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勁松
摘 要:大學藝術館作為大學精神“氣質”與“韻味”的集中體現,已逐漸成為一流大學的重要文化載體與生動表征。北京航空航天大學藝術館始終堅持品牌定位,樹立文化育人的理念與思路;堅持長期積淀,涵養藝術審美傳播的文化場;堅持文化立館,拓展創造性藝術生活新境界。在大學美育和文化育人的路徑上,在營建大學藝境的過程中,守護文化的鏡像,播種審美的意蘊,涵養藝術生命精神的星空。
關鍵詞:大學藝術館;品牌定位;文化育人;藝術審美
在高等教育發展的歷史長河中,大學精神與文化品質的詮釋和重塑、大學文化的傳承與認同,對每一所大學都十分重要。縱觀世界一流大學,幾乎無一例外都擁有深厚的文化傳統,都擁有一座或多座內涵豐厚的博物館。特別是大學藝術博物館,已逐漸成為一流大學的重要文化載體與生動表征,成為融思想性、知識性、文化性、藝術性、服務性于一體的“立體教科書”,成為大學校園中人文藝術滋養的“心靈鑰匙”,成為開啟大學人創造性潛能和藝術生活的“文化密碼”。
2006年5月15日,北京航空航天大學藝術館(以下簡稱“北航藝術館”)正式落成開放。“靈感需要空間,想象插上翅膀”,這句飽含詩意的開館主旨語,為此后十年北航藝術館的發展埋下了不懈求索的伏筆。所謂“藝文載道,閎約深美”,即我們始終懷著一顆藝術的心靈,堅持品牌定位、長期積淀、文化立館,在大學美育和文化育人的路徑上,在營建大學藝境的過程中,守護文化的鏡像,播種審美的意蘊,涵養藝術生命精神的星空。
堅持品牌定位,樹立文化育人的理念與思路
北航藝術館的定位,是一個堅持“公益性、專業化、高品位”、承擔文化育人功能、面向師生及社會公眾免費開放的文化傳播空間和藝術展覽場館。十年間,我們探索以展覽為核心的工作模式,持之以恒地將高雅藝術引入校園,不斷提升自身的學術品格和社會影響力,對師生和社會觀眾進行潛移默化的藝術熏陶,發揮人文藝術滋養和公共文化傳播作用,開啟了一扇藝術、人文與科學精神之花競相綻放之窗。在校本部和沙河校區舉辦展覽逾200期,校內外觀眾超過百萬人次,被媒體譽為“中國高校最有影響力的公益性公共藝術傳播空間”。
北航藝術館堅持服務于大學的發展建設,以傳播科學精神、人文精神和大學精神為理想,以展陳、研究、收藏和推介藝術及其探索性、創造性、豐富性為手段,致力于大學藝境的營建、大學人和社會公眾審美藝術素養的提升,從而在文化傳承創新中扮演著大學獨特的角色。
北航藝術館堅持服務于大學的人才培養,以“靈感需要空間,想象插上翅膀”為宗旨,堅持“文化育人”的核心辦館方針,著眼于藝術感悟與體驗、科學與藝術的融合,常年不間斷舉辦高品位的展覽,免費面向師生和社會觀眾開放,成為逐漸完善的大學公共藝術傳播空間和展覽場館。
北航藝術館堅持服務于大學的文化引領,著眼于育人理念和傳播模式的更新,以適應大學人的精神審美需求,建設惠及大學和社會的美學公共課堂,成為創造性思維的拓展和高雅藝術激蕩碰撞的交流活動場所,乃至大學文化發展的風向標和新陣地。
堅持長期積淀,涵養藝術審美傳播的文化場
十年來,圍繞舉辦高品位的展覽這一核心加以構建,涵養和積淀了濃郁的大學公共藝術傳播文化場,形成了人文藝術素養教育和公共藝術傳播品牌。
一是從展覽內容看,200余場展覽包括國內外重要藝術作品、傳統文化和民間藝術精品、師生的藝術與科技作品等。其中,體現國家水平的文化藝術展和體現世界水平的國外大師作品展,占到了相當的比重。例如:20世紀中國文學大師風采展,中國美術館館藏國畫經典,世界藝術大師達利、畢加索、希施金的作品展,瑞士建筑與視覺展等,無論是展覽層次、規模,還是作品內容與藝術水平,都堪稱一流,較好地提升了北航藝術館的整體品質。
二是從展覽形式看,北航藝術館常規展、邀請展、申請展相互輝映,群展、個展接踵而至、類別多樣,幾乎涵蓋了所有藝術門類,成為學校與藝術家溝通互動、大學文化與高雅藝術激蕩碰撞的橋梁。北航藝術館堅持以展覽為核心的工作模式,組織構架、運行條件與管理制度、策劃執行與學術保障等方面,都圍繞舉辦高水平的展覽這個核心環節不斷完善推進。
內容豐富的展覽,既是一種藝術的物化與思想的表達,也是北航藝術館成長和發展過程中的生命養分。北航藝術館通過策劃舉辦各類展覽,提升自身的學術品格、鮮明風格和社會影響力,逐漸形成以自主策劃舉辦“雙年展”為重點,以策劃舉辦“常規展”“邀請展”和“申請展”三類形式為版塊的良性運作機制。此外,還不定期為大學生、教職工及老同志策劃舉辦書畫、攝影等專題展,使師生在分享藝術魅力的同時參與到文化建設之中。
三是從展覽效果看,北航藝術館每月舉辦展覽兩次左右,吸引了越來越多的師生和社會觀眾,使其受到藝術的感染和啟迪。十年間,北航藝術館注重依托豐厚的學術資源、品牌優勢和不斷探索的公共教育形式,為師生、社會公眾開辟美育渠道和提升文化藝術素養的第二課堂,也為藝術類學生的專業教學提供了實踐平臺,深化了優秀傳統文化、藝術審美教育的內涵,拓展了觀眾的文化藝術視野,在潤物細無聲中使觀眾受到心靈感化和藝術啟迪。例如:舉辦“20世紀中國畫風采”中國美術館館藏作品展期間,邀請美術理論家作“延續與開拓:20世紀中國社會的發展與中國畫的演進”報告,從社會與藝術互動的歷史觀出發,詳細地介紹了20世紀中國畫的演進過程,為觀眾提供了欣賞經典藝術的全新視角。
堅持文化立館,拓展創造性藝術生活新境界
近年來,學校在創新文化建設機制、統籌文化場館建設、開展人文藝術素養教育等方面不斷探索,取得了初步成效。今天的校園遍布著多樣性的文化場館,藝術滋養著校園空間,拓展了文化育人和校園創造性藝術生活的新境界。
十年來,新聞媒體和社會各界對北航藝術館不斷給予關注,全國幾十家主流媒體、網站先后數百次跟蹤報道北航藝術館的做法及成效。《人民日報》曾在“焦點”欄目的“傳承人文”專題中,介紹北航藝術館“在展覽中做到藝術性與科學性結合、社會藝術人士與北航師生作品結合,給學子的創新思維和想象插上翅膀。”《光明日報》刊文指出:“作為全國高校第一所向社會免費開放的藝術館,北航藝術館已經承擔起向社會傳播人文精神的重任,成為高校與社會分享文化之美的橋梁。”《中國文化報》的報道認為北航藝術館“在展現高校藝術教育及成果,推動當代藝術的多元化發展,促進藝術創作的探索性、獨立性、科學性與學術價值等方面,發揮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堪稱‘中國高校最有影響力的公益性公共藝術空間。”著名藝術家吳冠中先生生前曾蒞臨正在舉辦其個展的北航藝術館,如此評價道:“這才是大學,這才是美育,中國的大學早就應該這樣了。”
北航藝術館始終謹記并秉承的文化育人使命
一是作為大學文化土壤中播種的一粒發芽、開花的種子,北航藝術館通過生動多元的傳播途徑,促進藝術與大學人的親近、大學與社會公眾的親近,促進校內外觀眾對藝術的認知和學習,它的姿態是開放的,也是具有社會責任感和創新品質的。
二是北航藝術館不僅是大學校園里的藝術館,更是社會公眾的藝術館,其職能也不僅僅是展陳藝術品,更重要的是用藝術的手段,展示對人的成長與發展的關注、對生命與自然的感悟、對社會與未來的思考。
三是北航藝術館不同于一般的社會美術館,其核心使命是傳播科學精神與人文情懷,將藝術性、知識性、創造性與傳統性相交融,啟發大學人及社會公眾的靈感思維,并為教育、研究以及大學公共藝術發展服務,成為開啟創造性潛能的“心靈鑰匙”和“文化密碼”。
四是北航藝術館將致力于建成中國堅守大學之道,最具獨立精神,最具個性、包容性、輻射性和開放性的大學文化藝術傳播品牌之一。
我們深知,大學藝術館、博物館作為一所大學的文化地標或文化名片,是大學精神 “氣質”與 “韻味”的集中體現。北航藝術館未來的發展,既是一個內在凝練、提質升級的過程,也是一個廣泛開展合作交流、兼容并收的文化整合與融合過程。這需要我們進一步厘清對大學藝術博物館的文化認知與職能定位,堅持公益性策略方針、可持續建設理念、開拓性發展導向,進一步探討如何建立適應文化育人和公共服務的核心目標與先進的經營管理模式,爭取社會力量多渠道籌措資金、捐贈藏品,全面實現向公益性開放、向學術型增強、向資源性拓展、向綜合性深化、向國際化互動的發展新趨向,將大學藝術博物館建設成為社區、城市乃至國家的文化承載者和傳播者。
(作者單位:北京航空航天大學黨委宣傳部)
[責任編輯:卜 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