程度的認定,需要統一的尺度來統一處罰的力度,最終達到在處理上的公平公正,實現學術上的“正義”。
@鐵錚(北京林業大學黨委宣傳部部長):
教育部根據相關法律、法規研究起草的《高等學校預防與處理學術不端行為辦法》,向社會公開征求意見工作已于4月29日結束。據悉,該辦法體現了堅持預防為主、教育與懲戒結合的原則。預防與處理學術不端是個巨大的系統工程,要綜合治理、協同作戰。僅靠高校的力量是不夠的,全社會都要為形成積極、健康、向上的學術風氣貢獻力量;要深入開展相關的教育活動,從小學、中學抓起,而不能等到大學再算總賬;要認真分析學術不端發生的深層次原因,并采取有效措施盡快加以解決;領導要以上率下,教師要為人師表。對于教師和擔任領導職務者發生的學術不端行為,要從嚴處罰,而不能與“庶民”同罪;要以預防為主、關口前移,加強監控,不要等到出問題之后才開始處理;要研究、實施行之有效的辦法進行全面預防。例如:廣泛推行論著答辯前、結題前、發表前、出版前的查重機制,能在很大程度上預防抄襲和剽竊等行為;要建立預防與處理學術不端的長效機制,警鐘長鳴,未雨綢繆,明確主責單位和責任人,全面實行責任制,真正做到“守土有責、守土負責、守土問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