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桂香
怎樣才能使學生對語文的學習產生興趣呢?需要老師在教學時有趣味性,多采用一些教學手段和方法來使學生對其課堂產生興趣,多元素地建設生動的趣味語文課堂,激勵出學生的學習樂趣,以至于提升教學本質,培養學生的語文素質。
一、懸念導入,波瀾頓生
要想使語文課堂有趣味性,首先要在上課之前給學生們制造懸念,讓他們產生疑問,有了疑問就迫切地想要得到解答,從而使同學們帶著問題去學習課文,想要從中得到答案,這樣一步一步下來會使學生們茅塞頓開、豁然開朗,加深對文章的理解和認識,從而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使學生們既有興趣又扎實地掌握了語文知識,也使教師輕松地完成了教學任務和達到教學目的。
以蘇教版小學語文六年級下冊第十三課《海洋——21世紀的希望》這篇課文為例,老師先提出一系列的疑問來制造懸念,老師可以開始講課前問:“同學們都見到過真正的海洋嗎?有哪位同學去海邊旅游過能來給大家講一下你見到的海洋是什么樣的?你看完海洋之后的感受是什么?”老師這一系列問題的提出肯定有許多去過海邊旅游的同學會爭先恐后地回答:“海洋很大、很藍、非常漂亮,有海浪飄來。”同學們的回答使一些沒見過海洋的同學聽后也產生了濃厚的興趣,很想也來了解和認識海洋,此時老師可以總結說:“海洋非常雄偉壯闊,有時很平靜,有時卻波濤洶涌,但有個人卻認為海洋是21世紀的希望,這是為什么呢?那么接下來我們就來學習《海洋——21世紀的希望》這篇文章,一起來跟隨作者看一下到底是為什么。”這樣懸念導入,波瀾頓生可以很快把同學們帶入課文當中,使他們產生濃厚的學習興趣,從而提升教學質量。
由此可見,學生們只有產生了興趣才能更好地融入課堂中去,懸念的導入很好地培養了學生的興趣,激發了同學們學習的動力,使課堂生動豐富,趣味性強,培養同學們自主學習從文中找答案。
二、援引詩詞,提升意境
我國古代詩詞優美,在對一篇課文的學習時如果能引用相關詩句,不僅可以把文章的意思很好地表達出來,而且還能提升文章的意境,使同學們更加生動有趣地了解這篇課文,更加深入地學習理解課文,有助于語文教學的開展和學習。
以蘇教版小學語文三年級上冊第六課《西湖》這篇課文為例,這篇課文介紹了西湖的美景,杭州有“人間天堂”的美稱,西湖就像是鑲嵌在天堂的一顆璀璨的明珠一樣,這時老師可以問:“同學們誰去過西湖?西湖的風景是怎樣的?”同學們一定正想回答西湖的風景很美,那么美在哪里呢?接下來老師可以通過幻燈片展示一些西湖美景的圖片,然后引導同學們,看到這西湖的美景圖,不禁讓我想起了一首描寫西湖的古詩,那就是宋代詩人蘇軾的《飲湖上初晴后雨》這首詩中的“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妝濃抹總相宜”,這兩句詩意思是說如果把西湖比作美女西施,那么無論淡妝濃妝她總是美麗的。詩人用了一個巧妙而又貼切的比喻句,寫出了西湖的神韻美,通過教課時對詩句的引用,可以更好地使學生們了解西湖的美景,對文章的學習也更加深刻。
在對語文課堂學習的過程中適當地引入相關的詩詞是十分必要的,不僅可以提升文章的意境美,還能使同學們通過對詩句意思的了解結合課文更加深刻地認識教材,還拓寬了學生們的知識面,積累了詩詞。
三、延伸課外,拓展視野
要想提高同學們的語文學習能力和提升寫作水平那么課外閱讀是十分必要的,所以老師應該在學習了本課的知識以外多鼓勵同學們延伸課外知識,多進行課外閱讀,了解課外知識,搜集資料,拓展視野,當然,老師也要對同學們做出積極的引導,使他們能主動地去搜集一些課外的相關知識。
例如:在蘇教版小學語文二年級上冊第二十課《美麗的丹頂鶴》一文的學習中老師講完課文內容后可以給同學們講解一些課外書籍上的關于丹頂鶴的內容知識后讓同學們運用生活經驗與課外資料的搜集,深入對文章的解析,提高同學們整合加工資料然后進行表達的自主學習技能。老師可以提出:“為什么文章中將這里稱為丹頂鶴的第二故鄉?請同學們下課后查找相關資料來講一講。”然后同學們會下去搜集相關資料,明白黑龍江是丹頂鶴的第一故鄉,每年冬天他們會飛到江蘇鹽城去過冬,所以文中稱這里是丹頂鶴的第二故鄉。這樣不僅解開了學生們的疑問,還增加了學生們的課外知識,可謂一舉兩得。老師還可以和同學們一起分析課外書籍中講的和教材中講的有什么不同,共同分享閱讀后的感受和有哪些額外的收獲,讓學生們產生求知的欲望,能積極地去搜集資料來輔助課文學習。
教師要能很好地激勵同學們延伸課外知識,開闊自己的視野,提出問題讓同學們自己搜集知識去解答,一步一步把學生們帶入文章中,提高學生們多方面的知識水平和學習技巧。
(作者單位:江蘇省揚州市江都區小紀中心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