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瀅宇 陳文婷
【摘 要】高校企業要普遍建立產權清晰、權責分明、校企分開、管理科學的現代企業制度,成為獨立享有民事權利、承擔民事責任,依法自主經營、獨立核算、依法納稅、自負盈虧的法人實體。
【關鍵詞】科技產業 經濟體制 法人
中圖分類號:G4 文獻標識碼:A DOI:10.3969/j.issn.1672-0407.2016.05.187
新的歷史時期,高校主要承擔著四種功能:一是教書育人、二是科學研究、三是服務社會、四是傳播文明,學校創辦科技企業,促進科技成果轉化,就是高校服務社會的有效途徑。多數高校科技產業經過近三十年的發展,在促進科技成果轉化、服務地方經濟建設、解決校內外人員就業等方面都做出了一定的貢獻。
一、正確認識科技產業工作在學校整體工作中的定位
2005年7月教育部組織召開了全國高校科技產業工作會議,并在會后下發了《教育部關于積極發展、規范管理高校科技產業的指導意見》2號文件,對如何規范高校產業發展做出了明確的指示,為了更加穩妥地推進改革,尋求突破,促進發展,正確、清醒地認識科技產業工作在學校整體工作中的定位尤為重要。
1.正確認識高校和企業兩種文化的不同。高校中校園文化的核心是理論、學術水平和科研成果,而企業文化的核心是實現企業價值最大化,追求盈利和效益,兩者是截然不同的兩種理念。由于兩種文化的不同,且處于校園文化強勢的高校中,企業文化一定很少被學校所認同,一定會處于被邊緣化的境地。
2.明確設立學校和校辦產業之間“防火墻”。按照國家教育部要求,改革目前高校以事業單位法人的身份直接辦企業的體制,依法理順高校與企業的產權關系,規避學校直接經營企業的經濟和法律風險。高校要依法組建國有獨資性質的資產經營有限公司,將學校所有經營性資產劃轉到高校資產公司,由其代表學校持有對企業投資所形成的股權,高校以投入到資產公司的財產承擔有限責任。高校企業要普遍建立產權清晰、權責分明、校企分開、管理科學的現代企業制度,成為獨立享有民事權利、承擔民事責任,依法自主經營、獨立核算、依法納稅、自負盈虧的法人實體。“防火墻”的設立必將進一步使科技產業獨立于學校主體之外,從學校獲得的經費、人事政策等各方面支持將更加有限。
二、客觀分析A高校科技產業工作的主要困難
隨著我國市場經濟體制不斷完善,高校科技產業事業單位屬性的弊端日益顯現,主要表現在體制束縛和事業編制職工的管理上,聯系高校的實際,可以肯定地說短期內都無法根本解決這些問題。
1.體制束縛,不能充分發揮高校科技企業的市場主體地位。市場經濟講究競爭與效率,在這里只舉一個典型的事例來說明體制的束縛。代表學校科技產業行使出資人決策權的是學校經營性資產管理委員會,而該委員會的成員又是學校中最繁忙的一個群體,有時他們的決策在時效性、充分性等方面可能會打一些折扣,從而削弱學校科技企業的市場競爭力。
2.職能管理部門角色尚未充分轉換,缺乏市場競爭意識。學校雖然成立了有企業性質的控股有限公司、科技園發展中心,但其職能管理部門屬性十分明顯,無論在人員思想意識、工作職責設計、參與市場競爭的動力等方面都還沒有做好充分的準備。
3.事業編制職工管理上的體制風險。A高校產業系統中共有近300名事業編制職工,雖然其中絕大多數學校不承擔其工資,但他們還都享有學校的其他各項福利(退休、醫療、分房、職稱評聘、子女入學、公積金等)。當企業效益良好時,可以暫時平穩發展,但一旦企業陷入困境,事業編制職工必然尋求學校支持,甚至要求學校重新分配崗位,給學校的穩定造成一定影響。
三、用發展的思維破解科技產業發展困境
在體制束縛短期內無法克服,學校經費緊張,基本不可能增加投入的前提下,要想落實好教育部積極發展、規范管理高校科技產業的目標,A高校只有在認真分析學校科技產業現狀和內外部優勢的基礎上,找準突破口,有所為、有所不為,通過發展來走出困境,通過發展在校內外樹立地位和影響,通過發展為學校貢獻力量。
1.樹立“穩定壓倒一切”的思想,妥善處理事業編制職工問題。高校企業改制要處理好改革、發展與穩定的關系,本著有利于企業發展和調動各方積極性的精神,在人員安置等方面堅持實事求是、以人為本,兼顧學校、企業、職工的利益,有計劃、有步驟地組織實施高校企業的改組、改制。通過企業自身積累,強制實行事業編制職工保障金制度,預防因企業經營不善帶來的風險。積極向學校爭取政策,努力使改制中富余的事業編制職工由學校逐步消化。同時建立企業自主用人制度,優化企業員工隊伍。
2.堅定不移地對現有企業實行股份制改造,科學規劃科技產業發展。要樹立長遠發展的思維,堅定不移地對現有企業進行股份制改造,用現代企業制度規范管理。科學制定學校科技產業十年中期發展規劃,探索有學校特色的科技產業發展之路。統籌考慮學校各方資源,尋找科技產業發展的依托學科,孵化企業成長,集中力量支持骨干企業發展,使其形成示范效應。考慮學校財務狀況,可以依托學校人才優勢,優先發展出版公司、設計公司、管理咨詢公司、律師事務所等不需要大量固定資產投入的知識密集型企業。
3.盡快轉換工作角色,逐步轉變人員身份,履行好經營、服務、管理三種職能。產業處、科技園辦公室作為學校職能管理部門,原來履行更多的是管理職能,而現在則要求控股有限公司、科技園發展中心要更多地履行經營和服務職能。特別是在學校科技產業綜合實力不強,人力資源素質不能滿足事業發展需要的客觀情況下,盡快完成工作角色轉換,提高自身素質,主動尋找工作突破口和著力點尤為重要。科技產業部門要主動服務于科學研究、服務于知識產權保護和利用,積極聯系學院和學者,尋求多方參與、合作的有效的商業模式,建立學校科技處、控股有限公司、科技園發展中心共同參與的整體的科技成果轉化平臺。同時還要積極爭取從學校層面給與政策上的支持和保障,鼓勵校內師生和校外資源積極參與。
4.有所為、有所不為,建立科技企業的退出機制,實現學校國有資產的保值、增值。從未來高校自身的發展和市場經濟運行規律的角度考慮,高校在科研成果的孵化完成之后,沒有必要抓著所有已經轉化的成果不放,應該“有所為,有所不為”,不必對孵化和創辦的企業都長期持有股權,甚至控股和參與企業的經營管理,應該努力摸索切實可行的高校科技企業的退出體制。可以通過產權交易實現退出,包括合資、兼并、收購等;還可以通過上市實現退出,包括直接公開上市或者間接上市;對于一些經營不善,資不抵債,經營前景堪憂的企業可以通過企業終止實現退出,包括破產、重組、清算等模式。通過有效的退出機制,可以最大限度地發揮高校創辦科技企業的優勢,規避長期經營中的風險,實現學校國有資產的保值、增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