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山
世上任何事物的形成,都有其特定的因素。1897年梧州開埠后,迅速成為廣西的商業中心。上世紀二十年代,梧州城區原有的坊式房屋,已不能滿足日益繁榮的商貿需求,于是逐漸被時尚別致、功能齊全的騎樓取代。騎樓的設計與建造不僅能滿足商貿與住宅等需求,更結合了當地潮濕多雨以及多洪水、易成澇的氣候特點。這樣,臨街的樓層既可作商鋪,樓上又可作住房或寫字樓。而獨特的騎樓人行道,既可為行人遮陽擋雨,又可為商家營造舒適的經營環境,更顯示出商家以人為本,誠信待客的經商之道。
一座座的騎樓,組成了一條條的騎樓街;一條條的騎樓街,匯成了一座壯觀的騎樓城。一時間,梧州的騎樓街,商賈云集,熱鬧非凡。最風光時,騎樓街上共有大小商號1500多家,造就了上萬富商,同時也促進了梧州經濟的空前繁榮,奠定了梧州在嶺南地區的政治、經濟與文化中心的基礎。
騎樓一般有三四層,也有五六層的。騎樓人行道的寬度通常2~3米,無論是炎炎盛夏,還是細雨連綿的秋冬,人們都可安然地逛街,盡情地購物。
梧州曾是廣西最早開放的港口城市,加之毗鄰粵港澳,深受外來文化的影響。騎樓的風格,不僅有中國的建筑特色,也融入了西方文化的韻味。如古香古色的花窗、靈巧別致的磚雕、古樸凝重的牌坊,張揚著底蘊深厚的中國本土文化;挺拔秀美的羅馬柱、線條流暢的拱窗、繁復精致的穹雕等,則洋溢著歐美情調。中西文化在這里碰撞融合,和諧共存,形成了一道獨特的騎樓藝術景觀。
梧州的騎樓還有著兩個鮮明的地域特點,一是騎樓的立柱之上,都設有一高一低的兩個鐵環;二是二樓住宅的臨街之處,均要特設一個水門。梧州人為何煞費苦心,用盡心機地設計這兩道機關?這自有它的妙用。前者用來系船泊舟,后者則是逃生的通道。梧州地處桂江、潯江、西江三條大江的交匯之處,自古以來,幾乎每年洪水都要光顧幾次。洪水泛濫之時,濁浪排空,汪洋一片。人們總結出一套應對洪水的方法:洪水進城,漫到一樓的門口,墊上幾塊磚頭,照樣有序地做生意,仍然泰然談笑。洪水再高一些,就將備好的船只系在鐵環上。若是洪水繼續發作,漫到二樓,人們則打開那扇水門,跨上隨水漂浮起來的船只,從容鎮定地轉移到安全地帶。
梧州的騎樓全都集中在老城區,連綿成片,蔚為壯觀。如今,梧州共有騎樓建筑560多幢,現存騎樓街道22條,總長7千米,最長的騎樓街達到2530米。其規模之大,數量之多,國內罕見,令人贊嘆。為全力打造“中國騎樓之城”這道亮麗的風景,2003年,梧州市政府斥巨資對原有的騎樓在其原址的基礎上,按原貌進行復建。
漫步梧州的騎樓大街,滿眼是南腔北調的游人,不時可見不同膚色的游客,他們舉目四望,品味騎樓藝術之美,領略嶺南獨特風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