陸寅花
數學是一門實用性很強的基礎課程,讓小學生的數學教學與生活實踐緊密聯系,不僅可以推行新課改的教育理念,還能有效提高小學生的探索意識,具有積極的作用。因此,本文重點對小學數學教學中滲透理財的教育展開相關探討,針對理財教育在學生課外活動、情景教學、教學目標以及課外作業四大環節中的滲透,不斷豐富小學生的基本理財知識,促進教師在小學低段數學教學中理財教育觀念不斷轉變。
一、理財教育在教學目標中的滲透
相對于課外實踐活動而言,學生的課堂教學占用了大部分時間,因此教師要利用好課堂時間,對學生傳授數學理財知識,讓學生通過課堂教學與課外活動的有效結合,提升自己的社會實踐能力。如小學教材中,通過對教學內容的設計,達到優化教學課堂的目的,例如:《折扣》《解決問題中的合理消費》《認識人民幣》《小管家》等書本內容,可以有效調動小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同時還可以向學生講解有關人民幣的內容與常識,教會學生怎樣辨別人民幣真假,教師在教學中要有針對性地展開教學。因此,學生在教師的指導下,還需將所學知識進行整合,讓知識更加系統化,因為數學與理財需要縝密的邏輯思維和拓展能力,小學數學教學,充分發揮學生的想象力是關鍵,教師通過“引導式教學”,帶領學生大膽突破傳統學習思維模式,發揮學生想象力,學會用數學知識進行理財規劃。
二、理財教育在情景教學中的滲透
從數學的特點來看,數學本身就與消費和理財有千絲萬縷的聯系,學生的零花錢需要怎樣支配,怎樣進行消費既有價值又省錢,如果把錢存放在銀行可以獲取多少利息回報,這些都需要應用到數學計算知識和理財知識。具體情境設置的主要目的就是讓學生知道,媽媽購買物品時需要根據家庭實際情況進行購買,購物時又要考慮優質,還要考慮優價,因此教學情境稍微變化一下,就可以達到理財教學的目的。在課堂數學教學中的加減法運算中,學生將課堂知識與生活實際相結合,可以體會到理財在日常生活中的重要性,同時也能明白購物時支出要根據實際金額來決定購買量,以及怎樣購買才最劃算,體現優質優價的原則,不斷培養學生的理財意識。例如:小學數學《認識人民幣》一章節,教師可以通過真實的場景模擬,在課堂中營造實際的市場環境,通過角色任務分配,引導學生進入現實的購買環境,通過售貨員、消費者等不同真實角色,讓學生切實體會到理財在生活中的重要性。
三、理財教育在課外作業中的滲透
課外作業作為小學生課堂知識鞏固的重要方式,教師可以在預留小學生課外作業時有意設計一些理財題目,如人民幣的換算等等。例如:教師在安排課后作業時,設計一張《家庭中學生理財綜合素質測評表》通過不同的能力指標測定,保證家教和課堂理財教學的有效性,比如家長安排孩子在周末展開“今天我當家活動”,讓學生自己籌劃一天的生活具體事項,買菜、做飯、洗碗、擦地等,這樣規劃以及購買才能合理利用時間、金錢,取得最好的課外作業效果,事后要求學生完成一篇理財體驗小作文,對自己的課外作業完成情況進行實踐總結。
四、理財教育在課外活動中的滲透
課外實踐活動是小學教學的重要環節,教師通過精心設計課外實踐活動,靈活將課堂數學知識與理財教育相結合,讓學生接觸基本的理財知識,鞏固課堂理財教學效果。例如:可以讓學生幫家里買菜、買早餐、收集家里廢物品變賣,家長還可以帶領孩子去銀行網點ATM機或者營業柜臺辦理相關業務,讓學生了解理財基本知識。在學校內,教師可以通過組織班會或者夏令營等活動,開展“小學生理財規劃大賽”或野外求生訓練等活動,讓學生學會使用零花錢購置生活物品,懂得花錢也學會省錢。教師可以根據學生情況開展理財活動,如“金錢在生活的重要性辯論賽”“理財知識搶答”等班級主題活動,通過活動讓學生展開“理性消費總結認識”板報設計創造以及“誰是生活理財小能手”等校園廣播主題活動,讓學生在無形中受到理財教育的影響,通過多種形式、不同渠道、不同載體豐富學生的課外活動,以學生喜聞樂見的形式寓教于樂,爭取取得最好的教學效果。
綜上所述,小學生的學習能力和心理、生理等各方面都存在差異,培養小學生良好的理財習慣要推行“以人為本”的教育理念,需要老師在教學的過程中,不斷總結經驗,完善教學方法,針對學生的需要調節教學任務,更需要老師用欣賞和鼓勵的眼光去看待學生,充分調動小學生對理財學習的積極性,不斷加強小學生的課內、課外素質拓展活動,將理財知識融入數學教學中,可以緩解學生的心理壓力,也能提升學生的學習動力,提高我國小學低段數學教學中滲透理財教育水平。
(作者單位:江蘇省海門市三星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