賓小紅
【摘 要】小學語文閱讀教學對于學生詞匯積累以及閱讀能力、理解能力等的提升有著十分重要的作用,在進行小學語文閱讀教學時教師應該從小學生的閱讀實際出發,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幫助學生樹立閱讀信心,為閱讀教學的順利展開打下堅實的基礎。
【關鍵詞】小學語文 閱讀教學 教學策略
中圖分類號:G4 文獻標識碼:A DOI:10.3969/j.issn.1672-0407.2016.07.105
閱讀教學作為小學語文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對于引導學生進行語文詞匯積累,提升學生的閱讀能力和理解能力等,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語文課程標準》指出:“閱讀是搜集處理信息、認識世界、發展思維、獲得審美體驗的重要途徑。閱讀教學應是學生、教師、文本之間對話的過程”。因此,如何指導學生更好的進行語文閱讀,提升學生的閱讀水平,使學生養成良好的閱讀習慣便成為小學語文閱讀教學面臨的重要課題。
首先,小學是學生進行語文學習的起始階段,由于小學生本身的認知水平和詞匯積累水平仍處在一個比較低的階段,同時,小學語文閱讀教學本身存在著較大的教學和學習難度,因此,教師在進行小學語文閱讀教學之前應該從自身出發,對小學語文閱讀教學的教學內容進行全面而深入的研讀和解析,加深自身對于閱讀教學文本的認識和理解,對文本進行獨立而深入的研究,能夠提升自身的文本理解水平和閱讀教學水平,為小學語文閱讀教學的順利展開打下堅實的基礎。在現階段的小學語文閱讀教學過程中,很多任課教師在進行閱讀教材的分析和研讀時存在著很大的備課誤區,很多教師在備課時,習慣于將注意力集中在對于閱讀材料的表面內容以及陌生詞匯的講解上,很少對閱讀材料進行深入的內容挖掘和分析。
不僅如此,教師在對閱讀材料進行解析時往往存在著獨立性不夠、過分依賴教學參考資料和他人對閱讀內容的評析,這種備課方式一方面會使教師對教學參考資料和他人的評析養成依賴的習慣,影響教師自身對于閱讀教學文本的認知和理解;另一方面,對于教學參考材料和他人評析的依賴,還會滋生小學語文教師本身的惰性,影響小學語文教師進行閱讀教學,感知閱讀文本的獨立性和自主性,長此以往,不僅不利于小學語文閱讀教學的展開,同時還會影響教師自身在進行小學語文閱讀教學時教學水平的提高,進而影響小學語文閱讀教學的教學質量以及學生學習質量的提高和改進。教師除了培養和提升自身對語文閱讀文本研究的獨立性和自主性之外,還要充分理解和把握小學生的語文閱讀詞匯積累水平、閱讀感知能力和理解能力。小學生由于心智發育還不是十分的健全,因此,在進行語文閱讀詞匯積累以及閱讀材料的理解和感知過程中,存在著很多的障礙和困難,面對這種教學情況,小學語文教師應該對班級學生的閱讀學習水平有一個更為深入的分析和更加全面的了解,為小學語文閱讀教學的順利進行提供便利可行的教學前提,進而提升小學語文閱讀的教學效率。
其次,由于閱讀教學是學生、教師和文本三者之間的一種對話和交流的過程,而學生、教師和文本在閱讀教學過程中是三個獨立而又相互聯系的教學因素,因此在進行小學閱讀教學時需要學生、教師和閱讀文本進行良好而有效的溝通和交流,在三者之間形成一種良性的互動學習關系。小學語文任課教師在進行小學語文閱讀教學時,應該充分認識到學生、教師和文本三者之間的關系,及時調整自身的小學語文閱讀教學理念,在尊重文本的同時認識到學生在閱讀教學過程中的主體性關系,認識到學生在小學閱讀教學過程中占據的重要地位。
由于受到傳統語文閱讀教學理念和教學模式的影響,小學語文教師在對學生進行閱讀教學時,在很大程度上已經習慣于以教師為主導的教學模式,也就是在閱讀教學過程中教師作為閱讀教學的主導者和領導者,單方面的對學生進行文本內容的講解和分析,而很少聽取學生的閱讀學習意見,了解學生的閱讀感受。面對這種閱讀教學現狀,教師應該及時扭轉自身的教學理念,轉變教師在閱讀教學過程中的地位,使教師由閱讀教學的主導者和領導者轉變為閱讀教學的引導者和組織者,將更多的閱讀時間交還給學生,使學生能夠有充足的時間進行文本的反復閱讀,從而使學生能夠進行閱讀文本的深入挖掘和內容感知。
同時,教師還應該積極鼓勵學生在閱讀教學的過程中抒發自身的閱讀感受,表達自身在進行閱讀時所獲取的文本知識,所體會到的作者的思想感情等。鼓勵學生多和教師進行溝通和交流,勇于提出自身在進行文本閱讀時遇到的問題和困惑,在教師和學生之間建立起一條有效的溝通渠道。這樣一方面可以使學生獲得更多的閱讀時間,提升學生的閱讀能力和閱讀水平,另一方面,教師通過和學生進行交流和溝通,可以及時發現學生在進行閱讀教學時遇到的種種問題,發現學生在閱讀過程中的不足之處以及對于閱讀內容理解方面的偏差,從而能夠及時糾正學生的問題,并且根據學生的閱讀情況來進行教學內容的調整和重新整合,進而提升小學閱讀教學的質量和教學效率。
另外,小學語文教師在進行閱讀教學時,還應該尊重學生的個人閱讀習慣,重視學生的個性化閱讀教學需求。在進行閱讀教學文本選擇和安排時,教師應該從班級學生整體閱讀能力和閱讀水平出發,選擇適合班級學生的閱讀篇目,在閱讀教學過程中,對學生進行有針對性的閱讀訓練,這樣學生在進行閱讀教學過程中,就能夠自主的選擇學習篇目,使每個學生都能夠學有所得。在提升學生閱讀水平的同時,教師要樹立學生的閱讀學習自信心,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使學生能夠在教師的引導和鼓勵之下,積極主動的進行語文閱讀訓練和練習,切實提升學生的閱讀水平。
同時,教師在進行閱讀文本的選擇時,應該充分開發和利用現有教學資源,在進行閱讀教學的過程中,教師可以采用情境教學法對學生進行閱讀教學。例如,運用多媒體等教學手段,在學生進行閱讀之前為學生展示和播放相關音樂、視頻等,為學生營造一個寧靜的閱讀氛圍,使學生能夠在音樂或者視頻的感染之下,快速地進入到閱讀狀態之中,從而提升學生的閱讀效率,增強學生的閱讀感知能力。
閱讀作為小學語文教學的有機組成部分,對于學生語文詞匯的積累以及閱讀能力和理解能力等的提升有著十分重要的作用,在進行小學語文閱讀教學時,教師應該加深自身對于閱讀文本的理解和把握,合理地進行閱讀教學內容的選擇和安排,勇于進行教學方法的開發和改革,在提升閱讀教學效率的同時激發學生的閱讀興趣,使學生養成終身閱讀的良好習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