顧楠
一、中職學校校園暴力的成因
(1)社會影響:一是暴力現象的崇拜。我國的法制建設還有尚待完善之處,公安司法機關在治理暴力犯罪時往往不能及時介入、有效處理,暴力有時成為利益裁決的現實手段,依靠暴力能夠取得短期的非法收益。這就在社會上形成了一種暴力崇拜的傾向,正處在成長時期的學生難以辨別是非,往往形成依靠暴力取勝的觀念,在處理學生矛盾時傾向于采取暴力手段,從而釀成大禍。二是暴力文化的影響。為了追求利益一些電影、電視劇、游戲等文化影視作品往往大肆傳播暴力文化,從而使很多含有暴力因素的文化作品在學生中間,對對他們的思想產生了非常消極影響。三是周邊環境的影響。一些地方政府從發展經濟著眼,對學校周邊的娛樂場所、市場攤點持放任態度,導致學校周邊環境日益惡化。社會閑散人員出入學校,對學生的人生安全構成威脅,對其身心發展造成危害。四是逐利媒體的推波助瀾。部分網絡媒體為了吸引網民眼球,賺取點擊量,對校園暴力現象不加甄別大肆傳播,甚至不顧事實橫加評論,反而誤導了公眾的認知,對學生施加了不良影響,使教育部門和學校不能管、不敢管,加劇了校園暴力問題。
(2)家庭教育:一是家庭教育缺失。部分學生家長忙于工作,甚至外出務工經商,分身乏術未能盡到親身教育孩子的職責。一些家長婚姻離異,孩子成長在不完整的家庭中,得不到應有的方面之愛,遭受疏遠、冷漠或怨恨從而形成病態性格,學習成績差性格孤僻有暴力傾向。二是教育方式錯誤。部分家長對孩子的教育方式方法不當,對孩子關心少、責罰多,且方法簡單粗暴。個別學生家長自己崇尚暴力,樂意使用暴力,而且把這種思想傳給了自己的孩子。三是輕視中職教育。部分家長“歧視”中職教育,認為孩子到中職學習讀書前途渺茫,不過是到工作前的“預科”,對學生的生活學習關注較少,反而常常拿別的孩子做對比,對學生產生不良影響,自暴自棄沾染不良習慣。
(3)學校管理:一是德育教育不到位,重管理輕教育。重視教學成績輕視道德教育的問題普遍存在,學校安排的道德教育課程往往流于形式,教學內容根本不能深入學生內心,道德水準難以得到切實提高。學校管理缺少藝術性,簡單粗暴,學生對教師缺少信任,難以進行溝通。發生糾紛后,學生有事不愿找老師,傾向于自己私下解決,容易產生暴力問題。二是管理防范措施不到位,重形式輕實效。在校園保衛、宿舍管理等工作中存在漏洞,攝像頭監控有盲點,保安力量薄弱,與警方聯系不夠密切,對于校園暴力既不能及時預防,更談不到有效制止。教師與學生家中聯系不夠密切,對于學生的課外、校外活動時,缺少了解,缺乏指導,形成管理“真空”。三是對違紀處理不恰當,重反省輕處罰。中職學校往往由縣、市或行業設立,區域范圍小,涉及范圍窄,人員熟識程度高,成為特殊的熟人社會。在處理違紀學生時,往往受到“關系網”的影響,處罰決定很難執行到位。有些學校為了照顧方方面面的關系,便從輕處理甚至不處理違紀學生。這樣,違紀學生有恃無恐,受害學生擔驚受怕,起不到應有的教育警示作用。
(4)學生自身:一是錄取條件較低,生源素質堪憂。二是學習基礎較差,無心于學業。三是處于叛逆期,行為方式極端。大部分學生正處于青春叛逆期,尚未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喜好模仿成人行為,且易沖動。他們有的霸道習氣嚴重,沒有一點互諒互讓精神;有的是為滿足自己的惡習,向同學要煙要錢,不能如愿便暴力解決;有的是因“談戀愛”爭風吃醋而“火并”;有的是“哥們義氣”思想嚴重,為哥們挺身而出,等等。
二、解決校園暴力的對策
(1)以中職教育改革為主線,提升學校地位。政府要積極完善分支型學制改革,加大對中職教育的重視程度和支持力度,不斷改善提高中職學校的辦學條件和教育質量,提高學生技術能力,增強就業競爭力,使中職教育擺渡高中教育從屬補充的地位,改變社會對中職教育的負面看法。要以提高辦學質量為宗旨,加快中職教育的改革力度,建設重點學習、重點學科,讓中職教育面向社會需求辦學,提升學生技能水平,提高就業率;面向高等職業教育需要辦學,提升學生學習成績,向高等職業學校提供更多優秀生源,解決中等職業學校學生出口問題。此外,要加快推進學校去行政化進程,倡導專家辦學,適當壓縮中等職業學校辦學規模,淘汰不適應需要的學校、學科,提高管理水平,實現中等職業教育的精細化發展。
(2)以學校教育為主陣地,逐步提高辦學質量。一要嚴抓生源治理難關,盡可能選擇高質量的生源,對于有打架等惡習、思想品質不好的學生堅決不招,從入口處卡住校園暴力產生的源泉。二要嚴抓思想教育觀,重視課堂教育,抓好宣傳教育,使學生形成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掌握正確的處事方法。三要完善教學管理觀,加強平安校園建設。建立崗位責任制,實行責任追究,清退不合格的教師,等等。
(3)家長教師攜手合作,及時扭轉不良傾向。只有家長、教師通力合作,學生教育管理才不會出現真空,才能及時發現問題,扭轉學生的不良傾向。教師要提升授課能力,激發學生學習興趣;開展形式多樣的課外活動,豐富學生的課余生活;思想教育工作做到因人而異,根據不同學生特點采取不同的教育模式,提高效果。父母要樹立正確的觀念,采取正確的行為方式,避免對子女造成不良影響。父母要多關心孩子,并掌握一些好的教育方法,經常進行交流溝通,讓孩子對家庭有信任感,自覺地接受父母的教育引導。教師和家長要加強溝通,通過電話、微信、QQ等方式建立經常性的溝通聯系,對于學生的教育要統一戰線,齊心協力,這樣才能起到應有的效果。
(4)教育與法制并舉,切實減少校園暴力。荀子說:“不教而誅,則刑繁而邪不勝;教而不誅,則奸民不懲”。對于制止校園暴力,要加強道德教育,運用教化的力量勸導學生學好從善,但絕不能忽視紀律、法律的懲戒功能和警示作用。對校園暴力的認識如果僅僅停留在道德層面,而不是法律議題,無疑也給校園暴力一個寬松的社會環境。因此,制止校園暴力,除了彌補家庭教育、學校教育的缺位,更需要從頂層設計入手解決導向問題。學校、家長對于校園暴力不應當遮掩,而是應當運用法律、紀律給予犯錯誤的學生一定的懲罰。此外,還要注意“保護觀察”,讓少年在原有的社區關系與人際關系中接受治療和引導,幫助其恢復正常生活。
(作者單位:山東濱州技師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