傅林等
摘 要:近現代西方大學精神與其民族精神和文化傳統有著密切聯系,并隨著大學發展而變化。西方各國大學精神既有其個性,又具有科學精神、自由獨立精神、自治民主的精神、服務社會精神等共性。這些精神品質使近現代大學逐漸成為社會文明和國家軟實力的核心。近現代以來,西方大學精神影響著中國大學精神的形成,助推了中國高等教育現代化的進程。
關鍵詞:近現代;西方大學精神;中國大學
近現代西方大學精神的共性特征
西方大學肇始于中世紀,進入近現代以后有了很大發展。通過梳理近現代英國、法國、德國、美國、日本等國家大學精神發展的脈絡,我們可以發現西方大學精神既有其鮮明的個性特征,又有其普遍的共性特征—科學精神、自由獨立精神、自治民主精神、服務社會精神等,這些共有的精神品質使近現代大學逐漸成為社會文明和國家軟實力的核心。
1.科學精神
隨著近代自然科學取得巨大進步,以英國牛津大學、劍橋大學為代表的一批古典大學發起了一場改革,實現了從歐洲中世紀大學向近現代大學的轉型。這場改革運動帶來了新興學科在大學的設立和以多科技術學院為代表的一大批新大學的建立,自然科學在大學占據了無可爭辯的重要位置,成為大學最重要的研究領域。與之相伴隨的是科學研究在大學生活中至尊地位的確立,柏林洪堡大學所倡導的教學與研究相統一的原則使它成為近現代大學的典范。大學有力地推動了科學技術的進步并在工業革命中發揮了重要作用,科學精神成為近現代大學最為本質的精神,也是近現代大學的標志。
2.自由獨立精神
自由獨立的大學精神肇始于中世紀最早的大學博洛尼亞大學,這所大學保護學習者享有學習優先權。18世紀初,德國最負盛名的哈勒大學和哥廷根大學倡導學術自由的原則,這意味著大學擁有教學的自由和學習的自由。而使這一精神得到發揚光大的是柏林洪堡大學。它的創校者威廉·馮·洪堡(Wilhelm von Humboldt)認為人是獨立自由的,要大學也是獨立自由的,大學不應受政治和社會干預,要在學術和行政管理上保持自由和獨立。洪堡大學理念對德國乃至世界高等教育產生了深遠影響,歐美諸大學按照洪堡大學模式建立和改造大學,并將自由、獨立奉為現代大學的精神,柏林洪堡大學因而被稱為“現代大學之母”。
3.自治民主精神
大學自治民主精神可追溯到中世紀。大學是擁有“特許狀”的學者社團,擁有免除賦稅和服兵役、罷課和遷徙、聘請教師、自己推選校長和負責人進行民主管理等一系列特權。近現代大學的自治民主精神體現為大學不受教會、政府或其他勢力的干預,按照自己的規律來辦學,教授等學術人員、校內行政人員、學生以及一切利益相關者廣泛參與大學管理。這種精神意味著“國家絕不應指望大學同政府的眼前利益直接地聯系起來,卻應相信大學若能完成它們的真正使命,則不僅能為政府眼前的任務服務而已,而且還會使大學在學術上不斷提高,從而不斷地開創更廣闊的事業基地。”[1] 大學自治民主精神是西方現代大學制度的核心,失去了這種精神,大學也就失去了活力。
4.服務社會精神
大學服務社會的精神發端于20世紀初美國威斯康辛大學。它強調大學走向社會,通過人才培養和智力服務等途徑體現其社會價值,促進地方經濟和社會發展。威斯康辛理念富有創見地提出了大學的社會服務職能,增進了大學與社會之間的聯系,體現了現代大學所應負有的重要使命。這種理念經由美國傳至世界各國,并被各國大學普遍認可和接受。20世紀以來,大學秉持這種理念,以更多樣的方式和途徑服務于社會,取得了令人矚目的成就。大學服務社會的精神體現了現代大學與社會生產、經濟發展的密切聯系,具有劃時代的重要意義。
近現代西方大學精神形成的普遍規律
通過對世界各國大學精神的比較研究,我們可以看到大學精神的形成具有一些普遍規律。
1.大學精神與民族精神和文化傳統有著緊密聯系
法國18世紀興起了資產階級啟蒙思想和啟蒙運動,反封建、反宗教較為徹底。第二次世界大戰后,哲學大師層出不窮,體現出法國社會多元思想的融合。法國社會體現出一種理性精神,這必然會影響到法國大學,因而法國大學具有人文理性的精神特征。英國歷來注重自由教育,培養紳士。自由教育成為19世紀中后期英國古典大學極力倡導的教育理念,其核心在于對古典人文主義的堅守和社會精英的培養,因而大學的人文精神和精英精神成為英國大學精神的主要特征。德國人的高度哲學思維與嚴謹的科學思維,成為一種文化特征。德國大學也就富有哲學所賦予的自由精神,以及重視科學研究的科學精神。美國是一個后發性移民國家。美國大學開創之初移植歐洲大學,英國大學的古典人文主義和德國大學的學術自由、教學與研究統一原則在美國大學中得到沿襲,自由精神和科學精神一以貫之。另外,美國大學在教學和科研之外,又增加了社會服務功能,服務精神又成為美國大學的又一精神特征。日本文化中封建主義色彩較濃。日本明治維新之后,開始了學習西方的歷程,其目的主要是為了富國強兵,教育是為了培養忠君愛國的人才,教育要絕對服從和服務于國家利益,因而日本大學體現出國家主義精神和軍國主義精神。第二次世界大戰后,日本大學借鑒西方模式進行了全方位的民主改革,體現出自由精神、民主精神、國際精神等。大學精神是社會存在的體現和反映,本國的民族精神和文化傳統對大學精神影響至深,只有探究大學精神形成的源泉,才能準確把握大學精神的特征。
2.大學精神隨著大學的發展而逐漸演變
大學發軔于11世紀歐洲工商業發展過程中,一些知識分子為了維護自身利益,建立起了“行會”性質的學術組織。這就是大學的緣起。與工商業行會相比,“大學”這種行會擁有更多的“自由特權”:它沒有自己的地產和建筑物,可以自由地從一個地方轉移到另一個地方,以便能更好地自由“買賣”知識。一般以學術行會獲得行政當局或教會特許狀作為大學正式誕生的標志。最早獲得特許狀的有11世紀的意大利博洛尼亞大學,12世紀的法國巴黎大學。從這個意義上講,大學在創辦之初就是一種“自由”組織,體現在它的“自治”與“學術自由”上。大學創立之初便具有自由精神。文藝復興時期,大學沖破了經院主義神學的壁壘,人文主義課程在大學中的比重越來越大,大學的人文精神驟然顯現。另外,自然科學也逐漸進入大學課程。18世紀的啟蒙運動使大學由教會主義轉向了現世主義,由注重神學和古典學科轉向了科學。普魯士哈勒大學的克里斯蒂安·沃爾弗(Christian Wolff)突破神學的壟斷地位,在數學和自然科學的基礎上創立了現代哲學體系,使哈勒大學成為德意志最先倡導“學術自由”“創造性科學研究”的大學,使大學具有了明顯的科學精神。1809年,柏林洪堡大學的創辦最終實現了中世紀大學向現代大學的過渡。著名的“洪堡大學模式”張揚了“科學、理性、自由”的精神,使之成為世界大學的樣板,歐洲鄰國,以及美國、日本紛紛效仿。美國大學在“教學”和“科研”的基礎之上,又注重跟企業、社區聯系,增添了服務于社會的新功能,為大學賦予了服務社會的精神。
近現代西方大學精神對中國的影響
我國近代大學開創于清末,清末新政模仿日本建立了我國近代第一個學制;辛亥革命后,我國高等教育又轉而效仿歐美;新中國建立后又借鑒蘇聯。從我國近現代大學發展歷程來看,西方大學精神對我國大學產生了重要影響。
日本在地理上雖然屬于東方國家,但是因為明治維新以后向西方學習,引進西方科學技術和政治制度,所以日本一般也被認為是西方國家。明治維新以后,日本迅速崛起,而甲午戰爭的失敗則使中國有志之士進一步認識到發展近代教育的重要性。清政府仿效日本學制,制定了“壬寅學制”和“癸卯學制”,還引進日本教習,翻譯了不少日本教科書,并且大量派遣留學生赴日留學。從19世紀末至20世紀初,我國形成了留學日本的高潮。據統計,從1896年到1911年清代結束,約有三萬余人留學日本[2]。留學日本的湯化龍、范源濂回國后力推教育行政管理改革,促使“民國時期終于形成了中央教育部—?。ㄊ校┙逃龔d—縣教育局(科)為主體的三級教育行政管理體系,基本確立了中國現代教育管理體制?!盵3]
五四運動前后,隨著杜威來華講學和留美學生的歸國,美國教育模式對中國的影響開始上升。據統計,1931 年全國共有公私立大學79 所,校長為留學出身者65人,其中留美34 人,占校長總數的43%。1941年至1944 年全國審查合格的教授、副教授2,448人,其中 934人為留美學者,占總人數的38%。[4]陶行知先生留美回國后,先后任南京高等師范學校、國立東南大學教授、教務主任等職。受杜威思想影響,陶行知在南京高等師范學校任教務主任期間仿效美國高校模式推行了一系列的改革,如在全國率先推行學分制和教學法試驗,開辦培訓教師的暑期學校,在校務會以下設立學生自治委員會,實行學生自治。蘭西洛特·福斯特 (Lancelot Foster)曾說過:“中國人在教育觀念上如此大地受惠于美國,以致一個長期住在中國的人, 會倡導實用主義的教育宗旨。中國教育體系受著哥倫比亞大學的控制和指導?!盵5]
20世紀上半葉,回國留學生群體或任職于教育行政部門,或執教于高校,他們傳播、倡導西方大學思想,影響著中國大學改革和中國大學精神的形成。據 1931年全國專科以上學校教職員統計,“此時全國??埔陨蠈W校共有教職員 10,300人,其中留學出身者占39.8%。各科教授、副教授中留學出身的平均比例為 78.6%。留學生對近代中國高等教育影響之大由此可窺一斑。”[6]蔡元培先生留學德國,深受德國大學理念的影響,親自將德國哲學家、教育家巴留岑(又譯包爾生)《德國大學與大學學習》一書的引言翻譯過來,以《德意志大學之特色》為題名發表在1910年的《教育雜志》上,“蔡元培從這個時候開始關注和研究德國的大學”[7]。巴留岑認為,德國大學“教學與研究相統一”的原則是德意志民族興盛的重要原因之一,蔡元培認同這種看法,并“想讓更多的中國人明白,大學能夠改變一個民族的命運”[8],這成為他回國后發起北京大學改革的動力。蔡元培在北京大學提倡思想自由、兼容并包的原則,將西方大學學術自由、教學與研究統一、教授治校等理念引入中國大學,正如有學者指出的那樣:“蔡元培的大學觀及其在北京大學的改革,可被視為是德國大學觀、大學模式影響中國高等教育及學術的一個重要事例”。[9]
除歸國留學生外,一些外國人也參與到了留學生教育或中國高等教育改革中。日本人嘉納治五郎于1902年創辦宏文學院,“宏文學院是中國近代留學日本熱潮中創辦較早、接收留學生人數最多、影響最大的一個中國留學生特設教育機關。”[10]這些留日學生回國后成為中國教育改革的有力推動者,促進了中國大學學科發展和教育近代化。英國人赫德(Robert Hart),在19世紀后半期署理海關總稅務司期間,擔任同文館監察官,實際操縱館務,多方面介入了近代中國高等教育的發展過程。當時的清朝總理衙門對于西式教育了解甚少,同文館從1862年建立到1902年并入京師大學堂期間所制定的章程中多采用了赫德的建議,赫德實際成了晚清政府的教育顧問。此外,他還提名美國傳教士丁韙良擔任同文館總教習,總管校務近三十年。在赫德的參與和影響下,同文館在生源結構、課程科目、教學方法、管理制度等方面都有很大發展,具備了現代高等教育的雛形,“為以后京師大學堂的創辦留下了許多寶貴的遺產。”[11]
綜上所述,近現代西方大學精神是隨著大學發展變化而逐漸形成的,與其民族精神和文化傳統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系,西方大學精神既有其個性,又有其共性。中國大學精神的形成既有其內部動因,也有其外部影響力。近現代以來,中國大學深受西方大學精神的影響,這種影響的方式多種多樣,或是通過政府教育部門的借鑒和效仿;或是留學歸國者的倡導和推動;或是外國人的傳播和參與。無論哪種方式,它們都在主觀和客觀上影響了中國大學精神的形成,助推了中國高等教育現代化的進程。
本文系2012年度教育部哲學社會科學研究重大委托項目“當代中國大學精神研究”(項目批準號:12JZDW008)之子課題“大學精神的國際比較”的階段成果;四川省高等學校思想政治教育研究會課題“大學制度文化的傳承與創新研究—國際比較的視角”(項目批準號:SZ2012066)研究成果之一
參考文獻:
[1] 鮑爾生.德國教育史[M].滕大春,滕大生,譯.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6:126.
[2] 舒新城.中國近代教育史資料(下)[M]. 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1:964.
[3] 周棉.留學生群體與民國時期新式教育體制的建立[J].浙江學刊,2012(5):66.
[4][加]許美德.中國大學(1895—1995):一個文化沖突的世紀[M].許潔英,主譯.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2000:105.
[5] [加]許美德,[法]巴斯蒂等.中外比較教育史[M]. 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0:75-76.
[6] 王奇生.開新式教育之先河—近現代留學生對中國教育的影響[J].神州學人,1997(12):22.
[7] [8] 陳洪捷.蔡元培對德國大學理念的接受—基于譯文《德意志大學之特色》的討論[J].北京大學教育評論,2008(3):7.
[9] 陳洪捷.蔡元培的辦學思想與德國的大學觀[J].高等教育研究,1994(3):28.
[10] 尹貞姬.論嘉納治五郎對中國早期教育現代化的影響[J].延邊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4(5):113.
[11] 王玉英.赫德與近代中國高等教育[J].理論創新,2013(5):4.
(作者單位:傅林,四川師范大學;朱永坤,深圳職業技術學院)
[責任編輯:李藝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