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文鵬等
摘 要:為“人類命運共同體”貢獻智慧和力量,是當代中國大學文化建設的歷史使命,是當代中國大學精神理應葆有、大力倡揚的嶄新內涵。本質上作為文化機構的當代中國大學而言,從整體性思維層面理應進一步拓寬全球化視野、增強文化自覺、凸顯人文關懷、凸顯理性精神。
關鍵詞:人類命運共同體;當代中國大學;精神
2013年3月,習近平總書記在莫斯科國際關系學院演講,指出“這個世界,各國相互聯系、相互依存的程度空前加深,人類生活在同一個地球村里,生活在歷史和現實交匯的同一個時空里,越來越成為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命運共同體。”[1]此為新一代領導人向世界傳遞出中國對于人類文明走向的基本判斷。2015年4月,習近平總書記在清華大學蘇世民學者項目啟動的賀信中指出:“今天的世界是各國共同組成的命運共同體。戰勝人類發展面臨的各種挑戰,需要各國人民同舟共濟、攜手努力。教育應該順此大勢,通過更加密切的互動交流,促進對人類各種知識和文化的認知,對各民族現實奮斗和未來愿景的體認,以促進各國學生增進相互了解、樹立世界眼光、激發創新靈感,確立為人類和平與發展貢獻智慧和力量的遠大志向。”這是對大學人提出的新時代命題。
為“人類命運共同體”貢獻智慧和力量,理應是當代中國大學的重大職責并必將成為高等教育的新職能,是高等教育發展的重要增長點,是“推進世界一流大學和一流學科建設,實現我國從高等教育大國到高等教育強國的歷史性跨越”的必然要求,是當代中國大學文化建設的歷史使命,是當代中國大學精神理應葆有、大力倡揚的嶄新內涵。
“人類命運共同體”以及在此基礎上的“全人類共同價值”,迅速成為國際關系、外交領域等研討的熱點和焦點問題。相較而言,對大學精神、大學文化乃至高等教育學等領域進行深入研究、探討的不多。本文立足本國、面向世界、著眼未來,探討作為文化機構的當代中國大學,從整體性思維層面理應做怎樣的努力、凸顯出怎樣的精神氣質,及當代中國大學人應該有怎樣的視野、情懷和追求。
需要進一步拓寬全球化視野
“國際性”是高等教育與生俱來的特性之一。追溯到西方的古希臘,當時跨國的“游學”“游教”之風盛行。大學(University)的詞根是“Universus”,即“普遍”“整個”“世界”“宇宙”的意思。顧名思義,大學本身的內在精神氣質之一可以理解為“普遍主義”。中世紀時期的大學,學生入學時沒有國籍的限制,教師和學者可以跨國流動。縱觀當今世界各國著名大學,幾乎均為國際性的。新中國成立以來,黨和國家高度重視高校的國際交流事業,制定和實施一系列方針政策,推動我國高校國際交流工作取得了令人矚目的成績。特別是改革開放以來,中國大學從多方面不斷加強與國外大學的國際交流合作。以留學生為例,據有關統計資料,改革開放后至2014年12月中旬的36年間,中國出國留學人員有300多萬人,目前留學中國的各國留學生36萬余人。“人類命運共同體”審視下的當代中國大學,國際化成為日益突出的重要理念,面臨著很多緊迫的、帶有全局性的問題。
對于當代中國大學和大學人的全球觀念和全球視野狀況,作為典型個案之一,一名本科生赴海外交換的經歷和思考值得我們關注和深思。清華大學法學院2010級本科國際班學生許吉如在哈佛大學本科生院(Harvard College)進行為期一年的交流學習后,令她深感驚訝并引發深思的現象之一:相較而言,海外學生能夠站在整個世界的視角去觀察和思考問題。她在談及清華大學國際化方面的不足時指出:“如果說我們有什么不足,那可能主要在于胸懷、視野方面。用一個詞形容這里大多數學生,那就是‘大氣,不局限于一份工作、一輛車、一個房子、一個自己的小世界,而是能站在整個世界的軸心去找自己的位置。”對于“國際視野”及形成的重新認識,她認為:“‘國際化衡量的不是一個人的現實生活,而是一個人的視野與理想和一個人的心。”[2]
雖然包括清華大學在內的不少高校在多年前已經意識到這個問題,并推出了一些相應的改革舉措和創新辦法,但毋庸諱言的是:當代中國大學的一些管理者、教師和學生關心比較多的仍局限于眼前的、身邊的、當下的具體問題,而缺乏世界眼光,缺乏對全球性重大問題的關注度,缺乏對世界性的重大學術研究和技術突破的意愿、勇氣、決心,缺乏對今后幾十年世界發展變革趨勢的清晰認知。
“人類命運共同體”視野下的世界各國大學,將進一步促進“全球化大學”愿景的理論與實踐探索。在當今及未來,“全球化大學”愿景根植于對全球高等教育未來必然走向的基本評估,主要因素之一是大學不僅因全球性研究事業的發展而越來越緊密地聯系起來,也因為其社會經濟文化角色的變化而越來越緊密地聯系起來。2014年,美國伯克利加州大學制定了一個旨在增加學生培養數量與提升學校影響力的“全球校園計劃”,建設伯克利全球校園并建立一個高級研究學院,以在更廣闊層面上研究與全球治理、全球倫理、全球公民和全球關系相關的一系列諸多問題。正如其校長尼可拉斯·德克斯于2015年演講中所言:“隨著合作進程的展開,我們希望全球校園不僅可以促進對我校和美國旗艦公立大學的作用進行根本性的重新構想,而且能促進對所有大學作用的重新構想。” “我們必須以新的方式思考跨行業以及跨國界的伙伴關系,因為我們現在所面臨的最大挑戰越來越表現為全球問題,如氣候變化、不平等加劇、被迫移民、文化誤解與沖突、網絡安全、健康等領域的問題。如果我們要真正將應對這些復雜的全球性挑戰作為我們的集體責任,我認為這正是我們在研究和教育中所義不容辭的,那么我們必須致力于在有條件、有意愿推進全球各國大學提升學生培養能力與全球影響力的機構間建設一種新型伙伴關系。”[3]
國務院印發的《統籌推進世界一流大學和一流學科建設總體方案》中,對“推進國際交流合作”提出了明確要求。實踐中,包括北京大學、清華大學在內的當代中國大學已經先行進行積極探索并邁出了堅實步伐。2013年4月,清華大學正式啟動了蘇世民學者項目,組建清華蘇世民書院;2014年9月,清華大學、美國伯克利加州大學、深圳市政府簽署三方合作協議,共同創建清華—伯克利深圳學院;2015年6月,由清華大學、美國華盛頓大學和微軟公司合作創建的全球創新學院在美國華盛頓州西雅圖正式啟動。這是中國高校第一次到美國辦學,也標志著中國高校在美國設立的第一個實體校區和綜合性教育科研平臺正式建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