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超雄
摘 要:隨著信息化的普及,職業院校已成為互聯網+用戶最密集的區域,網絡對大學生的心理健康既有積極的正面影響,也有不少消極影響。在這樣的大背景下,我國職業院校心理教育存在著一些不容忽視的問題,即心理教育的范圍過于狹窄;大學心理教育無固定的教育內容,沒有專門的管理組織;心理健康教育的師資數量不足、質量不高、結構不合理等。因此,該文提出,在網絡環境下,職業院校要充分利用現有人力資源擴大心理教育工作隊伍,要不斷充實心理健康教育的內容,充分利用互聯網+對大學生存在的心理問題進行調節,引導大學生進行自我心理調節相對于常規心理教育和咨詢。
關鍵詞:大學生;網絡平臺;心理教育
中圖分類號: G711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673-1069(2016)10-103-2
1 “互聯網+”對高職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帶來的變化
1.1 互聯網的便利人性化發展,引發在校高職學生的“三觀”、社會公信、情感互動方式的更新
互聯網發展的初衷是讓人類思想信息自由傳遞傳播交流學習,信息互通的方便簡潔化及在時間上、空間上的便利是互聯網+帶來的最大優勢,但是隨著互聯網的便利人性化發展也引起了人性倫理、社會公德的人性本質問題的思考,而對于在校高職生而言嚴重影響著他們人性倫理和社會道德的心理認知的健康發展,而網絡化的交往手段,是沒有了一般現實意義上的時空制約,作為“虛擬化”的交流的網絡平臺,在一定程度上作為社會成員都可以不受時間、空間的在任何時間、任何地點、任何內容與自己思想、心理所關注契合點、感興趣的對象進行交流和轉發,使得在校高職學生在社會道德、語言信息、思想活動的范圍無節制的拓寬,引發了“三觀”、社會公信、情感互動方式的更新。
1.2 在現實生活中學生網絡成癮癥越來越引起教育工作者、家長和社會的高度關注
①大多有網癮的學生在上網后精神極度亢奮,行為不能控制,不辨是非,極易受煽動、強度刺激的誘惑,會使當代在校高職學生對社會現象認知偏向,產生社會抵觸、“三觀”不明、自我學習成長信心下降,甚至選擇通過網絡來逃避現實,尋找虛妄的“理想”滿足,導致會經常出現焦慮、憂郁、暴躁、公德冷漠、人際關系木納、情緒波動凸顯、煩躁不安等現象,嚴重危害到在校高職學生的身心健康成長。
②異常的人際關系,互聯網+時代是一個多元化時代,全球信息化使網絡交流平臺把世界連成一個整體,使人與人的交流、溝通、學習咫尺天涯,實現足不出戶而眼觀六路,耳聽八方;作為出入社會、處長成人、是非不辨的高職學生整天面對一臺與網絡“大機器”相連接的“小機器”,很容易導致其在自我學習、自我成長、自我感知思辨直接過濾得到既成答案的接受,形成與人交往、接人代物、社會互助、同情憐憫的自我封閉,公德心、利他心、謙讓心、互敬心缺失,造成人際關系的異常與緊張。
③虛擬情感宣泄,在互聯網+時代,網絡的便利化、智能手機的大眾化,很容易把不便與他人分享、解惑的、宣泄的途徑瞄準網絡,在虛擬的世界任思想肆意遨游、宣泄得以滿足青春期的各類好奇與情感欲望的釋放,從而引起高職學生真情投入無情打擊,各種感情糾葛撲面而來,如網戀、失戀、多角戀愛、婚外戀等,導致各種感情問題時而上演,誘發高職學生的人格障礙、雙重人格或多重人格的出現,各類行為現象不時發生。
④網絡安全焦慮,互聯網如同一個現實社會,現實有的,甚至沒有的它都有,不良的、垃圾的、負面的、詐騙的等等信息爭先恐后沖刺你的視覺、思想,容易引發高職學生的安全焦慮,如網上隱私失密、網上暴力、網上恐嚇、網上欺詐、網上性愛、網絡病毒等都給不少高職學生帶來精神上的打擊的,思想認知上迷茫,心理上恐慌不安,社會正能量懷疑和無所適從等等。
1.3 互聯網對高職學生心理認知結構成長發展的影響
在高職學生心理認知結構的成長發展過程中,從個體心理認知發展的角度看,在日常的心理活動中不斷地通過行為、現象、語言3種表示行為系統順序表現,將新事物、知識融于自己的認知結構中,可以相互補充融合,共同表現和處理信息,形成自我認知,否則便會形成不良的認知結構,從而降低人的認知能力,進一步影響深層次的心理結構形成了心理行為系統。而網絡信息又具有跨時空和模擬再現的特點,對高職學生認知結構的心理發展具有一定導向作用,借助互聯網+心理學可以使人在原有認知結構上直接構筑支架,開拓新的認知空間和學科知識框架,拓展認知體系的發展空間,促進認知結構的重組,但網絡信息對高職學生認知體系的形成也有一定負面的影響,不能給高職學生提供信息分辨、思考、整合的機會,從而影響了高職學生在思想、心理、人格形成正向知識掌握過程中自我認知的形成和發展。
2 如何通過信息化途徑來實現青年學生在思維模式上和網絡“人格結構”向良性的方向發展
2.1 通過網絡平臺與青年學生搭建溝通的橋梁
在互聯網+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心理健康教師可以利用網頁在線交談、QQ、微信平臺、電子郵件、論壇評論等,實現師生之間、同伴之間的互動,建立信任關系,進一步交流,任其發泄了解其真實的想法,收取信息,思考治療方案,開展互聯網心理健康教育與引導的雙向互動性,擴大高職學生的人際交流,端正高職學生的上網動機,對有心理障礙和人際交往障礙的大學生進行心理輔導,克服人際交往障礙引導高職學生分清楚虛擬社會和真實社會的不同,與他們共同分析社會的復雜性和必定存在的客觀不足,鼓勵他們勇敢地積極地直面現實世界中存在的問題,學會解決問題,尋找更加切合實際高職學生心理健康雙向調節機制的建立和作用的發揮,學校心理健康中心可通過在網頁、微信平臺上開設心理健康教育講座、學生常見心理問題調節預防基本知識普及,網上在線輔導等,加強高職學生的適應教育、情感教育,提高學生的人際交流技能,增強自我保護意識。
2.2 加強高職學生社會化網絡道德德育和法制教育
在對高職學生網絡道德教育的過程中,首先要加強以“集體主義”為原則、以“六愛”為基本要求的社會道德和網絡倫理的教育,培養對有害信息的自覺抵制意識和能力,懂得在網上尊重他人,樹立網絡意識,遵守網絡道德,引導同學之間交往、多組織一些社會公益活動強化學生與現實社會之間的接觸磨合,建立良性健康的人際社會關系。其次要大力推進寒暑假社會實踐活加深對國情、民情的認識,提高高職學生的社會責任擔當。最后,加強法制教育,要教育高職學生把網絡道德規范和網絡技術置于同樣重要的地位,正確對待網絡文化,提高對網絡文化的鑒別能力、自律能力和免疫能力。
2.3 提升大學校園社團組織建設多樣性發展
目前,在互聯網上存在大量的虛擬組織,有交友類、游戲類、消費類、興趣愛好類等等。大量的信息鋪天蓋地,蜂擁而來;有積極健康的,促進學生成長發展的,也有負面不健康的、引誘誤導學生思想認知和影響成長的類型。而這些又是基本脫離有效管理之外,對現實社會和校園中積極的科學教育和健康組織活動造成一定程度的沖擊。作為學校要思考有導向地組織大學生或學生組織建立各類大學生喜聞樂見的、共同喜好的社團組織,提高校園教育內容和形式上吸引學生,以抵制互聯網上虛擬組織對現實組織的沖擊和防止對青年學生的誘惑。
2.4 提升校園網絡的監控與制度宣講力度
保證網絡空間的正常秩序,維護網上安全,應該加強職業院校校園網的技術管理,設置防火墻,進行實時監控與過濾,加強對校園各類網絡平臺的實時監控,及時對負面的、不健康的、低俗的、惡意的內容予以清除,不過實踐證明,網絡空間管理不是單純依靠技術,還有更重要的是政策法規、社會公德意識、廣泛的社會教育,所以還要加強政策法規宣傳和德育道德、社會公德的教育,促進網絡防護與監控技術、網絡文明的進一步完善。
總之,在新型的互聯網+時代的生活空間中,開展網絡心理教育,加強大學生網絡道德和德育教育,規范網絡行為對于我們教師和社會是刻不容緩的責任,我們應把它當成一項艱巨的工程予以完善和很好地監控,否則將給學校、家庭和社會帶來無法想象的危害。
參 考 文 獻
[1] 白巧靈.心理健康教育在高職院校學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作用研究[D].鄭州大學,2013.
[2] 任興洲.網絡對當代大學生心理健康的影響及對策[D].科技情報開發與經濟,2005.
[3] 李莉.高職院校心理健康教育現狀與對策研究[D].湖南師范大學,2007.
[4] 梁崇科.論網絡對青少年心理健康的影響與教育[D].渭南師范學院學報,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