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元娣
古詩在我國文化史上有著不可替代的地位,引領學生走進古代藝術殿堂,去體會古詩的音樂美,品味古詩的語言美,感受古詩的畫面美,領悟古詩的意境美,是我們每位教育者義不容辭的責任。
一、反復誦讀,感受古詩之音樂美
古詩合轍押韻,字數、句數整齊、均衡。誦讀起來朗朗上口,聽起來聲聲悅耳,自然而然產生樂感,讓人感受到悅耳順暢的音韻美,均勻和諧的節奏美。朗讀是學習語言的重要方式,不僅有助于理解思想內容,還能體會到語言的韻味。
南宋朱熹有言“要讀得字響亮,不可誤一字,不可少一字,不可多一字,不可倒一字,不可牽強暗記,只要多誦數遍,自然上口,久遠不忘”。教學初,我們可針對不同年級段指導初讀,可采用教師范讀,自由練讀,個別指讀,合作讀,分小組讀,分男女生讀等,多種形式的朗讀意在讀準字音,讀對節奏,讀出韻律。例如教學一年級《登鸛雀樓》,課初教師面對全體學生不疾不徐、身心投入地朗讀古詩,在第一時間為孩子傳遞每個字音的正確讀法,每行詩句的抑揚頓挫,為學生如何讀放好樣子,有力提高初讀詩文的效率。
二、品味字眼,感受古詩之語言美
古詩的語言精確、凝練。每首古詩的字數有限,因而詩人十分講究用詞的精當確切、凝練含蓄,有時一字一詞,包含極豐富的內容。如蘇軾《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樓醉書》:“黑云翻墨未遮山,白雨跳珠亂入船。卷地風來忽吹散,望湖樓下水如天。”詩描寫了西湖雨來得猛去得快,“黑云翻墨未遮山”猶如畫家潑墨頃刻間一幅中國畫展現在詩人面前,不等詩人盡情欣賞,暴雨驟停“望湖樓下水如天”,水天一色,動靜結合,色彩鮮明。曾有賈島《推敲》的故事,王安石為一“綠”字斟酌的佳話,歷代文人字斟句酌,古詩凝練精妙的語言為學生學習語言提供了范例,教師大不必逐字逐句繁瑣分析,應扣住一個字眼細細品味,慢慢推敲,用心感受古詩的語言之美。如教學《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樓醉書》品悟“白雨跳珠亂入船”的“亂”字,教師在讀的基礎上啟發想象:“此刻,你眼前仿佛看見什么,耳邊又聽見了什么?” 交流后教師追問“這里的‘亂字,你能換一個字嗎?”一石激起千層浪,學生個個搶著說“沖、刮、彈、濺、急、擠、蹦……”教師不做任何回應一一在黑板上寫下,“孩子們,不妨我們也學學賈島,來推敲推敲,究竟是用‘亂字好,還是用‘沖,或‘刮,或‘彈,或‘濺字好呢?為什么?前后相鄰的同學討論討論。” 一番熱烈的討論后,學生各抒己見,紛紛說“亂”字好,好在生動寫出了雨點的氣勢磅礴,好在表現出了大雨猛的特點,好在讓人感受到雨點密密匝匝,又急又猛……比較、推敲、討論、交流中學生自然領悟到詩的語言魅力。
三、啟發想象,感受古詩之畫面美
怎樣啟發學生的想象,讓學生感受到古詩中的畫面美呢?
1.聯系生活,想象畫面
古詩詞文體雖離現代學生久遠,但其內容源自生活中的景、物、人、事。新課標指出課堂教學以學生為本位,注重學生知識與生活相聯系。古詩教學中結合學生所見所聞所感,縮短了古詩與學生的距離感。如王安石的《元日》:“爆竹聲中一歲除,春風送暖入屠蘇。千門萬戶曈曈日,總把新桃換舊符。”描繪的是人們喜迎除夕,忙碌愉快的情景。教學時我啟發學生聯想自己過年時的心情,使他們腦子里呈現出喜悅的畫面,再介紹一些舊俗,學生會展開想象從而感受到詩中的畫面美。
2.憑借文字,描繪畫面
古詩篇幅短小,文字凝練,但字字句句內涵豐富,如《宿新市徐公店》一詩中籬笆、小徑、樹木、兒童、黃碟、菜花構成了一幅恬靜的鄉村圖,可“兒童急走追黃蝶”讓原本靜止的畫面動了起來,畫面有聲有色,動靜結合。類似此類寫景敘事的古詩教學可引導學生找出詩句中描寫景物的詞語,憑借具體詞語展開想象,感受古詩的畫面美。例如教學《漁歌子》教師扣住詩眼“不須歸”引導學生討論作者為什么不愿回家?自由讀詞,劃出描寫景物的相關詞語,并請學生在黑板上面的方框內相應的位置上填寫,以此豐富畫面。
3.借助媒體,豐富畫面
多媒體是輔助教學的一種手段,恰如其分地使用往往事半功倍。如教學《登鸛雀樓》,教者請孩子說說印象中的黃河,適時播放黃河水奔騰不息的畫面,幫學生豐富腦海中的畫面,深化感悟黃河氣勢磅礴、宏偉壯麗。再如引導理解《漁歌子》“青箬笠,綠蓑衣”,教師尊重學生暢所欲言工具書的概念,隨后出示相應畫面,調動視覺感官豐富畫面色彩。
古詩是珠落玉盤的琵琶,是高山流水的琴瑟……引領孩子學習詩歌,發現她的美,欣賞她的美,演繹她的美,豐富孩子的人文素養,這是我們每個語文教師應當追求的境界。
(作者單位:江蘇省揚州市維揚實驗小學)